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關毅(中)和同事們實地勘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誠實守信其實很簡單,就是帶著責任去做事做人,憑著良心去做人做事。無愧于心,無愧于人,無愧于事,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賦予我的這一份責任。”這是銘刻在山西省地質勘查局二一四地質隊地災防治研究所所長關毅心中的一句話。
12月13日,關毅在接受《科學導報》記者采訪時,回憶起了自己17年前初到全國功勛地質隊——二一四隊參加工作時的情形。那時候,他跟著老師傅走深山、臥荒野,櫛風沐雨,風餐露宿,致力于為國找礦,把青春和熱血留在了大山。前輩們的忠誠使命、勇于擔當,給關毅的人生底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真切地感到,“誠信是脊梁,若沒有脊梁,人就無法站立于世間。”
進入新時代,地勘單位肩負著為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的雙重使命。關毅所從事的工作是地災防治,主要是在應急處置、方案編制、巡查監測等方面,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提供全方面的技術支撐。
山西省黃土覆蓋,采空區多,地質災害頻發,主要地質災害種類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六大災種,每年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圍繞山西省“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協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2018年,山西省地質勘查局提出了構建地災防治支撐服務體系。經過努力,二一四地質隊地災防治研究所已與運城市、朔州市13個市、縣自然資源部門簽訂了技術支撐合作協議,目前承擔著兩地1128個地質災害的巡查、監測、應急服務技術支撐工作。
2013年夏天,因連續降雨,運城市平陸縣突發滑坡地質災害。險情就是命令,得知情況時關毅正在晉城出差,他連夜趕到平陸,在凌晨3時出現在災害點上。關毅下車時,仍然是傾盆大雨,當幾名巡查的村民遞給他雨傘時,他真切地感受到村民眼中的焦慮和期盼,關毅和技術團隊的工作人員冒雨實地踏勘。該滑坡直接威脅數百戶居民的房屋,通過研判滑坡的成因,他們制定了相應的應急排險措施。連續3天,他們吃住在山上,進行24小時不間斷測量監測,每天都輪流合衣而睡,直到雨停,險情消除,才痛痛快快睡了一覺。之后,他又奔赴其他災害點巡查。
為了給老百姓安居樂業戴上“護身符”,關毅與技術人員跑遍了各區、縣,完成了運城大部分縣市的“十三五”地災防治規劃編制、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地質災害隱患點核查;向群眾開展了20余次地災防治、生態環境修復等方面的義務培訓;深入2000余戶開展地質災害搬遷調查工作;參與了15個黃土崩塌、地裂縫等應急處置工作。
誠信可以點石成金,可以觸木為玉。一次,在外地談完項目已是晚上11時多,車子剛到隊部,關毅就接到了晉城客戶的電話。回到家里,他匆匆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孩子,顧不上和妻子說幾句貼心話,頭一挨到枕頭就睡著了。凌晨4時,關毅準時出發,早上8時便趕到了客戶公司。關毅覺得“寧讓自己等一個小時也不能讓對方等一分鐘。守時是最基本的誠信。一個單位要想立于市場,只有對社會和企業真誠,才能贏得認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這些年,在關毅身上,類似這樣的事情可謂不勝枚舉。還有一次,關毅接到朔州一座礦山打來的求助電話,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了解到,這座礦山提出按照新規范重新編制“三合一”報告,原承接單位因時間緊、任務重、成本高被迫放棄履行合同。如果不按時提交報告,礦山將面臨停產,損失十分巨大。關毅當即就做出承諾,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要在原定時間內完成報告。隨即,他和同事們在朔州成立了項目部,在十多天的工期里,他與大家一起挑燈夜戰,每天勉強休息三四個小時,吃方便面、火腿腸節省時間,終于按期提交了報告,確保了礦山的正常生產。
2018年,山西省要求煤礦編寫《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以借鑒。是挑戰,但更是機會。在與晉能集團大同7個煤礦簽訂合同后,關毅帶領技術人員進行了攻關。他們查閱各種技術規范,尋訪業內專家,經過70天的苦戰,提交的報告獲得當地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該報告還成為其他單位學習的樣板。
有些年輕職工總是對關毅說,“咱們為什么老是這么忙、這么累,加班加點,挑燈夜戰幾乎成了常態。”關毅告訴大家,“這也許是新時代賦予了地質人更多的使命。國家對生態文明越重視,地質人的舞臺就越大,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就越有價值。過去,地質人踐行初心使命,為國找大礦富礦,身體力行忠誠國家、忠誠社會。現在,我們對企業和用戶的誠信就是這忠誠的延續。我們要不斷提高工作標準,小心求證推演,仔細核對每一個數據,確保每一套方案科學合理。”
地質工作具有先行性、基礎性、戰略性,合作方遇到的地質問題通常會阻礙整個項目的推進,影響經濟發展質量。因此,研究所不僅要高質量地完成合同規定的內容,更要站在服務生態文明的高度,為社會和用戶提供超越合同的地質服務,全力踐行地勘行業服務“三大目標”建設的莊重承諾。
以心交心,方可長久;以誠待友,才可相交。不僅經營項目如此,在管理團隊時,也同樣以誠相見。為了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所里制定了新工資分配方案。新制度執行當月,就有部分職工工資突破萬元。關毅說:“現在,項目經理比所長工資高,普通技術人員比管理人員收入高已成為一種常態。現在,我們地災防治研究所二十余名職工都能做到待人真誠,設身處地為合作方考慮,一心一意做好技術支撐。”
經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地災防治研究所業務范圍已拓展到評估、設計、勘查、施工4大領域,服務地域從山西運城延伸到晉城、朔州、臨汾、呂梁等地,經濟規模實現了從300萬元到1800萬元的大跨越。3年時間,地災防治研究所已累計完成評估類項目320個、設計類項目6個、勘查類項目7個、施工類3個,每完成一個項目都樹起一方口碑。
在采訪結束時,關毅對記者說:“作為新時代的地勘人,我將與身邊的同志們繼續堅持誠信為本,堅守初心使命,秉承‘三光榮和‘四特別精神,使山西地勘局服務社會發展的戰旗繼續飄揚在三晉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