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要 ? ?隨著小浪底工程的實施,黃河漫灘與斷流的威脅越來越小;隨著黃河灘區村莊遷建與筑臺政策的落實,黃河灘區特色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本文針對黃河灘區實際,以市中黃河灘區為例,闡述了轄區內的農業產業現狀,對果樹產業的發展規劃進行了探索,以期為進一步優化黃河灘區農業種植結構、拓展特色農業發展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以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興旺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農業產業現狀;果樹產業;可行性;山東濱州;黃河灘區
中圖分類號 ? ?S66;F326.1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1-0104-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近年來,隨著小浪底工程的實施,黃河漫灘與斷流的威脅越來越小。在中央政策支持下,黃河灘區村莊遷建與筑臺政策穩步實施,隨著后期遷建村復耕及筑臺村提升,耕地及村莊房臺面積將進一步擴大,為黃河灘區特色農業發展拓展了新空間,帶來了新機遇[1-2]。位于黃河灘區與老城中心的市中街道辦事處面積25.12 km2,北部為濱州市商業中心,中部為蒲湖風景區,南部為沿黃農業開發區,全部耕地位于黃河灘區。近年來,在全國鄉村振興發展大背景下,市中街道搶抓機遇,積極配合沿黃指揮部做好沿黃農業開發建設工作。經過不懈努力,轄區內觀光綠道、黃河大橋、撤退道路等已陸續竣工或開工,灘區交通運輸能力大幅提升。通過土地流轉,吸引了中裕、萬綠、欣世榮華等大型農業企業入駐,現代農業得以迅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壯大,農民收入顯著增加,農業現代化、集約化水平和工作效率顯著提升,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明顯提高,昔日落后的黃河灘整體面貌明顯改善。
1 ? ?農業產業現狀
1.1 ? ?產業布局
市中街道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由原地處老城中心的市中街道和地處黃河灘區純農業生產的蒲城鄉合并而來,農業產業仍然在原蒲城鄉的黃河灘區農業區域。多年以來,轄區西部以蔬菜為主導產業,是種菜歷史達100年之久的“菜籃子”基地,效益高且穩定;中部是近年崛起的園林苗木基地和高效現代農業園區;東部則主要以種植糧食、油料作物等為主,效益較低,缺乏特色;黃河灘區村莊高臺面積較大,抗澇能力強,管理方便,但綠化多以楊樹為主,經濟效益和美化效果較低,開發潛力巨大;隨著黃河灘區村莊遷建政策的落實,灘區外遷村莊復耕土地利用、筑臺村整體提升等工作逐漸提上議事日程。在農村,農業生產者老齡化日趨嚴重,小農經濟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益低、質量管理難、品牌效益差等弊端日益明顯,如何提高農產品品質、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美化農業生產環境、提高從業者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進而加快農業規模化、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綜合經營水平和生產效益全面提升,成為灘區農業跨上新臺階的關鍵所在。
1.2 ? ?基礎設施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基礎設施是關系農業豐產、豐收的重要因素[2]。多年以來,黃河灘區水利工程項目難以落戶,水利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嚴重制約著灘區農業發展,也成為灘區農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歷史上多次黃河洪水漫灘導致農田溝渠遭到破壞,黃河逐年斷流,使得黃河水難以滿足灘區農業生產需求,當地政府不得不出臺政策,鼓勵群眾打井灌溉,使得井水成為灘區農業生產的主要灌溉資源。
近年來,隨著黃河小浪底工程的成功實施以及長期使用井水灌溉的種種弊端,群眾對黃河水的需求日益強烈。同時,黃河灘區的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雨季經常是內澇和外澇同時發生,小水成大災,灘區農田灌排設施不配套,“吃老本”現象嚴重,因而水利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已迫在眉睫。然而,由于黃河灘區地處黃河行洪區,水利基礎建設項目難以落戶灘區,地方政府有限的財力只能是局部修繕,難以全面提升,落后的水利基礎設施成為制約灘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著沿黃河開發建設力度加大,地方政府積極爭取,水利基礎設施修繕提升工作將逐步在黃河灘區落地實施。
1.3 ? ?產業結構
市中轄區主要農產品為蔬菜、糧食、苗木等。除西部菜區和專業種植戶外,勞動力投入少的糧食、豐產林成為郊區農民的主要種植對象。
蔬菜: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小農生產為主。因種菜歷史悠久、經驗豐富,農戶種植的蔬菜質優價廉,成為當地蔬菜市場的主要來源,被譽為全市的“菜籃子”,但由于分散種植,難以形成統一的品牌。隨著各大農業園區的入駐,灘區果蔬的種類、品牌、質量、效益均得以大幅提升,旅游采摘、網絡營銷也成為新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糧食:一直以來,糧食作物是黃河灘區的主要種植品種,且勞動力投入低,適合城郊型發展。但是,受黃河灘區地下水位高及洪水威脅,秋玉米收獲存在一定風險。
苗木:在濱州城市建設初期,即有大量園林花卉苗木公司看好黃河灘區優質的自然資源和地處城郊的區位優勢,建成了穩定的園林花卉苗木基地。
果樹:黃河灘區優越的土質資源和田間小氣候適宜多種果樹生長,但由于果樹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高、見效慢,群眾種植果樹的積極性較低。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優質果品、特色果品的市場逐漸廣闊,灘區遷建及筑臺也給果樹生產帶來了機遇。如何選擇定位準確的優質果樹品種、適宜種植環境、高效生產經營方式等成為黃河灘區果樹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
1.4 ? ?高臺經濟
為規避黃河洪水威脅,灘區群眾都有筑高臺建房的習慣。一般房臺高出平地2~3 m,特殊庭院高出4~5 m,形成了黃河灘區特有的高臺庭院。這種特殊的人造高臺,光照、熱量、通風、透光、耐澇、抗鹽堿能力等均比平地優越,有利于多種植物的生長發育。由于立體種植,可利用面積較大,且光照充足、土質肥沃、不易積水、管理方便,高臺庭院可利用空間巨大。農戶習慣在四周種植楊樹,院內種植果樹或蔬菜,不僅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固定土壤、加固房臺。一般來說,單個高臺庭院可利用空間面積約400 m2左右(其中平臺100 m2、斜坡300 m2),筑臺留守灘區7個村約1 250個院落,可利用面積約50 hm2。另外,轄區黃河灘區筑臺提升村高臺可利用面積約92.6 hm2,外遷村可復耕面積約75.4 hm2,總面積可達218 hm2。這是一個地勢較高、抗澇能力強、便于管理、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場所,也是美化要求標準比較高、綜合開發潛力大的區域,提高該空間土地的利用率,發展特色庭院經濟,如庭院葡萄、櫻桃等,臺坡種植桃、杏、梨、棗等果樹,街道路邊發展葡萄走廊等,對于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遠影響。
2 ? ?果樹產業發展可行性分析
2.1 ? ?發展果樹產業的必要性
多年以來,市中街道缺乏自己的特色果品,雖先后歷經金絲小棗、冬棗、葡萄、高酸蘋果等發展歷程,但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
市中街道黃河灘區地處城郊,南靠黃河,北接市區,中間是美麗的蒲湖風景區,黃河大橋、浮橋、四橋、南外環、2條騎行綠道、082鄉道組成發達便利的交通網絡,土、肥、水資源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此外,市中街道擁有百年“菜籃子”基地的美譽,多家現代農業園區入駐,優質農產品采摘、休閑旅游、農業科普教育、農業科研基地等優勢初顯。發展優質果品采摘、提升農業種植品種的質量和效益,成為新形勢下黃河灘區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豐富和提高果品產業,也將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豐富農產品種類檔次的重要途徑。
2.2 ? ?品種選擇
在果樹產業發展規劃中,針對當地自然資源與氣候條件,結合地處城郊的區位優勢,建議面向城區發展集觀光、采摘、加工于一體的城郊型果樹產業[3]。
桃、杏果品一般不耐長途運輸,適宜近郊栽培。花期觀賞效果佳,適宜在觀光農業區種植;不耐積水,適宜在黃河灘區臺坡種植。效益高而穩定,一般產值可達7.5萬元/hm2以上,保護地栽培收入可達30萬元/hm2以上。春季桃花盛開的時候,黃河灘區將成為市民的“世外桃源”。
葡萄果品營養價值高,管理技術含量低,產品可用于鮮食、采摘、自釀葡萄酒加工等,銷路廣、易管理、效益高,宜選擇優良品種加以推廣。建議在庭院和道路兩旁種植,也可片區發展。
蘋果適應性強,梨樹耐澇性強,適宜在地下水位較高的黃河灘區栽培。陽信鴨梨、惠民富士蘋果是濱州著名的優質名牌特色果品,濱城區市中街道辦事處也已初步建成優質的蘋果、梨采摘基地,果樹生長健壯,效益良好。以此為依托,可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大力發展各類優質梨樹,實現春觀花、秋摘果[4]。
櫻桃在當地種植面積較小,發展空間巨大。結合當地農民擅長使用保護地栽培的優勢,引進優質櫻桃品種,打造高端消費品牌,豐富當地果品資源。
石榴以花美、果品風味甜美、寓意好而受到廣大居民的歡迎,但由于其不耐寒,在魯北地區未能規模發展。近年來,石榴價格居高不下,優質品種層出不窮,陸續選育出多種優質軟籽石榴品種,宜擇優引進,填補當地市場空白,提高果品生產效益。在栽培過程中,北方地區冬季需采取簡單的防護措施,以確保石榴安全越冬[5]。
其他果品如草莓、山楂、冬棗、獼猴桃、藍莓、鈣果、芒果等特色果品可酌情適量發展。
2.3 ? ?發展前景分析
市中街道黃河灘區現有土地面積約920 hm2,土地流轉率高達72.9%,農業種植結構以蔬菜、糧林、園區三分天下,是濱州市的“菜籃子”“后花園”,森林覆蓋率高達37.92%,被譽為“天然氧吧”,資源優勢明顯。
受多年種植習慣、黃河灘區洪水威脅以及果樹產業見效較慢等因素影響,果樹產業在黃河灘區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然而,隨著人們對物質生活要求的提高,黃河灘區外遷土地復耕面積和可利用土地面積的增加,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多種經營的發展,果樹這一產業的發展潛力和優勢日益凸顯[6]。同時,歷年的農業種植經驗證明,由于黃河灘區土質肥沃、水源豐富、田間小氣候較好,該區域所生產的同樣品種農產品質量明顯優于灘區以外的區域,因而其是種植優質農產品的最佳地域。
截至目前,除糧食、蔬菜兩大農業基礎主產業之外,轄區可用于果樹產業發展的面積約有300 hm2,目前多為舊村臺或者效益較低的其他作物種植區。若將此區域加以果品產業開發,預計3~5年后,轄區果品產業可實現增收2 500萬~5 000萬元。同時,果品產業的發展,還可帶動旅游、加工、服務等產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居民生活品質提高,達到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全面提升,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3 ? ?參考文獻
[1] 馬麥海,何頌武,郭長雷.太湖縣果樹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0):97-98.
[2] 吳剛,陳海平,譚樂和.中國特色熱帶果樹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14,34(12):105-110.
[3] 亓雪龍,王磊,唐研,等.山東省果樹產業SWOT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落葉果樹,2017,49(1):12-14.
[4] 李慶容.重慶市黔江區果樹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8(29):40-41.
[5] 童曉利,韓金龍,郭成寶,等.南京地區果樹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8):248-250.
[6] 楊華.凌源市果樹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及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