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義雜志社全媒體記者 李佳旭

榮譽來自使命,使命源于初心。
今年是遵義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迎考”的最關鍵時期,距離“交卷”已經不足兩個月時間。面對這場大決戰,遵義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將之作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載體,迎難而上、一鼓作氣,在黔北大地吹響了決戰號角。
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目前遵義市8個貧困縣已有7個脫貧摘帽,剩余的一個深度貧困縣——正安縣也將在今年脫貧出列,剩下的45個貧困村和13.1萬貧困人口也將在今年脫貧,屆時,遵義將以革命老區圓滿精彩脫貧的優異成績來檢驗主題教育成效。
脫貧攻堅、產業先行,鄉村振興、產業為基。
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民富不起來,農業農村也沒有出路。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遵義市各地通過學習教育統一思想、凝聚動力,通過調查研究查找問題、通過整改落實解決問題,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村產業革命等生動實踐中,緊緊扭住產業發展,在主題教育過程中不斷創新思路抓發展、凝聚動力抓發展、發揮優勢抓發展,用發展的眼光、用發展的辦法提升產業質量。
赤水市在主題教育中持續破解農村產業革命難題,聚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認真開展調查研究,長效整改、全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對查擺出來的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堅持不懈推進整改,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探索推行了“國有平臺公司+社會專業實體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貧困戶)”四位一體模式,既解決了農戶發展缺資金、缺技術的難題,又通過吸納農戶土地入股、參與經營和就近務工等方式增收致富,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新蒲新區永樂鎮對轄區內13個村(居)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進行遍訪,集中研判問題、銷號整改。以“紅色辣椒,金色烤煙,多彩水果,綠色蔬菜,生態養殖”布局產業,發展特色種養,預計貧困戶戶均增加收入400元。
習水縣醒民鎮紅崗村黨支部立足實際發展產業,采取“支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規劃發展經果林419畝;與此同時,村黨支部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資源,主動對接縣內旅游公司,每周定期到土城演出,解決就業43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做到了文化傳承與旅游增收有機結合……
在這場深刻的產業革命中,遵義市凝心聚力調結構、心無旁騖抓產業,以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自覺增強政治意識、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能力水平,把抓好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起來,按照“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總要求,將堅定不移把農村產業革命進行到底,全力以赴書寫好“遵義答卷”,奮力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只要提起習水縣隆興鎮,很多人自然便會想到“隆興葡萄”,這里盛產的葡萄因皮薄肉嫩、粒大味美而遠近聞名,這里也享有“葡萄之鄉”的稱號。但是曾經的隆興鎮也是一個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的鄉鎮。
近日,記者走進隆興鎮,見證了該鎮脫貧攻堅工作的成效。隆興鎮黨委書記肖江波告訴記者:“‘抓黨建’是隆興鎮脫貧攻堅工作基礎中的基礎。隆興的貧困,除了基礎落后、產業單一的客觀歷史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干部作風不嚴不實,沒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在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隆興鎮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工作目標,建立了戰時管理體系,制定了科級領導包村包戶、一般干部包組包戶的作戰機制,將各級黨員干部派到一線與群眾同吃同做同勞動、將資金資源傾斜到一線精準謀劃增收門路,大力開展了“五個專項治理”回頭看、虛假脫貧和數字脫貧專項整治、扶貧領域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專項整治等工作,脫貧攻堅取得了實質性的戰果。
如今,通過黨建引領發展,隆興鎮城鄉基礎、產業結構優化等都取得了快速發展,隆興葡萄、淋灘紅糖、濱江仙人掌、龍溪獼猴桃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且成效凸顯。隆興鎮貧困發生率也從2014年的22.56%下降為現在的零,6個貧困村也全部順利出列。
而這一切的變化,群眾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人居環境改造好了,外出打工回來,一開始竟找不到自己門兒了。”“葡萄成熟了,來采摘的人特別多,不出門就把葡萄賣完了。”“吃了晚飯,去新建的廣場散散步,感覺跟城里一樣。”……
脫貧攻堅既要有一份情懷,更要有一種精神。“每當看到村里的貧困戶家庭一點一點慢慢變好,逐步邁入脫貧步伐時,會覺得特別滿足,特別有成就感,這使我更加堅信我當初的選擇沒有錯。”隆興鎮組織委員羅舉曾是習水縣信訪局派駐到該鎮龍溪村掛幫的第一書記,提起那三年的駐村幫扶工作,他還是那么執著而堅定。
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關鍵在人、關鍵在隊伍、關鍵在作風。在主題教育開展期間,遵義市積極發揮扶貧脫貧黨員干部示范帶動作用,大力弘揚不忘初心、勇于擔當的攻堅精神,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大愛精神,自力更生、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首創精神,實行了最廣泛的社會動員,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了濃厚氛圍、凝聚強大合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對于我們的脫貧攻堅事業來說,正是忠誠干凈的干部隊伍所踏出這一點一滴的跬步才有了如今脫貧攻堅事業的成績。
10月31日上午,天氣晴朗,余慶縣關興鎮組織機關黨員到關興社區開展了主題教育黨員志愿服務活動,黨員干部們整齊地來到新規劃的四坪高規格苦丁茶示范基地現場,手持鐮刀,爭先恐后地除雜草、砍玉米稈,清理了土地,為完成全鎮今冬1萬畝茶葉種植任務開好了頭、起好了步。
生豬、茶葉、辣椒、烤煙……對于發展產業,關興社區結合本地土質、地理環境、群眾種植習慣等特點提出了發展思路,但也不是盲目發展,肥料投入、人力投入、生長周期、產出預估……每一筆賬都要算得很細,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考察,這才能有的放矢。關興社區總支書楊秀鋒介紹:“主題教育期間也是脫貧攻堅決勝的最關鍵時期,自己也深刻地記得當初入黨時緊握拳頭發誓時那莊嚴神圣的一刻,在脫貧攻堅中更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而我們的初心就是為老百姓謀福利。”
“剛參加工作之初,為了調解一起村民糾紛,三天兩頭往村民家中跑,最終矛盾化解了,村民也問了我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不給這份工資,還會這么賣力地來勸解嗎?”楊秀鋒坦言,“當時我沒回答得上來,至今想來依然很慚愧。”在多年的工作學習中,楊秀鋒對“黨員干部”這個稱號有了更深的理解,奉獻是肯定的,有報酬也是現實生存的需要。“最近通過主題教育,特別是前段時間看了《榜樣4》,對黨員的理解更透徹,對初心的踐行也更堅定,那就是組織交辦的事如何更好地完成,老百姓委托的事如何更好地辦好。”
“發展集體經濟的初心和最終目的都是為民辦實事,讓群眾和黨組織形成共同體。雖然我們服務群眾的事不全是靠錢來完成,但是有了鼓鼓的錢袋子卻確確實實能為群眾辦更多的實事。”以前,關興社區的資金全靠上級劃撥,維持陣地開銷都比較困難,近年來,通過發展蔬菜、茶葉、水產、工程承接等集體經濟的發展,不僅順利脫貧出列,也有了經濟上的積累,今年就利用集體經濟收益對社區內考上大學的34名大學生進行了資助,也對優秀黨員、貧困黨員等進行了鼓勵和關懷。
脫貧攻堅是對黨員干部的考驗,考驗的是能力、是水平更是責任。要在脫貧攻堅中做到堅守初心,就要堅持知行合一,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迅速落實,沿著既定目標堅定地走下去,要充分認識到群眾利益無小事,一定要以人民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為人民著想,切實為人民解決實際困難,這樣的黨員隊伍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贏得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

遵義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人員在匯川區山盆鎮叢壩村開展水稻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