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君子”一詞早在西周時期已廣為流傳,其內涵主要是對貴族或執政者的專稱,而較少涉及人格內容的道德意蘊。到了春秋末期,通過孔子從不同側面的反復解說和闡發,“君子”一詞才被賦予許多優秀道德的內涵,成為一種理想人格模式的稱謂。翻開《論語》,“君子”一詞共出現100多次,孔子常在君子與小人的對舉和比較中,肯定和褒揚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要發揮好“頭雁效應”,就必須把砥礪君子品格當作一門終身必修課。
砥礪君子品格,要做到“懷德”“懷刑”。《論語·里仁篇》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意思是說,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則安于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則貪圖小恩小惠。作為領導干部,一定要樹立“懷德”“懷刑”的良好形象,敬畏法紀,敬畏組織,敬畏群眾,以自身的道德品質和模范行為為眾人當好榜樣、做好表率。
砥礪君子品格,要做到“周而不比”。《論語·為政篇》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指君子當以公正之心對待他人,不徇私護短,無私心成見。“夫居官守職以正為先,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處世公平、為人坦蕩,不僅體現個人的見識和胸襟,更是對領導干部的一項基本要求。因此,領導干部為人處世要切實做到公平與公正,始終堅持出以公心、維護公正、堅持公道、處事公平、提高公信,爭做公道正派的表率。
砥礪君子品格,要做到“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篇》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與他人和諧共處,但卻有原則、有主見,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不講原則、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卻不能與他人和諧共處。鑒于此,在實際工作中,領導干部一定要心胸寬廣,海納百川,學會善待他人的“不同”,能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努力掌握“以和成事”的策略和本領。
砥礪君子品格,要做到“成人之美”。《論語·顏淵篇》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總是想方設法地幫助他人,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種思想美德和處世之道,通俗地講,就是要與人為善。與人為善,終得善果。領導干部要帶好隊伍,就需要有與人為善的美好愿望、上善若水的優秀品質和厚德載物的高尚情操,能設身處地為下屬著想,對下屬在政治上給予關心,在生活上給予幫助,在學習上給予鼓勵,力所能及地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盡己所能為其成長進步創造條件,讓人人有干頭、有奔頭,這樣才能增強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砥礪君子品格,要做到“泰而不驕”。《論語·子路篇》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意即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君子和小人的這一差異,決定于二者在心態上的差異,更決定于二者在道德修養上的天壤之別。領導干部是人民公仆,理應時刻保持一種平民的心態,把官位看淡一些,把姿態放低一些,對群眾謙和一些,同群眾打成一片,學會以平靜之心對己,以平穩之心處事,以平和之心待人,這樣才會有助于提升親和力、增強領導力,最終贏得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愛戴。
本欄編輯/白華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