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梅
他們退出了領導崗位,但退崗不退職,忙碌在田間地頭、耕耘在脫貧一線、扎根在基層陣地,用“最美夕陽紅”描繪了鄉村振興畫卷。
在鹽城大豐農村的最前沿,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因工作需要,退出了領導崗位,但退崗不退職,仍然堅守初心,忙碌在田間地頭、耕耘在脫貧一線、扎根在基層陣地,為鞏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添磚加瓦、獻智獻力。
趙桂元,大豐區公安局某派出所原所長,今年5月,經組織任命到南陽鎮吉興村任第一書記。這是個不靠路、不靠水、無任何資源優勢的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村里種植大蒜面積居全鎮之首。
吉興村黨總支書記胡斐,是大豐區委組織部從機關選派的第一批下派書記,年輕有活力,有思想有干勁,但是缺少工作閱歷和經驗。老趙與胡斐一見如故,兩人碰到一起,撞出了火花,撞出了感情。他們帶領村班子成員,多次到鄰鎮、鄰村學方法、找路子,與那里的村黨組織書記交流探討,理清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新思路。通過調研,“發現”了吉興村的兩大優勢,一是本村是長壽之鄉,二是本村產出大蒜中硒含量很高。為了把這兩大優勢與產業相結合,村里成立了鹽城市大豐區吉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村委會占股99%,村干部占股1%,并約定自然人股東不參與利潤分配。今年8月,網上銷售平臺上線運行,先期開發了“吉興硒有大蒜”品牌,把村里種植的大蒜進行統一收購、包裝、銷售,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了2-3倍。9月份“吉興硒有大蒜”作為名特優產品,在“北上海-大豐農業123重點工程投資推介會”上參展享譽,吉興村走上了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寬廣道路。

張來平從部隊退役到地方后,在村書記崗位建功立業,把所在的裕南村打造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蠶桑第一村、全國生態村,因工作成績突出被提拔到副鎮長崗位。今年5月,他被選派到了白駒鎮七里橋村任第一書記。
七里橋村是一個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很弱。剛到任的張來平主動打開工作局面,密切聯系村組干部,悉心傾聽群眾心聲。對于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他積極推動管好用好集體資產,將七里橋村糧食倉庫、村老學校出租,積極爭取扶貧項目資金,通過購買經營性商鋪進行出租增加集體收入。同時,推動土地流轉,將2018年土地復墾項目滲溢面積13畝土地進行發包,積極申報2019年土地復墾項目,預計集體積累可增加27.2萬元。張來平還根據七里橋經濟發展現狀,努力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引進農業發展項目,聯系北京綠色生態發展研究院的專家到七里橋村調研,圍繞農業多樣性生物保護課題,擬流轉土地500畝,成立合作社,推廣種植食葉草,畝凈效益在每年4000元以上,形成了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發展模式。
陸標,大豐區民政局原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他擔任第一書記所在的朱舍村也是一個經濟薄弱村,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兩小兩少村”,即面積小、負債少,膽子小、收入少,經濟發展乏力難支。
陸標到村后,就與村干部、黨員群眾溝通交流,與“兩委”會一班人思考研究,理清發展思路,集聚多方力量發展村集體經濟。為了爭取發展項目資金,陸標通過發揮自身人脈資源,幫助村里加強與區民政局多個科室對接溝通,爭取資金項目往村里傾斜;與區慈善總會對接,爭取到了定向捐贈資金;與社會救助中心對接,以解決村里貧困人口年終及平時的臨時救濟金。
選派退職的領導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是大豐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創新舉措。這些老同志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較強的領導工作水平、較好的任職經歷及人脈、項目等資源,選派他們擔任經濟薄弱村第一書記,對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增強村級班子戰斗力以及改善百姓民生和維護農村穩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全區29名第一書記活躍在基層農村一線,他們身體力行,深入農戶家庭宣傳惠民政策,化解矛盾糾紛;他們幫助所在村黨組織理清黨建工作思路,幫助村“兩委”辦實事興村事,幫助鎮黨委搭平臺促發展,為夯實黨在基層的戰斗堡壘擔負起了光榮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