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云



摘要:化學與藝術的融合讓學生感受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鐵的科學性是嚴謹的,鐵的藝術性是具有人文溫情的。既要讓學生理解鐵的科學知識,還要藝術性地展示鐵的科學性,同時展示鐵在生活中的應用。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現STEAM課程的特點:跨科統整。
關鍵詞:STEAM課程;化學與藝術;跨科統整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12-0022-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2.007
一、STEAM課程
美國弗吉利亞科技大學的Yakman教授在原有STEM(Scic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課程基礎上,將藝術(Art)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文因素加人其中,她認為Art代表的藝術包含了社會研究、語言、形體、音樂、美學、表演等較為廣泛的人文藝術科目。科學教育發展到今天,應體現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互補、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基本要求。STEAM課程避免了傳統學科的單一體系形成的知識割裂現象,有利于學生形成跨學科或交叉學科的綜合素養。STEAM可以是物理與化學學科間的融合、也可以是化學與藝術的跨界等,涵蓋的科目應該根據學習的主題或目標或實際需要而改變,但STEAM的教學中一定要有藝術學科教學的元素。
二、緣由
科學與藝術交集點往往會發生思想的碰撞,也是人類創造奇跡的潛伏地。《鐵化合物的相互轉化》是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高地”,學生要知道傳統教學中生硬的“鐵三角”物質轉化,感受嚴謹的科學性,還應該要感受鐵在生活中的人文溫情,感受“鐵”的溫度,也有“詩與遠方”。筆者嘗試從藝術性與科學性兩個角度跨學科整合鐵的相關信息。鐵的藝術性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鐵的廣義藝術性和如何藝術的表達鐵的科學性,前者表達與鐵相關的藝術,正如Yakman所言涵蓋廣泛的人文藝術,后者重在教學方法設計的藝術性(如魔術、巧妙的實驗設計),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求知欲。課堂教學是嚴謹的科學性與高超的藝術性有機融合的統一體。STEAM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問題。因此筆者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新的教學目標,從鐵的藝術性、科學性、生活性三個層面展開教學。
【鐵的藝術性】多維度感受鐵的藝術之美,豐富對鐵的認識;
【鐵的科學性】(1)掌握Fe2+、Fc3+離子的檢驗方法,認識+3、+2價鐵的重要化合物;
(2)通過對Fe(OH)2沉淀現象的分析,實驗探究Fe2+易被多種氧化劑氧化,通過對Fe3+溶液加入KI現象的分析,實驗探究Fe3+易被多種還原劑還原;
(3)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認識不同價態鐵的性質及其相互轉化;
【鐵的生活性】通過補血藥劑的成份分析和果樹“黃葉病”成因分析,了解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3個層面展開教學,第一層面多維度感受鐵的藝術性,用魔術的形式引出第二層面鐵的科學性,同時呼應、解密魔術;第三層面應用鐵的科學性解釋生活中與鐵有關的現象。
三、化學與藝術的融合
1.鐵的藝術性
鐵是生活中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金屬元素,衣、食、住、行、文化、繪畫、品格等都可表達鐵的藝術性,如懸掛于人民大會堂的蕪湖鐵畫《迎客松》,學生能最直觀地感受鐵的藝術性;如“鐵與文化”中與鐵相關的成語,學生熱情高漲,齊聲朗誦,表現出與平常化學課少有的激情;如展示“鐵晶體”圖片時,學生一片驚呼,“好美啊”;又如學生看到“鐵與意志”的圖片時,筆者問了一句“什么叫鐵的意志”,“就是千錘百煉”時,學生頓時安靜下來,有所思;……,部分圖片見表1。通過讓學生感受鐵的廣泛的人文藝術之美,感受與傳統嚴謹的科學課堂不一樣的鐵,增加化學課堂的藝術內容,陶冶學生的化學情操,激發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這些內容與考試無關,學生喜聞樂見,老師何樂不為?!
2.鐵的科學性
化學科學性的知識絕大部分來源于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課堂上學生最感興趣的依然是實驗,老師演示實驗亦或學生分組實驗。當化學實驗與魔術結合時,當實驗試劑是身邊最常見的物質時,當學生自己做一個眼見不能為實的實驗時,當學生能用新學的知識解密魔術時,這些刺激足以吊足學生的胃口,讓學生主動去探尋化學的奧秘。
(1)引入——魔術引人人勝,激發興趣
【魔術1】將鵝卵石放置于裝有稀鹽酸的燒杯中浸泡約15分鐘(課前準備),取少許浸取液加入到“空”的1號錐形瓶,振蕩,錐形瓶內溶液變為血紅色;實物水平投影(旋轉實物投影儀的鏡頭使鏡頭水平,觀察面更大,便于觀察),見圖2;
【魔術2】另取燒杯中浸取液少許,加入裝有無色液體的2號錐形瓶中,振蕩,變為藍色溶液,加入2顆藥丸,藍色溶液很快褪色,實物水平投影,見圖2。
魔術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魔幻的實驗可以瞬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1號“空”錐形瓶內壁殘留少許的KSCN溶液,魔術時為什么會變色?KSCN有什么用?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P75,這個時候閱讀課本比任何時候都合適,學生立刻能理解KSCN的作用和Fe3+的檢驗方法。鵝卵石中存在Fe3+,通常顏色越深的鵝卵石含鐵量越高。校園鵝卵石作實驗用品,閱讀教科書了解鐵在自然界中的廣泛存在,實物展示黃鐵礦、磁鐵礦、赤鐵礦并投影了兩張照片,掃描電鏡放大20000倍的FeS2礦石圖片(見圖3)和“機遇號”在火星上測到的直徑約3mm的赤鐵礦球(見圖4)。由魔術引出Fe3+、Fe2+離子的檢驗到鐵元素的存在,一氣呵成。
(2)Fe(OH)2制備——眼見不能為實,激發求知欲
【學生實驗】:同組兩位學生完成Fe(OH)2制備的對比實驗
(1)試管中加入2mL lmol·L-1FeCl2溶液,再加入2mL 2mol·L-1NaOH,觀察現象;
(2)試管中加入2mL lmol·L-1FeCl2溶液,再加入2mL 2mol·L-1NaOH,將試管內的混合物倒入帶有紗布的蒸發皿中(圖5),過濾掉水,近距離觀察Fe(OH)2沉淀的顏色。
【設疑】試管中是灰綠色沉淀,蒸發皿中看到的是紅褐色固體,Fe(OH)2是灰綠色沉淀還是紅褐色沉淀?為什么會產生兩種不同顏色的Fe(OH)2?同學們做的實驗都沒有問題,但你們得到的都不是Fe(OH)2,老師還原它本來面目。
【演示實驗】見圖6。
【問題鏈】Fe(OH)2是白色沉淀,為什么試管中是灰綠色沉淀而蒸發皿中是紅褐色固體?為什么試管內和蒸發皿內固體顏色不一樣?仔細觀察試管,為什么內壁上沿也有紅褐色固體?充分振蕩試管,試管內為什么會逐漸變成紅褐色?紅褐色固體是什么?有其他物質參與反應了嗎?為什么老師的實驗可以較長時間看到白色沉淀?
同學們聽到灰綠色沉淀和紅褐色沉淀都不是Fe(OH)2時滿臉疑惑,當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時,更是一籌莫展,而當老師問了一串問題時,同學們不由自主地討論。此時筆者并沒有急于答復學生的討論,和學生一起討論圖6裝置,再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分析問題鏈時,同學們聽得特別認真,臉上有獲得知識的幸福感。三種不同的制備方法產生不同的現象,顏色逐漸變深,細節上分析敞口的蒸發皿O2參與反應的過程,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巧妙的設計問題,藝術的設計實驗,適時的給出正確的解釋,這些都需要老師的精心設計,所以說教學是一門藝術。這些問題的順利解決自然過渡到Fe2+具有易被氧化劑氧化的性質,為Fe2+、Fe3+因氧化還原反應而發生的相互轉化承上啟下,引入本節內容的重難點知識。Fe2+、Fe3+的轉化由學生自己完成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得出結論,不作贅述。
3.鐵的生活性
(1)補鐵藥劑——有效成分檢驗,解密魔術
人體缺鐵,會引起缺鐵性貧血,需要食物補鐵或藥物補鐵,我國是世界上缺鐵性貧血發生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如果貧血嚴重,醫生建議服用補鐵藥品,醫生會叮囑補鐵藥品與Vc藥片一起服用,更利于吸收。
【實物展示】帶有紅色糖衣的補鐵藥劑,用小刀刮去表層糖衣,露出白色藥品
【問題鏈】補鐵藥劑中是Fe2+還是Fe3+了?為什么與Vc藥片一起服用更利于吸收?為什么藥品用紅色的糖衣包裹?
【演示實驗】將去掉糖衣的補鐵藥劑用研缽研磨,取部分加水溶解,得到乳白色液體,加入幾滴KSCN溶液,振蕩,無明顯現象;再加入少許H2O2溶液。
【解釋】溶液變為血紅色,所以是Fe29,而不是Fe3+。實驗告訴我們Fe2+易被O2等多種氧化劑氧化,而vc是一種常見的抗氧化劑,與補鐵藥劑一起服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藥品中的Fe2+被氧化而變質,表層的糖衣也很好保護藥品。解密第二個魔術,2號錐形瓶中的無色液體為淀粉KI溶液,所以一開始得到藍色溶液,然后向錐形瓶中加入的藥丸就是vc藥品,它與氧化劑12發生反應,所以藍色褪去。
(2)生活現象——樹葉“黃葉病”成因解釋
【圖片展示】鮮嫩的新葉有發黃的病癥。
【解釋】生活中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新鮮的嫩葉還沒有長大,樹葉已經有發黃的病癥,俗稱“黃葉病”。華北果樹的“黃葉病”就是植株缺鐵所致,鐵影響葉綠體構造組成,而葉綠體構造形成是葉綠素合成的先決條件。鐵是人們發現的第一個植物微量必需元素。1843年Griss通過把鐵鹽溶液涂在發黃的葡萄葉片上,發現了鐵鹽溶液能使發黃的葡萄葉片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綠色,從而確證了黃葉病是由缺鐵所引起的。
學以致用,新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課堂上的化學通常與生活是有距離的,而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人類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學無處不在,沒有化學,就沒有生活的多元化,老師應該讓學生多建立化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反思
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重在“實”,但嚴謹的知識往往無趣,藝術性重在“活”,課堂是有生命活力的,當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知識交流還有情感交流時,這樣的課堂是有溫度的。有實物、有圖片、有實驗,學生在動手、動眼、動腦中多維度感受鐵,尤其對鐵與藝術的大量圖片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對魔術、對眼見不能為實表達了濃厚的求知欲望,生活小竅門等等內容讓學生覺得化學不僅在課本里,在藝術里,也實實在在的存于牛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