文/李學博,洛陽幼兒師范學校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說過:“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從我們這類培養幼兒教師的職業學校的角度而言,幫助學生收獲知識,掌握初級應用技能才是教學的目標與出發點。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級主管部門與社會各界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力度越來越大,對于高素質幼兒教師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國家十二五教育規劃將學前教育列為發展重點,幼教專業作為幼兒園師資培養的主陣地也開始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從這點意義上來講,不斷提升幼師專業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成為了當務之急。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一些綱領性文件也反復強調: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要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加強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改革,很多職業學校盡管在學生的專業方面有所區別,但在教學內容和結構上大都將職業模塊作為學生學習相關專業需要的限定選修內容。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有效推動了語文教學的發展,但目前來看語文教學中的“職業化”特色并不明顯,為專業服務的意識也不強。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告訴我們,如果語文教師在授課時無視學生的專業屬性,其結果必然是讓語文課程陷入教師叫苦、學生痛苦的尷尬境地。要有效解決當前語文教學學用脫節的問題,就必須在語文教學中突出專業特色與實用性,讓學生在有專業特色的語文教學中提高職業能力,從而認同語文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筆者認為,針對幼師專業學生的語文教學要走出當前困境必須先從觀念上除舊立新。原本近年來進入幼師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大都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情況,加上多年來職業教育形成了重專業、輕文化基礎知識的現象。從教師意識層面就沒有完全圍繞職業教育的發展去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很多學生更是把專業技能以外的基礎課程當成了副科,在相關專業教學進入特殊階段的時候,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時間很容易出現被專業技能課程擠壓的情況,當語文課程在師生心中變成“雞肋”的時候,幫助學生各類考試過關,不拖結業、畢業的后腿反而成了近年來很多語文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在時代飛速發展的當下,幼師專業學生如果再不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僅無法更好地勝任自身的職業需要,更會貽害下一代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學前教育專業是當前較為炙手可熱的應用型專業之一,隨著社會對學前教育事業更加重視,家長對幼兒教師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是大勢所趨。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們這類幼師學校有必要深入幼教行業展開廣泛而深入的調研,進一步明確該行業對學生職業能力的需求,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經過長期實踐教學的歸納總結與對學校周邊一些幼兒園開展的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幼教行業對幼兒教師語文應用能力的要求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幼兒教師能根據職業需求,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具備較強的幼兒文學作品的解讀領悟能力。第二,口語表達能力。幼兒教師要具備根據語言環境,借助語氣、表情、肢體動作恰當地表情達意的能力。第三,語言交際能力,幼兒教師要能夠根據工作需要,準確、清晰、得體、有條理地進行溝通與交流。
對于幼師專業的語文課程來講,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也是模擬幼兒教育實際環境的過程。鑒于此,筆者認為,語文課堂要打破傳統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與見習活動相結合,閱讀教學課與實踐活動課相結合的多元模式,既不失語文教學的獨立性,又能落實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以幼兒園每個學期都會出現的《自我介紹》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教學方案設計評比和課前輔導兩個環節來提升學生對于課程組織環節的認知與經驗。很多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修改教學活動設計,到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教學能力得到了鍛煉,更激發了其他同學的學習興趣。
從幫助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的角度來講,教師要加強語文實踐,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加強書本學習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強化實踐活動,注重挖掘教學活動中的專業要素,并對實踐活動進行項目化改造,把語文教學嵌入到專業能力訓練中去。筆者認為,針對幼師專業學生就業后服務對象是幼兒的這一特性,可以嘗試將一些當地人文知識收集、整理等作為安排給學生實踐的作業,并指定詳細的操作要求和提交標準,列入學期成績考核中,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要結合時代發展對于幼兒教師綜合技能的要求,在學生提交的實踐作業中融合審美、計算機應用、知識的趣味性程度等綜合評估,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情感。
綜上所述,在當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指揮棒下,幼師專業教育必須努力構建以學生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的語文教學平臺,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為學生適應職業需求負責。與此同時,在強調語文課程教學內容實用性的前提下,課程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串聯與互動,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責任意識等職業素養,最終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