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對中國躋身制造強國之列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將利用華東地區六省一市的統計年鑒,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指出浙江省競爭力處于中上水平,但仍存在技術創新制約,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出了重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優化產業布局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水平;主成分分析
一、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
2017年浙江省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53.3%;2017年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為25%左右。在發達國家,有一條“兩個70%”的經濟規律,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70%,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70%。當前,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前景巨大,是未來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使我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浙江省制造業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任務依然較為緊迫。這和生產性服務業供給總量不足、供給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市場化程度較低、參與全球化程度不深、發展相對滯后等情況密切相關。浙江省在《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中提出,要在2020年,將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提高到235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7%以上,使其比重占第三產業超過63%。
二、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比較分析
(一)研究方法
根據生產性服務業的特征,通過借鑒國內外學者有關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成果,同時從數據的可獲得性出發來綜合分析和評價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華東地區物產豐富,自然環境優越,商品經濟發達,工業門類齊全。為提高評價結果的對比性和完整性,本文共選取我國華東地區六省一市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樣本,即浙江、福建、江蘇、江西、安徽、山東、上海,重點研究浙江省競爭力水平。
依據華東地區六省2016年的統計年鑒,選取以下表2-1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構建評價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在我國的競爭力水平進行分析和評價。
(二)指標體系構建
通過選取若干指標對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進行分析評價,這是個具體復雜系統的過程,因此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需遵循科學性原則、數據合理性、現實應用性原則。構建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時設置3個方面為一級指標,根據構建原則,共選取10個二級指標構。
具體如表2-1所示:
(三)分析過程
首先,驗證指標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主成分分析法有意義。如生產性服務業人均生產總值、生產性服務業人均工資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實際利用外資金額、服務業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其次,將變量進行降維,尋找到三個主成分。根據解釋的總方差,前三個特征根的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89.80%,主成分分析效果顯著。下面選取前三個主成分進行綜合評價。第一主成分F1,貢獻率為56.184%,為最重要的影響因子。它在后兩個一級指標對應的7個二級指標上的載荷數都比較大,既反映了整個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和增長速度,又反映了其發展的潛力和影響因素,所以認為第一主成分F1,是行業規模及成長力因子。第二主成分F2的貢獻率為21.108%,是相對重要的影響因子。它在首個一級指標的三個二級指標和高校畢業規模人數共計四個指標上的載荷數較大,可以認為第二主成分F2是社會投入與教育因子。第三主成分F3的貢獻率為12.504%,是相對次要的影響因子。它僅在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標上的荷載數比較大,可以認為第三主成分F3是勞動力因子。
為了算最后的主成分變量的最終取值得到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并根據貢獻率為權重構建主成分分析模型:
F = 0.56184 F1 + 0.21108 F2 + 0.12504 F3
根據模型加權綜合,得到各省市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綜合得分及其排序結果見表2-2: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由表可以看出,經過對沿海6省1市的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進行計算得分后,發現6省1市的綜合排名基本與其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排名相近似。在選取的6個省份以及上海市中,江蘇、山東、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安徽的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排名分別為第1、2、3、4、5、6、7位。再結合浙江省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水平,可以發現,從全國來看,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整體發展狀況以及競爭力在全國處于上游水平,在東部沿海地區則處于中上游水平,與江蘇和山東兩省相比競爭力優勢還有待提高。以下是具體分析:
首先,從行業規模及成長因子來看,浙江省排在第二位,與江蘇省有較大的差距,與山東省相接近,遠高于其他省份。可以看出行業規模及成長因子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總量指標,反映了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得益于經濟的總量充足,發展迅速,市場化程度高,財政收入高等因素。另外,浙江省有良好的地緣優勢,沿海地區交通發達,浙江省外商投資排名前三。外商投資的大力提高,這為中小企業發展添加新興活力,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資本基礎。但與江蘇相比,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和財政預算收入約為江蘇的一半,總量的巨大差距是拉開浙江省和江蘇省的主要原因。
其次,從社會投入與教育因子得分來看,浙江省在華東地區居于中間地位,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相當的一定的約束作用。教育水平不足極大限制了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從高校數量來看,浙江省有58所普通本科,包括25個民辦本科,其余還有50所高職(高專)院校,共計108所。而江蘇省有126所普通高等學校。從高校質量來看,浙江省“985”院校和“211”院校僅有浙江大學一個,而江蘇省和上海分別有11所和9所,安徽省和山東省有3所,福建省有2所,均超過浙江省。其次,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人均工資處于較高水平,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本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但是人均固定資產的投入不足,遠低于福建省、江蘇省和山東省,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再次,從勞動因子來看,浙江省排名雖然排名第二,但與江蘇省差距較大,與山東相接近,也拉開了與其它省市的差距。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從業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就業人數來看,浙江省作為沿海城市不斷吸引外省人口涌入,使得就業人數呈上升趨勢。但工作崗位的供給和需求會有所偏差,浙江省需要加快推動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供給側改革。
三、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一)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技術創新水平偏低,受相關產業的制約。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創新水平總體偏低,大多數企業提供的只是知識和技術服務鏈上的低端服務產品。科技研究開發投入不足,低于發達國家。過度重視制造業領域的研發投入,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發投入為引起足夠重視。專業和高端管理人才短缺導致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后勁不足。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突破性發展的重要瓶頸是專業和高端管理人才短缺。生產性服務業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和知識基礎上的產業,中高級人才資源對其發展特別重要。但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實現各平臺聯動發展。
(二)從先進省份的發展看主要差距
傳統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偏高,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占比相比于上海等省份仍由差距。生產性服務業所包含的行業中,一般而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批發零售業屬于傳統服務業,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這四大類行業被劃分為新興服務業。新興服務業在創新性、運行效率等多方面都有著更大的優勢。產業凝聚力較低,優化升級緩慢。缺乏有效的區域分工合作機制。受利益驅使,在其發展過程中,省內出現了過度競爭、資源浪費及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降低了集約化增長效率。行業壟斷與政策限制。市場準入的障礙依然存在,某些行業雖然鼓勵非公資本進入,但準入條件過高。有的行業主管部門人為設置準入門檻,造成事實上的行政壟斷。同時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同時交叉管理比較嚴重。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并存。
四、相關對策建議
(一)轉變觀念,重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充分發揮重點行業的引導作用。依托各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好重點行業的指引作用,以推動我省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如以若個行業:旅游方面。中國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義務;航空飛行營地-建德市;“康美之都”品牌-淳安縣;江山市成功創建全國5A級景區——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區。電子商務方面。保持義烏市“中國電商百佳縣”首;加強瑞安市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示范區的示范作用;發展建德市的電子商務提供一站式電商服務件。健康養老方面。促進上城區的健康產業體系的有序發展。實施人才戰略,改善發展環境。促進實施生產服務業人才培養計劃,培訓高層次人才。浙江省要加大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力度,減少人才引進面臨的一些限制性條件,降低在各市縣區的生活成本,完善外來人員的醫療保障體系和幫助解決住房問題,改善就業環境,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針對行業特點,開展崗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能力。推動浙江省各地區高校的發展,進一步深化教育,提高科研能力,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改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環境,建立和規范市場競爭體制。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從以下幾方面出發:一是加強組織保障。二是健全工作機制。三是強化規劃引領。四是細化扶持政策。五是營造發展氛圍。
(二)優化產業布局
推進集聚式發展,搭建城市化平臺。煥發集聚區活力,進一步推動聚集化平臺的發展。空間聚集會來很多有意之處。首先,同區域內的企業可以減少交通運輸成本,共享公共資源。其次,可以加強企業間的溝通聯動,互通有無。再次,可以減少溝通成本,及時了解相關行業的發展新動態,可以促進企業不斷更新。浙江省要準確定位各區域定位,比如推動建設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計劃-濱江區白馬湖生態創意城,進一步推動義烏市建成全球小商品貿易中心和電子商務高地,推動余杭區發展信息產業、服務外包和電子商務國家級產業拓展區。同時也大力推進特色小鎮的發展,推動區域性特色經濟發展。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制造業是基礎和支撐;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制造業企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立足于現有優勢,更新發展理念,適應新變化,努力形成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加快推進制造業企業中間服務的市場化以降低運營成本。以壟斷行業市場化改革突破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市場化進程,由市場發揮主要作用,引入競爭機制,要遵循市場規律,資源配置市場化,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政府轉換職能,進行宏觀調控,加大生產性服務業的扶持力度。在運營方面,簡化各方面手續。減少中小型企業的行政負擔;在融資方面,要調動民間資本的投入經濟學。擴大融資渠道。財政方面,要減低負稅水平;完善市場信息網絡,促進信息暢通傳遞。
【參考文獻】
[1] 曹銀瑩,孫攀,劉夢潔.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研究[J].中國市場,2016(11):63-65.
[2] 杜傳忠,王鑫,劉忠京.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協同能提高經濟圈競爭力嗎?——基于京津冀與長三角兩大經濟圈的比較[J].產業經濟研究,2013,(06):19-28.
[3] 李一曼,孔翔.基于ESDA-GWR的浙江縣域生產性服務業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8,27(05):969-977.
[4] 卜琎.生產性服務業對第二、三產業競爭力提升的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13,(06):125-127.
[5] 單元媛,朱冰清.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和競爭力分析[J].企業經濟,2015(01):145-149.
[6] 王海杰,陳穩.中部六省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7(04):55-62.
[7] 席艷樂,易瑩瑩.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上海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J].統計與決策,2013,(04):92-95.
[8] 徐硼,聶鵬.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評價[J].理論月刊,2011(03):160-16.
[9] 楊慧瀛.我國大陸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5,(24):57-59.
[10] 姚戰琪.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提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J].學習與探索,2014,(04):93-99.
作者簡介:俞一獻(1994—),男,漢族,浙江紹興人,單位: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碩士,數量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經濟數量分析,產業經濟,金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