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干部選拔任用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形成選人用人的正導向、正能量。這一方面要求堅持以重品德的原則來選人用人,注重以德為先;另一方面要堅持以重實干、重實績的原則來選人用人,不斷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華潤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集團”)在這一點上是旗幟鮮明,也是一以貫之的。華潤選出來的干部要能勇挑重擔、敢于擔當、奮發有為,爭做事業發展的實干家。
何言興企有為
有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品德。《禮記》講道:“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王陽明全集》中講道:“負大臣之名,盡大臣之道者也。”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有所作為,就是在其位、盡其職,而有為的更高境界,則是強調一種憂國憂民的擔當精神。例如,《孟子·盡心上》中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北宋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中講道:“以國事為己事,以國權為己權,以國恥為己恥,以國榮為己榮。”這些至理名言,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君子有為的基本道德。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培育世界一流企業,需要一大批興企有為的企業管理者。華潤集團追求商業成功,承擔社會責任,是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發展,厚植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經濟基礎;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擔當;是“時代新人”興企有為的具體體現。
堅定地擔負起政治責任。首先必須對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有正確的認識。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踐行“兩個維護”,在事關企業發展方向、發展戰略、重大原則、重大決策等方面,必須嚴格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為可信賴的依靠力量。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單元,為市場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是天職。一個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客戶的需求。華潤集團的行業都與民生息息相關,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養緊密相連,我們應該堅持人民立場,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引領商業進步,共創美好生活”的理念,正體現了華潤的這種追求,這應是每一名有為的華潤經理人的自覺選擇。
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一名有為的企業管理者,不僅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更應對國家、民族、社會懷有崇高的使命感,自覺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在近代中國,許多民族企業家,如張謇、陳嘉庚等秉持“實業救國”的理想興辦產業、服務社會,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貢獻。華潤集團在80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國家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新時代,華潤的發展能否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這也是評判興企有為的一個重要標尺。
實干興企實踐有為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華潤集團80年的發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華潤人不斷奮斗的結果;是踐行忠誠不忘本、擔當不避責、創新不守舊、遵規不逾矩、守德不越線的核心價值觀;是在實踐中興企有為的具體體現。
忠誠不忘本
華潤80年厚重的歷史流淌著紅色血液,忠誠始終是華潤的本色。作為華潤的管理者和經理人,我們肩負著治企、興企的重要任務,如果對國家的事業不忠誠,忘記了初心和信仰,就會走上歧路,何談興企有為。老一代華潤人,如鄭育眉,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為節省經費即使重病纏身也拒絕治療,只要求去世后墓碑向著北方,因為那是黨中央所在的方向,那是他心中所系的方向;周士棟為打破西方國家對才建立的新中國的封鎖,犧牲在“海上游擊戰”中。他們是華潤人忠于信仰、忠于組織、忠于事業的優秀代表。在華潤80年的歷史中,正是有了許多個鄭育眉、周士棟,為了事業和華潤的發展忠誠履責、開拓奉獻,才有了今天的華潤。我們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第一職責是為國家工作,擔當起興企有為的重任。
擔當不避責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最近,華潤集團辦公廳編輯印發了紀念華潤80年發展歷程的系列雜志,有一期的主題叫《燃情歲月》,講到王傳棟當年立軍令狀的故事。2000年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發展,城市燃氣市場化改革大幕拉開。王傳棟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認為華潤進軍城市燃氣大有可為,面對當時占據上風的反對聲音,王傳棟為了表達自己能做成燃氣的決心,向組織立下軍令狀,如果失敗,他就走人。王傳棟帶領華潤燃氣的同事們,經過十多年的奮斗,把公司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燃氣運營商,市值700多億港元。這種為了華潤的發展而敢于“人不擔當我擔當,我不擔當誰擔當”的氣魄和精神,正是當前經濟環境下企業所特別需要的。
創新不守舊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也永無止境。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是一名優秀的華潤經理人具有的基本素養。一要有不斷追求產品創新的精神。華潤這個品牌是在80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步打造而成的,既是國家的財富,也是華潤人的財富。未來依然需要華潤人通過創新,不斷追求產品質量和服務的改進與提高,為企業的基業長青搭建更堅實的平臺。二要有不斷追求技術創新的精神。各單位主要負責人要善于發現和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推動華潤各業務板塊的創新。電力、水泥、燃氣和醫藥、微電子、化學材料等業務板塊,都需要通過生產技術的升級和生產工藝的更新,實現高質量發展。三要有不斷開拓新市場的精神。要能夠把握市場發展的機遇,發現和開拓新的市場,占領制高點,提高華潤各行業的市場占有率與資產回報率。四要有不斷學習進取的精神。要通過不斷學習,提升對新知識新本領的追求,特別是年輕經理人,要充分發揮思維敏銳、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的優勢,把創新落到實處。
遵規不逾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華潤在強調創新的同時也關注制度建設,在有約束的條件下努力做到有新作為。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在不同的場合講過很多次依規治企的話題,如《人·制度·文化》《守規》等,提出要守國企政治之規、守國企改革之規、守國企經營之規等要求。良性的制度能夠帶動員工的積極性,會為大家提供最為可靠和自由的空間。任何社會和組織都會有很多制度的約束,制度建設的目的不是為了約束創新,不能把制度或約束作為不擔當、不作為的理由。劉鶴副總理在國企改革座談會上講到,黨中央在大力營造勇于創新、尊重創新和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華潤集團也努力給員工創造干事創新的環境,不斷總結、評價和改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和約束,鼓勵員工做到心中有規,在守規中做好創新。
守德不越線
華潤集團時刻把加強道德修煉作為員工的必修課,要求自覺立德、修德、踐德,以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以想事、干事、成事的堅定行動,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在實踐中興企有為。一要堅守思想道德底線。荀子講:“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倘若為官從政沒有良好的人品官德做底子,遲早是要栽跟頭的。國企經理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擁有權力,但權力的另一方面是風險。《論語》中講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對這種風險的生動表述。華潤集團要求國企經理人切實做到“六慎”(即慎初、慎獨、慎微、慎權、慎欲、慎友),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線,自覺做到不越雷池一步,不存僥幸之心;在一個人獨處時也能做到不茍且、不隨便;堅持防微杜漸,管住、管好小節,勿以惡小而為之;牢記權力是組織給的,只能用來為國家的事業服務,切不能以權謀私;善于絕非分之想,拒非分之財,不為誘惑所動;要慎重對待朋友交往,堅持擇善而交,對待“感情投資”“形色公關”和“不速之客”,要當機立斷、拒之千里。二要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有句話叫“升官發財”。對這個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華潤集團要求經理人不要做封建社會的“發財官”,要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牢固樹立在國有企業工作不是為升官發財來的,是為國家的事業工作的理想信念,要有“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的家國情懷。
(本文摘錄自傅育寧董事長在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直管經理人任職和廉政集體談話會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金秩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