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何玉梅

《上海乘客大巴車上丟包,2萬現金就這么沒了?遵義人這波操作讓他印象深刻》《外地游客到遵義旅游,回去后寫了一封信,連說四個“沒想到”》……最近,一條條充滿正能量和自豪感的信息在遵義人的朋友圈刷屏。
一個外地游客到遵義旅游,穿行在市區的大街小巷,看到一排排因禮讓行人停下來的車輛,心生感動,在游記中這樣寫道:在遵義過斑馬線,第一次有被尊重的感覺。
來自山西晉城的樊先生自駕到習水土城旅游,離開后發現自己的外套掉在了景區,因為外套里裝有證件,很是著急。通過一番周折,最終衣物和證件物歸原主。回去后,樊先生用四個“沒想到”表達自己的心聲:沒想到一個鄉鎮的值班電話能通過118114查詢臺查到;沒想到晚上7點過了,鄉鎮辦的辦公電話還能打得通;沒想到游客衣物遺失這樣的小事情,鄉鎮值班干部接到電話后,絲毫沒有不耐煩或推諉;沒想到竟然還動員派出所和景區管理人員一大幫同志折騰了大半夜。
……
細微之處顯初心。無論是禮讓行人的名城司機,還是為游客服好務的基層干部、人民警察,這樣的自覺和責任心,只有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習慣養成,才有在遇到事情、解決問題時的自然流露,更是城市一道文明靚麗的風景線。而這一切,無不映襯出遵義這座城市的底色——文明。
2017年11月,在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評選中,遵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捷報傳來,滿城歡喜。遵義的創文工作早在10年前就已開啟,10年來,一路艱辛一路歌,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道路上,遵義人矢志不渝,奮力前行,最終問鼎這一國內城市形象的最高榮譽。
文明是城市軟實力最精準的“標尺”。“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燦燦的獎牌,是對遵義市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褒獎,也讓這座流淌著紅色血脈的英雄城市從此翻開新的篇章,在朝著黔川渝結合部中心城市建設的征程中,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動力,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為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構建持久有效、科學合理的長效機制,按照遵義市委的決策部署,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將文明立法列入了2018年的立法計劃。
2019年11月1日,遵義市正式施行的《遵義市城市文明建設若干規定》,它標志著遵義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步入了法治化、規范化的新階段。首次為“文明”立法,構建有遵義特色的文明行為規范體系、執法體系和監督體系。對市民普遍關注的14類不文明行為作了分類列舉,列入重點清理清單,并有針對性地設置了處置措施。創設了道德模范禮遇機制,明確了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職責,從而將抽象的文明概念落實于具體條款,文明新風的引導體現于字里行間。
文明習慣不是先天具有的,是靠后天養成的。社會、學校、家庭通過一點一滴培育文明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公共場合不高聲喧嘩、乘車掛號自覺排隊、節約用水用電;有愛心、有公德之心,講究職業操守,注重道德自律。長此以往,久久為功,讓舉手投足符合現代社會文明規范,讓涓涓細流成為文明進程的龐大力量。
文明習慣的養成,除了培育,還需要通過建章立制來引導。《遵義市城市文明建設若干規定》的頒布實施,正是順應了建設文明城市這一時代潮流,創設了有地方特色的文明規范體系、多樣化的處置體系和全方位的實施監督體系,將文明要求從道德層面上升至法律層面,對進一步規范、引導公民文明行為,鞏固和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讓法規的規范、引導和促進作用逐步顯現。
一個榜樣,一面旗幟。遵義好人,溫暖一座城市。榜樣帶動一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在文明城市建設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遵義,從不缺這樣的榜樣,“道德模范”代表老紅軍李光、“時代楷模”代表當代愚公黃大發和和平時代軍人杜富國、“身邊好人”代表遵義義工卓先順、最美鄉村醫師方曉美、見義勇為好司機汪興勇……這些身邊的先進典型,為名城遵義平添了文明的亮色,同時通過“遵義大講堂”“道德講堂”“義工講堂”,向社會傳遞源源不斷的善意和溫暖。
如何管理好城市,讓市民更具歸屬感和獲得感,這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題。近年來,借著文明城市創建的契機,遵義的城市更靚、環境更美、公共交通更方便快捷、居民的文化生活更豐富、人與人之間更和諧……在遵義,創文正在成為順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