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錠洪 林長裕 黃曉龍
廣東省普寧市人民醫院,廣東普寧 515300
乳腺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屬激素依賴性疾病,患者體內雌激素結合孕激素或雌激素受體,刺激腫瘤細胞生長[1]。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主要應用輔助內分泌藥物治療,通過阻斷雌激素與受體結合,或抑制促激素生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降低腫瘤轉移及復發風險,達到治療目的[2]。75%乳腺癌患者激素受體為陽性,他莫昔芬是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常用內分泌治療藥物,但近期有研究指出,他莫昔芬可能會導致患者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息肉等病理改變[3-4]。芳香化酶抑制劑來曲唑是人工合成的芐三唑類衍生物,可通過抑制芳香化酶降低雌激素水平,以此減輕雌激素對腫瘤生長的刺激,憑借其良好的抗腫瘤作用,逐漸成為絕經后乳腺癌一線用藥[5]。目前臨床對于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藥物選擇尚無定論,本研究比較了他莫昔芬、來曲唑治療絕經后乳腺癌效果及對患者子宮內膜的影響,旨在篩選治療乳腺癌的高效用藥策略,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絕經后乳腺癌患者60 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制定的乳腺癌有關臨床診斷及鑒別標準[6];符合乳腺癌新輔助內分泌治療指征,雌激素受體結果為陽性;近3 個月未應用過其他抗雌激素藥物;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全者;對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感染者;合并嚴重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子宮內膜已發生癌變或有癌變趨勢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年齡50 ~69 歲,平均(59.4±4.7)歲;左乳16 例、右乳14 例;浸潤性導管癌13 例、浸潤性小葉癌12 例、髓樣癌3 例、黏液腺癌2 例;TNM 分期:Ⅱ期17 例、Ⅲ期13 例。對照組年齡48 ~70 歲,平均(57.9±4.7)歲;左乳17例、右乳13 例;浸潤性導管癌14 例、浸潤性小葉癌11 例、髓樣癌4 例、黏液腺癌1 例;TNM 分期:Ⅱ期16 例、Ⅲ期1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Y-257-158-21)。
所有患者血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檢測結果正常。觀察組口服來曲唑片(瑞士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注冊證號:H20090304,規格:2.5mg/片),每日上午8 點口服1 次,每次用量2.5mg。對照組口服枸櫞酸他莫昔芬片(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H31021545,規格:10mg/片),每日上午8 點及下午16 點,分別口服1 次,每次用量10mg。兩組均連續用藥3 個月。
(1)比較兩組療效,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7]行療效評估。完全緩解(CR):乳腺腫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乳腺腫瘤病灶面積縮小≥30%;疾病穩定(SD):乳腺腫瘤病灶面積縮小<30%或增大<20%;疾病進展(PD):乳腺腫瘤病灶面積增大≥20%。總有效率=CR 率+PR 率。(2)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變化,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應用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糖鏈抗原15-3(CA15-3)水平。(3)于患者治療前后運用陰道超聲檢測儀(GE-LOGIQ 200 PRO)檢測子宮內膜厚度,并對子宮內膜進行活檢,觀察其是否發生癌變。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6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治療后兩組CEA、CA125、CA15-3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P <0.05),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更多(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 <0.05
治療前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降低(P <0.05),明顯低于治療后對照組子宮內膜厚度(P <0.05)。治療后觀察組子宮內膜活檢陰性率100%(30/30),對照組90%(27/30),兩組活檢陰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mm)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mm)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 <0.05
絕經后乳腺癌患者因年齡較大,機體免疫力低下,對手術及放化療無法良好耐受,因而對于此類患者的治療常以控制病灶進展的輔助內分泌治療為主。輔助內分泌藥物治療主要通過降低患者雌激素水平或抑制其作用,從而達到抑癌作用[8]。他莫昔芬分子結構與雌激素類似,可競爭性結合乳腺癌細胞表面的激素受體,阻止雌激素與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腫瘤生長[9]。來曲唑屬于芳香化酶抑制劑,可在雄激素轉變為雌激素過程中,結合亞鐵血紅霉素當中的鐵離子,且與內源性底物競爭芳香酶活性位點,抑制芳香化酶活性[10]。本研究中接受來曲唑治療的觀察組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較接受他莫昔芬治療的對照組降低明顯,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與楊梅[11]研究結果一致。CEA 是具有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存在于乳腺癌癌細胞表面,是細胞膜的結構蛋白;CA125 是人體常見激素類型,也是乳腺癌標記物[12];CA15-3 屬單克隆抗體識別的糖類抗原,來源于乳汁脂肪酸及乳腺癌細胞[13]。上述腫瘤標記物在乳腺癌療效監測方面具有臨床價值,CEA、CA125、CA15-3 水平降低提示乳腺癌患者癌組織得到有效控制,因而提示來曲唑較他莫昔芬療效更為優異。芳香化酶編碼基因為CYP19,是將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的關鍵代謝酶,乳腺癌患者癌組織中芳香化酶高表達及活性增強,是導致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14]。且有研究指出,乳腺癌組織中的雌激素較循環血液中雌激素對乳腺癌組織的刺激作用更明顯[15]。因此,絕經后乳腺癌患者應用芳香化酶抑制劑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雌激素水平,起到抗腫瘤效果。目前關于關于他莫昔芬對于子宮內膜厚度增加的影響尚存較大爭議,有研究表明絕經后乳腺癌患者子宮內膜增厚與他莫昔芬用藥有關[16]。但本研究中治療后對照組子宮內膜厚度與治療前無顯著差異,分析原因,可能與本研究中患者治療時間較短有關,且入組患者為觀察藥物對子宮內膜的影響定期行宮腔鏡檢查及診斷性刮宮,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子宮內膜增厚。本研究中雖兩組子宮內膜活檢陰性率無顯著差異,但治療后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低于對照組,說明來曲唑與他莫昔芬相比對于抑制子宮內膜病變具有一定作用。
綜上,來曲唑較他莫昔芬治療乳腺癌效果更佳,對患者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及子宮內膜厚度具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