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黨,潘紅寧,徐友鳳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所謂專業認同,是指學習者將專業價值不斷內化的心理過程和行為狀態,具體表現為在家庭、學校及社會情境下,個體逐漸認識、接受、喜歡所學專業及相應職業,以積極的態度和主動的行為學習和探究,愿意選擇并長期發展與專業相關的職業[1]。
首先,對專業的理解偏差、缺乏專業學習興趣等都會使學習成為一個痛苦的過程,這不僅可能導致消極怠學、專業學習和職業目標模糊,而且可能導致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挫折感,進而對心理健康和生活都帶來負面影響。其次,對職業認同的發展是在對專業認同的基礎之上,只有讓學生從心里認同自己的專業,才能全身心投入所學專業,才能從內心接受并熱愛自己的職業。醫藥類高職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相對特殊,沒有對這份職業正面積極的評價,職業認同度低,很難長期堅持并做好這份工作。因此,對江蘇醫藥職業學院2017級新生的專業認同度進行問卷調查,旨在了解新生對所學專業的初步認識,同時也是對學校新生入學教育、招生宣傳指導等工作質量的評價,并根據數據結果對這些問題和現象進行深層次的歸因分析,了解具體的影響因素,為學校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教學管理、入學教育、招生宣傳及就業指導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本次調查針對江蘇醫藥職業學院2017級全體新生,共計2 660人。調查采取整體隨機抽樣法,回收有效問卷1 90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1.54%。
本次調查分為“對專業、相關職能部門人員以及學生進行訪談—設計調研模型—專家咨詢論證—完成問卷設計—抽取一個班級進行預調研—修訂問卷—學生整體調研”7個過程,以充分確保問卷信度和效度。問卷由20道客觀選擇題和1道問答題組成,分為學生個人基本情況、專業認同及滿意度、入學適應性三部分,涉及專業滿意度及專業認同、專業發展規劃、學校認同感、入學教育內容及效果、教學管理和服務滿意度、招生宣傳等內容。
通過問卷星系統發布問卷,將生成的鏈接和二維碼推送至學生手機,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根據抽樣統計原理,樣本人數越多,抽樣誤差越小,本次調查覆蓋本校2017級18個專業,學生問卷有效樣本量達到1 903份,有效降低了誤差,提高了推估總體的正確性。
采用問卷星系統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取用變量(如專業滿意度、專業前景的認識等)、背景變量(如錄取方式、專業)采用χ2檢驗,分析受訪學生的反應傾向,數據結果采用百分制呈現。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總體滿意率為75.25%。護理、康復治療技術、預防醫學3個專業學生滿意率均超過90.00%,醫學影像技術、藥學、中醫康復技術、助產4個專業滿意率超過85.00%,這幾個專業就業率相對較高,學生對專業滿意率與專業就業率呈正相關。對本專業不滿意度最高的是康復工程技術專業,不滿意率達88.24%。此外,醫療設備應用技術、藥品經營與管理、口腔醫學技術、衛生信息管理4個專業不滿意率均超過50.00%。通過訪談了解,學生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不看好這幾個專業的就業前景。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選擇所學專業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家人意愿”(37.52%)、“個人興 趣愛好”(34.10%),“調劑 ”(12.66%)。大部分學生選擇專業主要是遵照家人意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專業比例最高的專業是司法鑒定技術,占62.07%,根據“家人意愿”選擇專業比例較高的依次是預防醫學(75.00%)、臨床醫學(58.00%)。衛生信息管理、康復工程技術、醫療設備應用技術3個專業選擇本專業的原因主要是“調劑”,比例依次是:67.74%、64.71%、63.64%。交叉統計結果顯示:這3個專業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滿意率依次是:38.71%、5.88%、9.09%。從數據結果可以看出,選擇專業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滿意度。
本次調查顯示,在對本專業不滿意的學生中,藥學專業、口腔醫學技術、康復工程技術、醫療設備應用技術、藥品經營與管理、衛生信息管理6個專業的學生轉專業意愿比例較高。轉專業最想學的專業依次是:護理(23.08%)、臨床醫學(20.77%)、醫學影像技術(19.23%)、醫學檢驗技術(5.38%)等。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對所學專業“了解一些,不多”的占85.02%,“完全不了解”的占9.72%,“很了解”的占5.26%。近95.0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沒有清晰的認識。交叉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所學專業了解程度為“很了解”“了解一些,不多”“完全不了解”與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呈正相關,其滿意率分別為89.00%、77.81%、45.41%。
本次調查顯示,康復治療技術、中醫康復技術、助產3個專業學生認為本專業發展前景“很有前途”的比例較高,同時,這3個專業學生對專業的滿意率依次為:94.12%、87.50%、85.53%。認為本專業“發展一般”,甚至“沒什么發展”的比例較高的專業依次為:藥品經營與管理(67.57%)、藥品生產技術(62.96%)、口腔醫學技術(62.22%),其專業滿意率依次為:32.43%、55.56%、24.44%。以上兩組數據顯示,學生對所學專業發展前景的評價與專業滿意度存在正相關性。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對將來工作崗位“有明確認識”的占68.94%,“沒有明確認識”的占1.06%。交叉統計數據顯示,不同專業學生對本專業工作崗位的認識存在區別,也從側面反映出不同專業開展入學教育的質量不一。醫學影像技術、口腔醫學技術、護理、臨床4個專業對工作崗位有明確認識的比例相對較高,對專業的滿意率依次為:89.23%、24.44%、77.37%、82.16%。該數據顯示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對將來工作崗位有明確的認識,但專業滿意度卻不高。針對這個問題,對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進行抽樣訪談,發現學生就業想進醫院口腔科,但是進校后了解到該專業實際就業崗位主要是工廠生產車間,因此學生主觀上覺得被欺騙,對專業反感情緒較重。建議該專業負責人高度重視,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藥品經營與管理、藥學、中藥學、藥品生產技術、醫學美容技術等專業對將來工作崗位“沒有明確認識”的比例較高,需要對這些專業盡快開展專業教育,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
本次調查顯示,“愿意推薦”的學生占61.17%,“不愿意推薦”的占6.62%,“不確定是否推薦”的占32.21%。其中除了對專業不滿意度較高的幾個專業選擇“不愿意推薦”和“不確定是否推薦”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專業外,康復治療技術、中藥學、醫學美容技術幾個專業“不愿意推薦”和“不確定是否推薦”的比例也稍高于其他專業。不同招生途徑的學生對學校的推薦意愿有明顯區別,提前招生錄取的學生對本校推薦意愿明顯較強,超過70.00%,而參加高考錄取的學生推薦比例僅為54.65%;“不愿意推薦”的比例前者為4.83%,后者為7.94%。究其原因,提前招生錄取的學生對學校相對滿意才會主動選擇就讀,因此滿意度和推薦度相對較高。學生“不愿意推薦”本校的原因主要為:學醫辛苦、希望考本科、不適應本校生活。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將來選擇“繼續求學”的比例為57.54%,“就業”的比例為35.68%,“自主創業”的比例為3.47%。選擇“繼續求學”比例最高的專業是藥學,占100.00%,其次是康復治療技術、司法鑒定技術。選擇“就業”比例最高的專業是醫療美容技術、醫療設備應用技術。而臨床醫學專業選擇“就業”和“繼續求學”的比例各占50.00%。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感興趣的入學教育內容依次是:“院系及專業情況”(69.26%)、“個人發展的目標與規劃”(60.54%)、“大學的學習任務和管理方式”(52.97%)。學生希望增加的內容主要有:學校的歷史與發展、就業情況、專業介紹、大學生要考的證書、學分分配、如何考入本科、學校活動安排等。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入學前了解本校主要通過以下3種方式:“統一印發的報考指南”(57.17%)、“本校招生網站”(53.34%)、“親友介紹”(42.51%)。不同招生途徑的學生了解本校的方式有所不同,提前招生錄取的學生主要通過“本校招生網站”(58.86%)及“親友介紹”(50.68%),而參加高考錄取的學生主要通過“統一印發的報考指南”(64.87%)及“本校招生網站”(49.27%)。大學生了解本校的主要途徑是學校統一印發的報考指南及本校招生網站,因此學校要完善報考指南,加強招生網站的建設和宣傳。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在招生宣傳中感興趣的內容依次為:“就業狀況”(75.83%)、“專業相關信息”(56.38%)、“校園環境和生活條件”(54.81%)、“師資及教學”(49.24%)、“社會聲譽及影響”(45.14%)。
部分學生沒有考慮個人愛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而根據家長意愿選擇專業,部分學生通過調劑到所學專業,不是學生自己主觀意愿的選擇,這些學生對所學專業存在一定抵觸情緒,導致對專業滿意度不高。
調查顯示,學生希望了解的入學教育內容依次是院系及專業情況、個人發展的目標與規劃、大學的學習任務和管理方式;招生宣傳中感興趣的內容是就業狀況、專業相關信息。很顯然,專業發展情況和就業前景是學生較為關注的內容,但是調查顯示,僅有5.0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情況和發展前景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學生對專業了解度與專業滿意度呈正相關,學生對專業沒有明確的認識,說明學校入學教育不夠深入,教育效果不佳,學生并沒有從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最終影響專業認同度。
新生剛從高中繁重的學習壓力中解脫出來,大學專業學習目標不明確,且不少學生抱有進入大學可以輕松自由的心態,當再次面對繁重的醫學專業學習壓力和學習任務時,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對專業產生反感抵觸情緒,降低專業認同度。
交叉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專業發展前景的認識與學生專業滿意度存在正相關性。就業競爭力相對弱的專業,學生專業滿意度相對偏低。多數學生選擇本校是認為將來可以進醫院工作,期望值較高,入學后發現專業面向的工作崗位與預期不符,一部分學生會有較大心理落差,從而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專業認同度。
入學初期,要根據專業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入學教育,讓學生及時了解所學專業概況、辦學特色和學校定位。通過人才培養方案解讀,讓學生為學好專業知識做好思想準備。通過專業教育增強新生對所學專業的信心,引導鼓勵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和奮斗目標。對于部分滿意度較低的專業應及時制訂細致可行的針對性專業教育計劃,采取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如座談會、專題講座、辯論會等,及時幫助學生消除困惑,引導學生培養專業興趣。
整合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適當開設醫學史、醫學哲學、醫學人類學等課程;定期邀請醫學專家學者、杰出校友舉辦講座,組織開展重溫醫學生誓詞等活動,使學生體會醫療衛生事業的崇高神圣;帶領學生參加公益醫療慈善活動,激發學生責任意識,讓學生切身體會“敬畏生命,治病救人,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學精神,增強學生對醫療事業的崇敬感。
很多新生面對陌生的生活環境和新的學習任務很茫然,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加強心理疏導,引導學生盡快調整心態,順利完成角色轉換與環境適應。此外,要重點關注調劑學生較多的專業,部分學生對調劑專業不滿意,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消極情緒會影響更多學生,因此要對這些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應積極推動教育教學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如借助微信等公眾交流平臺,回答學生關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及時推送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資訊,包括升學、就業、創業等信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播積極的專業思想,幫助學生通過手機及時獲取正面信息,同時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增加師生互動交流,及時答疑解惑,逐漸增強學生對專業和學校的認同感。
學生專業認同不僅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過程,即使是目前滿意度相對較高的專業,學生對將來的職業充滿期待和憧憬,但隨著課程學習和實踐學習的深入,尤其是接觸到臨床實際工作后,會面臨許多壓力和困難,如果不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勢必會影響部分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因此,除了常規的入學教育以外[2],學校要把專業思想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持續引導,實現全程育人,努力為醫藥衛生行業培養更多優秀的實用技術型服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