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紅茶,中共云南省委黨校云南行政學院
分工與協作理論是馬克思思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馬克思的思想對社會的貢獻不言而喻,作為其思想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分工協作理論對生產力的解放、發展、變革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現在的社會中,分工協作依然延續著,從家庭夫妻之間的分工與協作,“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企業、政府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內部等不同部門的分工與協作;同一單位不同部門的分工協作;不同單位的分工協作:省際之間的合作、貿易;區域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等這些都體現著馬克思的分工與協作理論。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處于農耕時代,社會分工也集中在第一產業上,分工的局限也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分工既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后來的發展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各項新興技術被應用于生產中,人員專業素質也普遍提高,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產業的優化、升級,形成今天的的產業發展格局,但我國在促進產業的發展中也正處于不斷地摸索與提高中,這期間也不乏還存在眾多問題。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也導致分工的更加精細化,也可能會帶來不良效應,首先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專才只能在某一領域吃香,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對全才的需求貌似更多,或者說專要在一個方面專,達到高精尖,但其他方面也要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另外一個不良效應是,分工的精細化越高可能帶來兩極分化問題,主要是收入差距的兩極分化,總的看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普遍低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收入;體力型產業勞動者的收入低于知識型、資本型、技術型產業勞動者的收入;中西部地區收入低于東部地區收入;反映到社會層面來,表現為貧富的兩極分化,這極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也不符合習總書記強調的“穩中求進”總基調。所以在肯定分工協作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時,也要從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勿讓分工協作的不良效應出現,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充分利用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協作。人才對于社會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要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出高精尖人才,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勿讓人才閑置,浪費人力資源,要努力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更好促進中國的快速、高質量發展,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從我國產業發展現狀和研究現狀來看,學者們對中國的產業發展獻言獻策,分別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加以研究,旨在優化產業結構,使中國的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水平。我國的產業發展在不斷推進,但同時也存在多種問題,存有不合理的地方,整體產業結構低端化,區域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這從十九大報告中就可得知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大主要問題,并且表現于各個方面,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對社會的全面進步也會產生阻礙作用,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未解決的話影響到我國主要矛盾的解決。因此快速、有效且高質量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中高端化”就變得尤為重要。馬克思的分工協作理論引入中國后就一直指導于中國實踐,雖然中國的產業結構發展仍然處于落后位置,但發展速度在馬克思重要理論的指導下已經有了很大提升,在以后的產業發展進程中,如何更好地運用馬克思分工協作理論指導中國的產業發展頗為重要。
大衛·李嘉圖的 比較成本學說揭示了人類分工協作的大道理,各國應該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保證參加國際分工和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揭示了一國應依據本國的生產要素稟賦制定產業結構政策,因為比較優勢的根源在于該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一國應充分利用其所擁有的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生產此種要素密集型產品,增加本國優勢和福利。從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馬克思分工協作理論的充分利用。國際貿易的產生鑒于國家之間產品種類、質量不同,產業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需求不同。因此要想互利共贏,必須相互合作,協同發展,根據各自的優勢,生產成本低廉的產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這對于整個世界來說,更好地節約了資源,更有利于世界的融合發展。在一國內部,各省之間同樣存在比較成本優勢,存在資源稟賦優勢,利用好各省之間的資源稟賦優勢,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多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資本資源豐富的地區多生產資源密集型產品,有技術優勢的多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各省還可以實行資源流動式發展,實現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并加以更好配置,更充分的利用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思想精髓----分工協作理論。
同樣,發達國家要做到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就必須自己發明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中國家則是在現有的技術產業鏈內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但它可以參考、借鑒、引進并消化吸收已有的成果,從理論上講,其成本和風險比發達國家小多了。仔細分析,這是分工的一個表現,發達國家要發展,處于領先地位,就要更加強調創新意識,注重產業升級,做好創新、引領發展的角色,發展中國家要做好參考、借鑒、引進并消化吸收已有的成果的角色,方可快速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各自發揮優勢促進快速發展。徐仕政(2007)指出一國內不同區域產業的發展必須在優先考慮如何進行區域合理分工進而建立產業發展互補機制的前提下,兼顧區域作為單獨經濟利益主體的因素,謀求形成不同區域的競爭力,才能達到“1+1>2”的整合效果,使國家宏觀福利取得最大化。
主導產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發展好主導產業可以加快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胡建績(2009)針對寧波的產業用區位熵和因子分析法進行定量分析,選擇出寧波的比較優勢產業、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然后綜合確定主導產業。費宇,關赟,李娟(2009)運用轉移份額分析法,分析了云南省主導產業選擇,目前云南省正處于產業結構轉變的關鍵時期,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并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資源利用率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問題還有待解決。在當前形勢下,云南省應該立足于實際,充分利用優勢,制定相關政策,加快產業結構優化,選擇好主導產業,堅持主導產業先行發展。付曉東,付俊帥(2017)指出各地條件千差萬別,都有對特定產業的支持因素,比如北京中關村硅谷,所在環境有利于高科技產業、創新活動的展開;浙江塊狀經濟,各個塊狀的特色產業都是基于當地的社會文化基因而成氣候;寧夏的新材料產業發展,得益于其西部干旱地區;內蒙古根河的冷產業群,發軔與其冷資源;而如果不顧根植性,若將上述各地方的優勢產業互換,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國各省各地區也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如何更好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需要各省執政者以及企業家認清自己的特點,自己的主要優勢是什么,如何更好地發揮優勢并創造收益促進經濟發展和更好地分工協作是各省在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時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已有的研究也告訴我們,首先要正確選擇主導產業,在選擇主導產業時既要考慮產業的經濟效益,具有較高創收性等,也要考慮社會效益,具有根植性、可持續發展性;選擇好主導產業后,可通過建立經濟開發區,擴大發展規模,增加輻射面,加強合作;在產業長期發展中,在技術快速更新換代的背景下,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產業的更替發展和轉換升級,以更好地分工協作,共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產業的協同發展包含了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包含了人才與科技、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根據產業興旺的要求,各地要重點構建農業產業、文化產業、健康產業、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產業體系,發揮產業協作的意義,促進產業協同發展,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王如忠,郭澄澄(2017)提出基于先進制造業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服務產業共生、協同和融合發展。具體包括發展互聯網+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潛力產業,加快高端制造業的產業化發展,增加高端制造業的供給;根據先進制造業的整體特點,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生態。具體包括發展網絡信息服務業、第三方現代物流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新產業業態,形成產業集成系統,培育新業態新模式,聚焦研發設計、先進制造、集成服務、政策標準等產業鏈項目集中支持,增強產業鏈配套能力,形成產業共生和協同發展效應;以現代服務業為引領,提升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對制造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引領作用;集聚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金融貿易與科技、文化、航運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高端金融服務業、第三方現代物流產業、物聯網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等高端制造產業發展。
馬克思分工協作理論在不同時代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當時是資本家為截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而采取的生產方式,現在此理論同樣具有重大現實作用,具有劃時代的價值。利用好產業分工協作理論,發揮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認清楚各省的產業發展具備的優勢,分析根源性,結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堅持主導產業先行,同時不忘產業間的協同發展,重點構建農業產業、文化產業、健康產業、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產業體系。力爭高效改變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地方,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