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想聊一個普通人,她是一個普通的母親。
有一些母親的了不起,是養育孩子的時候發現的。
有一些母親的了不起,是在失去孩子以后你才發現的。
今天要說的這位女主人公,名字叫作應賢梅,今年43歲。
她在昆山生活,一切都很普通,是一家主營中老年服裝銷售公司的老板娘。換句話說,是一位普通的小企業主。像所有普通的生意人一樣,每天上班下班,為了工作方便,吃住都在公司。
工作之余,她也喜歡和同事聊聊天。看上去特別平凡。
但是她有一個兒子,特別不平凡,叫作劉杰,曾在上海徐匯區消防支隊關港中隊擔任消防員。
2014年5月1日,上海徐匯區龍吳路一高層居民樓突然失火。他的兒子在救火中犧牲了。
當時,很多媒體在報道這場火災時,用了同一張圖片——兩名消防員手拉著手從高空墜落。
他們是被轟燃和高溫熱氣浪推出去的,從13樓墜落。兩個年輕消防員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那一刻。
這兩名英勇的烈士,一位叫作劉杰,一位叫作錢凌云。劉杰就是應賢梅的兒子。
本來,我只是看到過這則新聞,完全不知道劉杰的家庭,以及他母親的情況。直到前幾天看了《豫見后來》的第一期節目,是講劉杰犧牲后他父母的故事。
忽然發現應賢梅這個母親真的有些地方很了不起。事發時,她一樣是瀕臨崩潰的。
她告訴魯豫:兒子犧牲那天,忽然有二十多個人來家里找她。
字幕上說:“進來有20幾個人……”
“他們告訴我兒子在部隊出了點事,救火,從樓上摔下來了,在醫院。具體是幾樓摔下來的也沒有說。”
家里的老人一聽,當場就暈了。應賢梅強行鎮定,跟著去了醫院。一路越走越不對,既沒有去病房,也沒有去搶救室,而是到了一個特別偏僻的地方。
她立刻明白發生了什么——“我知道我兒子沒有了。”
她不敢進去。“當時他們拉我進去。我拼命掙脫,我不敢進去,不敢看到里面的畫面。”
幾年的時間過去了,應賢梅說到這里時,依然止不住地落淚。
采訪人也聽得哭了,給她擦眼淚。接下來一段時間,她和所有遭遇最沉重打擊的人一樣,失魂落魄,沒了主心骨。鹽水也吊不進去,在床上躺了一個多月。
有一段時間夫婦倆都不敢在家里住,不敢合上眼。
應賢梅說,凄涼、孤獨讓她撐不下去了,就像挖心一樣痛。
她說兒子:“他是英雄,但是我不希望他當英雄呀!”
為了安慰他們夫婦,公婆弟媳硬勸著他們去了廈門的海邊轉轉。她在海邊大聲喊:“劉杰你在哪里?”沒有人給她半點回應。然而,就在這個階段,她明白孩子再也回不來了。
這位喪子的母親,從這時起開始越來越顯示出讓人敬佩的一面。
幾個月后,她對老公說了一句話:“要不然我們倆就死掉,要不然就好好活下去。”
節目里,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很動容。
她還對丈夫說:“兒子走得太早了,還有很多事情沒見到呢。我們如果活下去,最起碼,我兒子沒有看到的,我們來幫他接觸。兒子沒有吃到,沒有玩到的,我們幫他吃一吃、玩一玩。我們就好好地活下去吧。”
她和丈夫互相鼓勵,一起決定開始新的生活。
節目中看得出,丈夫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也一直默默支持她,給她力量。
說實在的,她有權利悲痛。但是她下定決心走出來,繼續體驗兒子未曾體驗的人生。她開始繁忙地投入工作,重新開啟事業。
她就在公司里住,因為“公司人多,大家在一起聊聊天,心情就好一點,日子會過得快一些”。
她見到陳魯豫時,臉上帶著微笑,狀態很好,生活已然步入了正軌。不但恢復工作,她還做出一個決定:“我要一個完整的家,還要一個孩子。”
已經超過四十歲的她,決定去做試管嬰兒。按照她那時候的年齡,已經不很適合做試管嬰兒了。但她決心去做。
試管嬰兒的整個過程是非常煩瑣、折磨人的,耗時費力,還伴隨著很多生理、心理上的煎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簡單,用試管一配就好。先要促排卵,比如長時間打針,調節身體周期,然后手術取卵、培育、等待。按她的歲數,一次取卵很難成功,往往會沒有可用的胚胎,那么就需要再次打針、取卵。每一次都要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
前前后后,她失敗了四次,都已近乎絕望。等到第五次,應賢梅終于成功了。她給丈夫打去電話,丈夫激動得眼淚稀里嘩啦。
妊娠的過程也是考驗。四十多歲的孕婦,還患有腎結石,懷孕后經常犯痛。她強忍著疼痛,哪怕吐得都沒什么能吐的,跪在地上,蜷縮著身子,也要忍下去。
陳魯豫問:“難嗎?”
她說:“難,但想到寶寶,想到兒子,我什么都不怕。”
終于,女兒出生了,取名叫劉夢湲,意為夢圓。劉杰有了妹妹。
巧的是女兒出生那年是狗年。她說:“這是劉杰的本命年,他回來看我了。”
小夢湲的到來,給了她莫大的安慰和鼓勵。
兒子已經離去五年,這五年里,她崩潰過,悲痛過,但又靠著勇氣和樂觀一點點走出陰霾。
看了節目,真是百感交集。
應賢梅讓人佩服的,不是什么“英雄母親的一天”,并不是她此前如何教育兒子,賜予了英雄多么了不起的品質。
因為那些我們都不了解。
她讓人佩服的,是一個母親在失去了孩子后,經歷了毀滅性的悲痛之后,顯示了自己強大的生命能量,好好活下去。
她給了自己一個安慰,也給了世界一個安慰。希望每一個曾經傷痛的人,都有很好的后來。
(田龍華摘自微信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圖/小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