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彥 趙欣 李文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精神是民族的靈魂。
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中國企業精神的文化沃土,是中國企業共同的 DNA。
在新中國成立70年和全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之際,11月16日至18日,由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主辦、中國中鐵四局集團協辦的“文化自強·鑄就70年工業基礎,文化自信·構建新時代企業文明——中外企業文化2019合肥峰會”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召開。會議以“文化自強·鑄就70年工業基礎,文化自信·構建新時代企業文明”為主題,回顧中國企業文化發展從自發走向自覺、自強、自信的歷程,盤點新中國70年工業發展中積累的寶貴文化財富,分享各個時期體現中國企業精神、中國企業智慧、中國企業力量的典型案例,交流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先進經驗,探尋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明確新時代中國企業文化發展的方向與思路,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明確了新時代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
本次峰會內容精彩紛呈,豐富厚重,現綜述如下,供讀者分享。
自強·自信:構建新時代企業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高頻詞,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四個自信”中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70年來,中國企業歷經經驗管理、制度管理及現在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最人性、最長效的管理。文化興則企業興,文化強則企業強。
在峰會開幕式上,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發表了講話。他指出,文化自信在我國工業領域具有深厚的基礎,工業領域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之中,傳承自黨的紅色基因,來源于我國工業化的偉大實踐。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緊密圍繞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以發展工業文化和提高工業軟實力為主線,通過強化政策指導、開展理論研究、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推動工業文化業態發展、強化質量品牌工作、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等工作,大力推進工業文化建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他強調,企業是工業經濟的細胞,企業文化是工業文化的重要基礎,我們要廣泛交流、群策群力,為培育新時代企業文化、弘揚優秀工業文化、提升中國工業軟實力、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而共同努力。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原主任毛一翔在“邁向‘兩個一百年的中國企業文化”的講話中指出,70年來,中國企業文化始終堅持工人階級主體地位,崇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始終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旗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保持創造、創新、奮斗的旺盛動力,推動著中國社會走向進步;始終與時代同步伐,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引領著中國企業健康發展。面向“兩個一百年”,中國企業文化應當更加自覺、更加開放、更加堅定。我們應該更加自覺地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應該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職工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經營者的首創精神和職工的主人翁精神;應該更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應該更加開放包容,海納百川,自強不息;應該更加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應該更加關心職工健康幸福。
傳承·創新:企業精神豐富文化內涵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企業秉承艱苦奮斗精神,鍛造并涌現出了“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兩參一改三結合”等優秀的企業精神,在成功推進工業化過程中誕生了“鞍鋼憲法”“兩彈一星”“大慶精神”“特別能戰斗精神”等企業精神,不僅凝聚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磅礴力量,也為今天的“改革創新精神”“高鐵精神”“航天精神”“和諧協作精神”等譜寫了壯麗的序曲,豐富了企業文化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企業最鮮明的精神標志。中鐵四局集團的實踐報告,開灤集團、鞍鋼集團、汾酒集團的典范報告,對此進行了充分的詮釋。
峰會上,中鐵四局集團總經理王傳霖作了題為《企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實踐報告。王傳霖總經理介紹了中鐵四局集團發展現狀,闡釋了中鐵四局集團從20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精神”、60到80年代的“鋼人鐵馬精神”、90年代的“京九精神”、21世紀初的“青藏鐵路精神”以及2010年左右的“高鐵建設精神”,到新時代的企業精神等企業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并從為企業文化注入幸福元素、為什么要建設幸福企業、幸福企業建設的探索三個方面分享了中鐵四局集團新時代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做法和寶貴經驗。
開灤礦工曾被毛澤東主席稱贊為“特別能戰斗”的隊伍,“特別能戰斗”精神成為了開灤集團各個歷史時期和重大歷史時刻的精神支柱。開灤集團黨委副書記張雨良在會上分享“培育弘揚特別能戰斗精神 引領推進開灤全面發展”主題發言時說,在產業報國和勇于抗爭中孕育誕生的特別能戰斗精神,形成的現代工業文化和革命文化,是開灤生存發展的文化根脈;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凝結締造的特別能戰斗精神,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開灤基業長青的文化泉源;在新時期繼承弘揚的特別能戰斗精神,形成的勇于開拓、銳意進取的創新文化,是開灤永續發展的文化力量。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百年開灤正高舉“特別能戰斗”精神的旗幟,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開拓創新、奮勇前進。
1960年3月22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鞍鋼憲法》的批示發表。鞍鋼憲法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鞍山鋼鐵公司企業管理的基本經驗,倡導充分發揮勞動者個人主觀能動性、創造性,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文化本質。在峰會上,鞍鋼集團工會主席林大慶就“弘揚鞍鋼憲法精神 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與大家進行了交流。鞍鋼集團把鞍鋼憲法精神與時代進步、企業發展相結合,并將其轉化為改革精神、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勞模精神,激發了全員活力,釋放了發展動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汾酒具有6 000年釀造史、1 500年名酒史、1 300年蒸餾酒史、300年品牌史。70年來,汾酒集團將這些深厚的精神積淀轉化為豐富的物質財富,實現了年銷售收入135億元的輝煌業績。在峰會上交流發言時,汾酒集團董事、副總經理楊建峰說,“專注、創新、開放、誠信”的汾酒精神鑄就了汾酒集團70年新輝煌,輝煌的足跡浸透著厚重的文化,體現在:專注釀造讓汾酒人把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極致,將釀酒上升到了一門藝術;技術創新讓汾酒集團獲得“國家科技貢獻獎”;開放合作促使汾酒集團成立國家級非營利組織推廣制曲技術、釀酒技術;品質誠信讓汾酒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白酒品牌唯一最高大獎;獲得了白酒業第一個“國家質量管理獎”。
此次峰會還邀請了相關學者就中國企業文化基因溯源。復旦大學歷史系原副主任、教授張海英就“中國古代文化對當代企業文化的啟示”主題,從古代諸子百家主要思想與當代企業文化、古代經濟和經營思想與當代企業文化兩個方面進行了演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學系主任、教授周建波在峰會上以“中國近現代工業文化對當代企業文化的影響”為題進行了演講,簡述從洋務運動、晚清時期到民國時期的實業家精神對當代企業家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的重要啟示。
變革·融合:企業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開放不僅創造了經濟奇跡,也積累了寶貴的企業精神。時代變革的落腳點是企業變革,企業變革的前提和本質是文化變革。峰會邀請了3家改革開放的典型企業和2家外資企業,分享文化變革、融合和跨文化經營的成功經驗。
峰會上,中國工商銀行企業文化部副總經理邵光華以“‘奮斗+落實精神譜寫金融服務新篇章”為題進行了分享。工商銀行牢牢把握“服務”這一立行之本,凝聚形成了“奮斗+落實”的工行精神,其主要體現在:一是在經營實踐中傳承,在改革創新中發展;二是引領新時代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中國工商銀行把“奮斗+落實”作為精神內核始終一脈相承,改革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實現了由小到大、由本土到全球、由技術性破產邊緣至世界金融舞臺中央、由國際競賽場上的追趕者到并行者甚至某些領域的領跑者、由經營發展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學習者到創造者和弄潮者“五個歷史性跨越”。2019年工商銀行位列世界500強第26位。
重組整合是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有效途徑。北京金隅集團持續推進戰略重組整合工作,成功實施了包括北京建材經貿集團、河北冀東發展集團等在內的60多次重組并購,重組并購后資產總額達到2 820億元,榮登2019中國企業500強第183位。該公司黨委副書記吳東在交流發言中說,金隅集團尊重歷史、尊重差異,以人為本、兼收并蓄,共同提高、注重實效,集中文化共性、融合提升金隅文化,持續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金隅“母子文化”體系,豐富了金隅文化新時代內涵,增強了金隅文化的輻射力、感召力和影響力,促進了企業高質量發展。
跨國并購是實現資源全球配置、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吉利控股集團自2010年成功收購沃爾沃后,陸續收購了馬來西亞寶騰、英國路特斯、戴姆勒等國際品牌,至今已連續8年進入世界 500強。吉利控股集團資深副總裁張愛群介紹說,吉利的文化主題是認準一個方向、堅定一個信念、凝聚一股力量、提煉一種精神、完成一個使命。今天的吉利已經是一家全球化公司,集團對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所屬公司更多的是依靠文化進行管理。吉利控股集團在國際并購中,主張“尊重、適應、包容、融合”的文化理念,建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命運共同體,堅持全球型企業文化建設,較好地實現了技術融合、文化融合、人才融合,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成為世界知名品牌開辟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來自德國的專家麥克托·本巴赫作了“文化:助力者還是變革的阻礙 ?”的主題分享,從中德合作失敗的原因切入,引導出文化在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和作用方式,對企業合資中的文化管理有很好的借鑒價值。來自英國的專家郭德凱就“中西方企業文化的不同及合作方式”主題進行了分享,從6個方面分享了營商及工作環境中的中西方主要文化差異,從4個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策略,對“走出去”和“引進來”的企業在文化融合上具有一定的啟迪。
路徑·成果:深度啟發文化建設思路
不同時代、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企業文化的建設路徑與方法會有所不同。峰會邀請了部分在創新超越文化、精益文化、自立自強文化等方面特色鮮明的企業分享文化建設成果。
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2017年5月5日14時,中國自主研制的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百年“大飛機夢”的歷史性突破,中共中央、國務院為此發來賀電。這項偉大事業背后的偉大精神是什么?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劉丹在分享該公司“堅持‘四個長期 打造中國大飛機新名片”的經典案例時介紹,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堅持“長期奮斗”,勇擔大型客機戰略項目;堅持“長期攻關”,摘取“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堅持“長期吃苦”,經歷多種挫折和風險考驗;堅持“長期奉獻”,鑄成大國重器,樹起大國名片。“四個長期”精神圓夢中國大飛機。
上海醫藥年營業收入由2012年的680億元躍升至2018年的1 590億元,位列中國醫藥集團綜合實力排名第3位,這與實施“精益文化”管理密不可分。峰會上,上海醫藥集團黨委副書記趙勇在分享以求索至善、追求卓越為核心的“精益文化”建設案例時介紹說,上海醫藥在改革發展中,通過采取規劃先行——堅持與發展戰略融合、上下聯動——凝聚全員有效共識、加強保障——持續完善體系建設、迭代優化——復制推廣建設成果等多項措施,推動精益文化建設落地,使精益文化真正成為了公司集約化與創新戰略落地的助推器、成為了企業管理的有效抓手、成為了企業成員的共同價值追求、成為了全體員工的行為自覺,真正達到了文化建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是生產出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的企業;2018年,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躋身世界500強第116位。銅陵有色經濟飛速發展得益于文化的持續創新。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陳明勇分享了“自立自強‘銅創未來”的企業文化建設案例。他說,“創造成就了銅陵有色的過去,也必將成就銅陵有色的未來”,這是銅陵有色闡述企業價值觀要義之語,也是銅陵有色人的堅定信念。過去,銅陵有色傳承千年歷史文明,弘揚時代企業精神,憑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籮筐精神”奠定了行業地位;今天,銅陵有色堅持文化引領企業,高舉創新文化大旗,把企業價值觀、使命、愿景變成具體的戰略方向與目標,依靠“求實、創新、合作、自強”的企業精神,走出困局,為我國有色金屬轉型期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成為行業的典范,成為世界銅冶煉的樣板工廠。
趨勢·規律:建設新時代企業文明
峰會上,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孟凡馳作了題為《立足未來與世界 弘揚中國企業精神 建設新時代企業文化》的總結報告。孟凡馳總結了70年工業發展歷程、文化發展脈絡,概括了文化自強鑄就70年工業基礎的歷史價值,指明了新時代文化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新模式、新作為。孟凡馳表示,文化自強,筑就了70年工業基礎;新中國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支持中國從貧窮走向富強。新中國成立之初,基礎薄弱,百廢待興,但依靠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精神,初步建立了工業基礎;依靠不怕艱難、一往直前的精神,開創了新中國建設的速度;依靠主人翁的精神,一磚一瓦建起新中國強大的工業體系;依靠“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精神,使管理理念走在世界前列;依靠“大慶精神”,甩掉了貧油帽子;依靠勇于爭先、挑戰極限的精神,使中國有了“兩彈一星”、高鐵、青藏鐵路和珠港澳大橋。孟凡馳提出,以人為中心,落實以人為本,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創造家文化,建設幸福企業。他從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源與流、文化與文明、文化自發與文化自覺、企業文化的變與不變及快變和慢變、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管理、組織管理的結構協調和文化協調、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文化的需求等8個方面提出了未來企業文化建設的任務和方向。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志學在題為《文化自信·構建新時代企業文明》的學術交流中,分析了新時代企業所面臨的形勢,用案例佐證了文化是變革的原動力,不利環境與強大使命倒逼形成企業的強大精神;明確了新時代企業文化發展的方向,提出了重塑商業文明、重構企業文明的路徑和方法。
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原副巡視員李世華在峰會上發布了研究會在2017年至2019年間研究的《新時代企業黨組織引領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企業價值觀轉化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跨文化管理案例研究》三項成果。
會議組織與會嘉賓和代表參觀了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中鐵四局集團承建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渡江戰役紀念館和在建的合安高鐵廬江軌道板場,并進行了現場交流學習。
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山西省企業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康楣生在致辭中結合山西省企業文化研究,從國家治理與企業治理、企業文化與中國特色、“武化”與文化三個方面在會上進行了分享。
來自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專家、學者、全國各行業的企業代表及媒體記者共計600余人參加了會議。(責任編輯:若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