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孝勤



摘要 ? ?通過在水稻田間飼養不同數量紹興麻鴨,研究稻鴨共育對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和田間雜草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水稻田間飼養紹興麻鴨對水稻病蟲草害具有明顯抑制作用,達到了常規防治效果,且減少了用藥次數和用藥量,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 ? ?稻鴨共育;病蟲草害;防效
中圖分類號 ? ?S435.11;S451 ?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1-011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稻田病蟲草害是制約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1-4]。稻鴨共育可以利用鴨在稻田間的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效果,可以減輕水稻病蟲草的危害;同時,鴨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因此,稻鴨共育可以大幅度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節省成本,并有利于凈化農田生態環境[5-6]。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在上海市崇明區黎穗糧食專業合作社城橋鎮長興村基地,土壤類型為砂壤土,土壤含有機質27.3 g/kg、全氮1.23 g/kg、有效磷16.2 mg/kg、速效鉀55 mg/kg,pH值7.7。
1.2 ?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46,供試鴨品種為紹興麻鴨。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 個處理,分別為稻田放養鴨0只/hm2(CK2)、150只/hm2(A1)、225只/hm2(A2)、300只/hm2(A3)及常規防治作對照(CK1),每個處理面積為0.33 hm2,不設重復。常規防治(CK1)稻田中不放鴨,使用除草劑防治,病蟲按病蟲情報防治;4個稻鴨共育田處理不使用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
1.4 ? ?試驗實施
水稻栽培采取機插方式,移栽期為2018年6月1日。株距18 cm,行距30 cm,栽植18萬穴/hm2,基本苗為94.5萬/hm2。在水稻移栽12 d后,放養鴨齡12 d的紹興麻鴨到稻田。水稻種植前施基肥有機肥7500 kg/hm2、黑老虎復合微生物肥料(15-6-9)600 kg/hm2,活棵返青期施尿素150 kg/hm2,穗期施復合肥(25-8-12)150 kg/hm2。
1.5 ? ?調查內容與方法
1.5.1 ? ?蟲害調查。放鴨后每11 d調查1次,5點取樣,每點10蔸,每小區調查50蔸,計算百蔸蟲量及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防效(%)=(對照區蟲量-防治區蟲量)/對照區蟲量×100
1.5.2 ? ?紋枯病調查。放鴨后每11 d調查1次,5點取樣,每點20蔸,每小區調查100蔸,計算紋枯病發病株率。
1.5.3 ? ?雜草調查。在禾苗封行時調查雜草種類和密度,后期調查各處理間雜草的生長量。5點取樣,每點調查1 m2水稻面積內的雜草數量。計算公式如下:
防控效果(%)=(對照區雜草密度-防控區雜草密度)/對?照區雜草密度× 100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稻鴨共育對稻飛虱發生的影響
從圖1、圖2可以看出,稻鴨共育田塊與常規防治(CK1),田間稻飛虱、稻飛虱卵量都處于較低水平。所有處理的田間稻飛虱卵發生量大致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趨勢。8月26日各處理對水稻稻飛虱防治效果分別為:處理A1防效為82.7%,處理A2防效為91.3%,處理A3防效為91.3%,常規處理(CK1)防效為89.3%。從稻飛虱防治效果上可以看出,稻鴨共育對田間稻飛虱、稻飛虱卵發生量有明顯抑制,放養鴨數量越多,對水稻稻飛虱、稻飛虱卵量控制效果越好,但這些處理之間的差異不明顯。
稻飛虱主要集中在稻叢基部危害。稻鴨共育田塊中,鴨在稻株間活動,干擾稻飛虱取食水稻植株,震落水面的稻飛虱,被鴨子取食,從而減少稻飛虱數量。
2.2 ? ?稻鴨共育對稻縱卷葉螟發生的影響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田間稻縱卷葉螟數量逐漸增多。CK2數量最多,稻鴨共育處理中表現為處理A1>處理A2>處理A3。8月26日調查,處理A1防效為49.0%,處理A2防效為88.2%,處理A3防效為96.1%,常規處理(CK1)防效為90.7%。說明鴨子放養數量越多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越好。稻鴨共育處理A2、A3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與常規處理(CK1)接近,說明稻鴨共育對稻縱卷葉螟的發生有抑制作用,但處理A1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只有49.0%,說明鴨子數量太少,不能達到防治效果。
稻縱卷葉螟成蟲的飛翔能力雖然較強,但它們在田間是呈波浪式的間歇性飛行,一般停留在中上部稻葉上,水稻分蘗期易被鴨子捕食。另外,鴨子在禾苗間來回穿行,并能經常觸動或碰撞到一些螟蛾,可迫使一部分螟蛾向田外遷移,減少在放鴨田的產卵量。
2.3 ? ?稻鴨共育對紋枯病發生的影響
從圖4可以看出,CK2水稻紋枯病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加,但稻鴨共育處理A1、A2、A3及常規處理(CK1),水稻紋枯病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上,特別是處理A3,水稻紋枯病發生最輕。鴨子的活動抑制了水稻后期無效分蘗,加速了基部枯黃葉的脫落,改善了水稻群體基部的通風透光性能,從而減輕紋枯病的蔓延和危害。
2.4 ? ?稻鴨共育對田間雜草發生的影響
從圖5可以看出,CK2田間雜草發生量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多,最后維持在較高水平上。常規處理(CK1),在6月23日后田間雜草明顯下降,是因為該段時期使用了除草劑。稻鴨共育區域,前期田間雜草也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多,但總量很低,未形成危害。隨著幼鴨的長大,對田間雜草的取食量增加以及踩踏力度增加,6月23日以后,稻鴨共育區域田間雜草數量大幅度減少,處理A3減少幅度最大,處理A1減少幅度最小。7月15日后,稻鴨共育區域田間雜草數量只是稍微減少,逐漸趨于穩定狀態,隨著雜草長大,鴨子對最雜草的抑制作用逐漸減少。稻鴨共育處理中,處理A3田間雜草存量最少,說明田間放養鴨子越多,對雜草抑制作用越大。7月26日各處理對田間雜草防治效果表現為處理A1防效為96.5%,處理A2防效為98.2%,處理A3防效為99.9%,常規處理(CK1)防效為82.9%,通過對雜草的防治效果比較可以發現稻鴨共育對田間雜草防控都超過了常規防治效果。
鴨稻共育對水稻田間雜草抑制的原因有5點:一是鴨子吃掉雜草;二是鴨子直接把埋在地里的雜草的草種吃掉;三是鴨子用嘴或爪渾水把未發芽的雜草籽浮出水面,將草踩進泥里埋掉;四是鴨子不間斷地耙地降低了泥水透光度,阻礙了雜草的光合作用;五是鴨子踐踏雜草,阻礙了雜草生長。
3 ?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稻鴨共育對水稻病蟲草害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田間病蟲草殘留量低,達到了常規防治的效果。雖然稻田放養鴨子數量與病蟲害防效差異關系不明顯,但數量越多,防效越好。稻鴨共育技術的推廣減少了用藥次數和用藥量,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
在稻鴨共育過程中,應注意稻苗機插15 d左右,放養鴨齡為15 d的幼鴨。這時秧苗已經活棵,放養幼鴨對稻苗的傷害比較小,田間雜草也比較少,幼鴨可以取食雜草并抑制雜草生長。鴨齡太小,放養到田間死亡率大;鴨齡太大,鴨子的體重大、活動能力強,被鴨子踩踏的秧苗很難恢復,鴨子取食稻苗根部雜草、微生物過程中也會對水稻根系造成傷害。
4 ? ?參考文獻
[1] 禹盛苗,金千瑜,歐陽由男,等.稻鴨共育對稻田雜草和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效應[J].中國生物防治,2004(2):99-102.
[2] 蔣竹英,李麗立.稻鴨共作技術對水稻及其病蟲害的影響[J].水禽世界,2011(5):33-36.
[3] 王獻志.“稻鴨共育”對稻田病蟲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37-39.
[4] 羅嗣金,歐陽承.寧國市稻鴨共育技術及對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治效果[J].中國農技推廣,2015,31(5):45-47.
[5] 古野隆雄.水稻共時作[M].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97:16-23.
[6] 林章榮,晉焯忠.稻田放鴨防治害蟲的初步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2002,18(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