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袁 源 圖|潘雨陽

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夜間經濟一詞是舶來品,它指的是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早上6點所包含的經濟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多指向第三產業,包括購物、餐飲、文旅、娛樂等消費行為。
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要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這一頂層設計出臺是對中國夜間經濟發展歷史與現實的考量,也將進一步激發發展夜間經濟的有利要素和巨大潛力。
緊接著,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南京等城市亦相繼出臺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相關舉措,一時間,“夜間經濟”成為了當下最時髦的概念。
其實,在中國某些城市,夜間經濟早已顯現。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國營夜市”,可以看作是夜間經濟的雛形。
195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第二版發表了《農村夜市》一文。這篇僅有285字的報道,除了對夜市的基本情況做了描述之外,點睛之筆在于它用數據表明了夜市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這個中心店開辟了農村夜市以后,平均每天銷售商品總金額約增加6%以上”。
經查證,到1979年11月,人民日報刊登的有“夜市”關鍵詞的報道共11篇,這些報道的核心主旨都是鼓勵各地供銷單位開辦“夜市”以滿足農民、工人在一天的勞作之后的消費需求。由此可見,即便是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已產生重視夜間經濟發展的萌芽。
1979年之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夜間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日益開放、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
廣州在1984年5月設立全國第一個燈光夜市——西湖路燈光夜市,主要由個體戶提供商品、服務。
當時有人這樣形容西湖路夜市:“今天歐美或日本的時裝界推出什么新款時裝,兩天后香港的時裝界就會生產出了一模一樣的成品,一個星期后,廣州的燈光夜市上就可以見到這些衣服的影子了。”這是中國日益開放、與世界接軌的真實寫照。
此后,市場經濟大潮涌動,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了開辦“燈光夜市”的熱潮,“每當夜幕降臨,數百家臨時攤檔沿街道兩側擺開,拉上電燈,各式商品,燈光璀璨,人們逛街購物”。尤其是在南方,一批著名的“夜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南京的三牌樓夜市、上海的彭浦夜市、廈門的定安夜市等。
在2000年左右,夜市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頂峰。這些夜市集聚著形形色色的個體戶小商販,實惠的大排檔、廉價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滿足了廣大市民的消費需求。在當時,夜市擺攤也成為很多人的“第二職業”。
毋庸置疑,發展夜間經濟,有利于擴大消費、繁榮市場,促進就業,成為各地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舉措。
時隔多年,以夜間經濟為代表的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熱點發展迅速,再次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且日益繁盛,釋放出巨大的潛能。

夜間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從世界范圍來看,2017年,倫敦市夜間經濟收入達263億英鎊,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300億英鎊;2015年,夜間經濟為舊金山提供了60億美元的營業額;2018年,首爾開辦“夜貓子夜市”之后共計接待了近430萬人次,總銷售額達到117億韓元。
此外,夜間經濟的發展能為城市增加大量就業崗位。倫敦將發展夜間經濟納入城市發展戰略以來,夜間經濟為其提供了130萬個就業崗位。
值得一提的是,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建以促進夜間經濟發展已成為各省市共識。通過發展夜間經濟,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一些交通運輸、電力供應、5G網絡項目的落地必將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
發展夜間經濟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在選擇。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獲得感及滿足感,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也逐漸升級。
中國旅游研究院博士韓元軍表示,在國家大力激發內需潛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導向下,夜間經濟因其綜合帶動作用大、產業鏈長、關聯產業多等特征成為各地積極發展的經濟新形式。特別是在白天,大多數人因為工作原因,時間安排緊湊而消費時間有限,夜間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為白天累積的消費需求提供了一個釋放的機會。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夜間經濟,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7月份,美團研究院依托美團平臺大數據對北京、上海、廣州等16個樣本城市夜間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各城市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內的夜間線上服務消費總額近年來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夜間經濟活動的品類依然不夠豐富。
就夜間經濟發展現狀來看,目前,“吃”是夜間消費的一大主題。據了解,全國多地出臺政策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在北京,10條“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已陸續創建,《北京市關于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也提出,到2021年底,在北京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標、商圈和生活圈;在上海,《關于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圍繞“國際范”“上海味”“時尚潮”3個特點,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區。
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對消費場景不斷拓展延伸餐飲外賣、“閃購”(通過線上下單線下即時配送上門的網絡購物模式)等“互聯網+生活服務”已經成為消費者夜間消費的新選擇。據《阿里巴巴“夜經濟”報告》統計顯示,21時到22時是淘寶成交最高峰,夜間消費占全天消費比例超過36%;23時到凌晨3時,數萬人在天貓“熱最晚的夜,買最貴的眼霜”。
餐飲之外,文化也在拓寬夜問經濟的邊界。7月28日起,原本“朝九晚五”的國家博物館,在暑期每周日延長到晚九點閉館。
今年8月初,央視在網絡調查中問:如果博物館、美術館開放夜場,你會考慮前去參觀嗎?參與投票的723人中,88.9%選擇了“會”,而主要原因一項中,夜晚的獨特體驗、不耽誤白天工作、避開高峰人群,各自獲得了超過30%的票數。
延長閉館的幾個小時給參觀者帶來便利,也給服務人員帶來更多工作。博物館的每一層都分布著八九位保潔人員,高度過膝的黑色塑料袋里,裝著廣西小朋友的零食袋,湖北高中生的濕紙巾,或是黑龍江夫婦的礦泉水瓶。這樣的袋子,他們每人每天要拎出去十一二袋,趕上延長閉館的周日,數字則會上升到十六七袋。

東城區的琺瑯廠也在“夜間經濟”的大潮下延長了營業時間。7月底開始,琺瑯廠每周五六舉辦夜場,原本5點的下班時間延長到了夜里10點,這家63歲的國營工廠還是平生第一次見到披著夜色到來的參觀者和消費者。
造訪者大多是附近居民和暑期旅行者,比起紋樣設計、工藝流程,更容易被討論的是價格,36萬的琺瑯船被三個拍著肚子的中年人看了四五圈,一萬多塊錢的葫蘆罐聽到了來自南方的口音:“這個好看,就是太貴了。”
“別小看這廠,三五百能花出去,三五百萬也能花出去。”小王站在角落里說。他胖乎乎的,能侃,愛笑。在白天,他是廠里的技工,負責指絲,按照工藝美術大師們設計的圖樣,把銅絲“一鑷子一鑷子地粘上去”;晚上的任務則是客串安保人員,同時也給來來往往的人解釋身邊的景泰藍們的材料和制作工序。
如今,每周五六延長的五個小時,給琺瑯廠帶來了為數不少的客流量,未必全都是消費者,更多的是參觀者。夜色之下,商業屬性減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占了上風,小王把眼睛挑向轉角處的人群,“我們工會主席不也在那兒科普著呢嘛”。
“發展文化和旅游場所夜間餐飲、購物、文化演出等,可以延長經濟活動時間,促進消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消費需求,帶動就業,具有重要意義。”美團副總裁兼美團研究院院長來有為分析說,當前,各城市夜間線上服務消費額在全天線上服務消費額中的占比普遍偏低,各城市夜間消費釋放不充分,夜間消費特別是22時之后的消費潛力亟須挖掘,夜間消費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夜間經濟13條”出臺至今,兩個多月時間很快過去了,有人覺得尚未感知到政策的東風,有人為宵夜有了新去處而欣喜,也有人在深夜尋找屬于自己的食堂。
夜慕降臨后,從餐飲、保健到文化、旅行,多元化消費漸次入場,政府在“夜間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聚焦午夜市場的規范和管理,也觀望和等待新的藍海。
然而,要壯大夜間經濟,不僅需要政府出合政策,還需全社會一同努力,慢慢“養”出良好的夜間經濟秩序。
在一些24小時便利店,手機支付、自助支付的消費模式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大便利,也極大地為夜間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據便利蜂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便利蜂所有門店采取自助支付、手機支付的形式,且線上支付有更多優惠讓利的推出后,消費者對這種免排隊的支付方式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便利店18時至凌晨5時,夜間自助支付的比例同比上漲超過20%。在夜間,部分門店夜間消費自助支付顧客占比達90%。
隨著夜間消費需求的增加,24小時便利店的規模也不斷壯大。以湖北武漢為例,近兩年武漢24小時便利店以10%以上的速度快速擴張。其中,24小時營業的比例達36.4%。
業內專家表示,24小時便利店作為城市夜間消費的一種重要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彌補了消費者在商超關門后夜間應急的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出得去門,回得了家,是消費者參與夜間活動的重要因素。留意“夜間經濟”運轉良好的城市,香港、倫敦早已有了越過凌晨的公共交通,紐約作為“不夜城”,城市軌道24小時運轉。最近,北京公交發布通知,在既有36條夜間線路中,25條縮短發車間隔,并新開7條夜間接駁公交,溝通地鐵和住宅小區,方便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市民夜間出行。
此外,為方便人們進行夜間活動,北京地鐵于7月19日開始實施延時運營方案,每逢周五及周六,地鐵1號、2號線沿線各站末班車發車時間推遲到次日零時30分以后。
廣州也印發《廣州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將延長地鐵、公交的夜間運營時間,增加夜間停車位、的士侯客點、夜間公交線路,鼓勵夜游景區、夜市等沿街店鋪對外開放洗手間,讓市民安心出夜街。
“一方面,政府部門通過延長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方便居民和游客出行,另一方面,滴滴、美團等市場主體通過產品創新彌補交通短板,也方便了公眾的深夜出行。”韓元軍說。
不止于此,發展“夜經濟”,對于部分地方政府部門來說是不小的考驗。在“夜經濟”活躍的地區,要在城市管理、治安防控和經濟發展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做到適應“夜經濟”、服務“夜經濟”。有些地方也做了一些有益嘗試。比如,近日上海出臺的《關于本市城管執法系統推進“夜市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引導商戶合法、規范、文明經營,努力推動全市“夜市經濟”健康發展。
當然,發展夜間經濟并不是一線城市的專利,二三四線城市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今年支付寶“8.8掃貨節”期間,海口、南寧夜間支付消費活躍程度超過北上廣。同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夜間經濟的規模將在三四線城市進一步擴大。
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夜間經濟市場規模到2018年達到228592.2億元,并且隨著我國各地政府對夜間經濟扶持力度加大、夜間消費場所的服務市場增加等,夜間經濟發展規模將呈現爆發式增長,預計將在2020年突破30萬億元。
由此可見,夜間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繁榮的一面鏡子。在當下,發展夜間經濟,不僅是擴大消費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