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滬敏
【摘 要】我國面向世界的進一步發展也就決定了企業要向國際化看齊,這也就是要求企業發展和競爭以國際市場作為最終目的,并且通過國際市場經濟理論角度,對企業的競爭優勢進行更好的分析,以幫助我國企業發展方向的明確,并進一步凸顯我國企業發展優勢。尤其就目前信息時代全球化國際經濟環境中,企業的發展和優勢的提升也只有與國際相結合,才能切實地提升企業國際環境中的競爭力。
【關鍵詞】企業發展;國際環境;競爭優勢;經濟理論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政策的進一步推行,國際經濟學理論相比之以往有了更為深遠的意義,這一點尤其是在企業符合國際形式進行發展的過程中,競爭優勢的提升應該是以國際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的。也只有了符合國際化要求,并且通過國際化對比對于自身優勢進行了解,才能使得企業進行更進一步的發展,而在這一點方面,就首先要對國際貿易理論的優勢思想進行分析認知,并且由此借鑒,幫助我國企業進一步的發展優勢。
一、國際貿易理論的主流變化進程
國際貿易理論是隨著國際貿易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該理論的主要目的是解釋國際貿易形成的原因,并且定義國家對待國際貿易的態度、手段和方法。并且受到國際貿易本身發展的限制,因此出現了四個時期,也就是主要解釋產業間國家貿易的古典、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和二戰后出現的新貿易理論,隨后又出現了以專業化分工介紹為主的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前二者的出現時期較早,因此提出了較為理想化的完全競爭市場,尤其是為國際貿易所帶來的共贏和互利特點進行了闡述,而相限于當時貿易水平和生產水平,這一理論并沒有在廣泛領域進行應用。而又隨著二戰后全球貿易的新形勢出現,古典、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已經不足以對新形勢出現的所有貿易現象進行解釋,因此在這一理論中又引入了不完全競爭和技術進步等多個角度。又隨著全球化的一系列對國際貿易環境的顛覆,結合傳統貿易理論通過專業化分工對貿易進行進一步解釋的理論又一次形成,這一理論也就被稱為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1]。
二、國際貿易理論優勢特點
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其實也就是其他企業所具有的優勢綜合,而這一點在國際貿易理論中早有體現,四種不同的國際貿易理論形成實際,也體現了多種不同形式的優勢,對國際實際經濟貿易也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早期絕對、相對優勢
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是早期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進行各國商品貿易優勢成因中提出的,絕對優勢其實也被稱為絕對勞動成本優勢,這個簡單的從各國進行統一商品生產過程的生產率出現差別,進而把這一差別所帶來的優勢成為企業競爭優勢,這一理論是斯密提出的,與李嘉圖所說的比較優勢,也就是相對優勢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相對優勢也是通過各國企業生產商品的生產率比較所產生的企業相對優勢,然而在商品的選取上是不同的商品所進行的比較,但是就實際上來說,這種教育傳統的優勢比較都是通過一定的假設所進行的,前者雖然更為合理,但后者就更接近生活,將資源約束問題考慮明確而進行優勢比較。而就企業方面所見優勢來說,也就是通過假設理想情況,是資源束縛不存在企業營業之中,認為只有擁有絕對優勢的企業,才能更好的在市場中生存,而只有相對優勢的企業很難進行獲利。
(二)后期單一、綜合優勢
在世界的發展進程當中,單一優勢到綜合優勢是經濟學家進行了優勢的全面認識之后所得出的,這也是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向新古典國際貿易錄音進行轉化時所帶來的重要區別。這也就是說傳統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勞動生產力作為優勢的主要來源,隨著時代的轉變和理念的更新,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就更加強調方法復雜的多種綜合因素所帶來的優勢,這一點也被稱為要素稟賦優勢,同樣總體概念來說,是各國企業進行統一產品生產時,由國家分布帶來的差別,所形成的企業經營方面的優勢,而在這一理念上,最初所指的要素稟賦,也就是一國的兩種生產要素之間的比例,即資本勞動的相對比例。而在這理論實際進行探討的過程中,又對技術開始相對重視,因此哈布勒和米德等人開始嘗試將技術和上面所說的要素稟賦以及偏好等進行集合,這種形成了一起新的新古典模型。在這一模型的建設過程中,對優勢進行了大量的比較分析和組合,因此使勁認識到國際貿易的優勢所在,是通過商品供給和需求多個因素的綜合,這也就是綜合優勢的分析。在國際市場區域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通過國際商品流動對國際進行代替,最終出現價格競爭化和資源最優的實現,而這一結果將會使企業原有所有優勢差別進行消失[2]。
(三)靜、動態優勢補充
國際貿易是動態進行的,因此其各國企業優勢也會隨著時期的不同而發生優勢的改變,那么在對各國企業優勢進行分析時,就必須要克服靜態比較優勢所帶來的缺陷,這也就相對導致了動態優勢的出現,而這一模式就將這一缺陷進行提出,說明比較優勢,應該是動態變化并且隨著資本技術的進步發展進行改動,尤其是隨著國家制度和供求要素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舊的比較優勢完全喪失,而出現新的逐漸發展的情況。而根據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國家的比較優勢進行變化后,國際產業結構和貿易一定會一起發生改變,今兒又變化了國際貿易方向和利益分配。而在這一動態優勢理念上更為深入的是維農所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商品周期不同階段進行投入時,投入資源的重要性變化取決于各國投入優勢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將各國成本投入的相對重要性與各國產品比較優勢掛鉤,進而認為這種形式會對國際貿易方向進行引導。
(四)內、外生投資優勢
理論的形成一般是基于理想模式下,比如說以完全市場條件作為理想模式,那么企業經營者就只需要進行投入和生產,這模式中只需要通過供給需求函數進行分析,并且沒有改變,針對這個企業之間的差別,也會因此而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技術要素同樣也是外在而普遍的,那么也就不存在企業的內生優勢。但是就現實實際來說,這種理想和條件是不可能的實現的,也就是市場總會存在或大或小的不完全性,將這一事實取代理想條件作為理論的根本,因此也就在新貿易理論中將內部和外部規模經濟也作為了國際貿分土封侯利益的重要絕對因素和各國企業的主要優勢。而相對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又提出了分工和專業化的比較,而隨著這一理論研究介入內生外生優勢,最終也就會出現貿易發展導致各國企業競爭優勢差別。
以上四種優勢等基礎對國際貿易有重要的影響意義,而相應的,在進一步解決貿易發展面臨的障礙后,通過交易費用和專業化經濟所進行的比較很可能會實現除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之外的三種理論大綜合,并且也根據上述實際情況和國際貿易進行了隨著發展而不斷推進的情況,也凸顯了經濟學家對各個貿易比較、企業競爭優勢的認識拓展[3]。
三、通過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企業競爭優勢
從國際貿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來看,目前的實際國際商品貿易中企業競爭優勢,可以從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尤其是在國際資本商品進行流動的情況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跨國企業所有競爭優勢和投資原因進行分析。
(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和直接投資理論的聯系區別
直接投資理論和傳統貿易理論雖然都是針對于國際的實際貿易情況所出現的,然而兩者之間的區別,首先是在來源方面所出現的不同,前者的理論形成是源自于企業自身優勢在探討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而除此之外,后者在理論前提方面是通過完全性市場條件進行的,這一理想化條件否認了直接投資的存在,而是通過全球資源優勢配置達到價格均等,然而這是不符合國際實際的。尤其是對企業在競爭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情況下,通過這些投資理論,可以完成更好的建設,在這種情況下,國外不良市場條件中生存的跨國企業很難與本土企業進行競爭,并且收獲高于本土企業投資所帶來的利益。而且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的處境,才區分國際直接投資和資本流動,因此也可以說前者是后者的一種補充。
(二)多種國際理論進行分析
國際相關貿易理中,尤其是多種國際貿易理論是通過多種角度分析國際投資影響的,這一直接投資形成的實際原因是簡單而復雜的,值得分析的。因此在具體分析中,可以從企業內部兩個部分分別進行,也可以從可見因素和不可見因素高低不同兩方面分析,除此之外還有硬件技術,生產和高級自然社會等多個方面,都可以進行逐點分析或者綜合分析。企業的內外發展優勢也是國家企業所形成競爭優勢培育的重要來源,而也只有通過將各種比較優勢進行有效利用,才可能將企業競爭優勢進行彰顯。隨著各種不同的優勢的綜合體現于教育活動,這些優勢也就成為了優勢組合,而就目前的國際直接投資活動環境之中,比較優勢的特點,也就是可以將所有競爭手段進行實現,并最大可能的對企業利益進行加強[4]。
四、結束語
國際貿易理論并不是憑空出現,而是通過現實社會中實際各國的貿易實踐,其實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也沒有較大的區別,都是對服務和差價進行比較并追求更高的利益,然而國際貿易顯得更加復雜,更在需要進行經驗的積累形成理論與供參考。因此這一理論其實也是對國際貿易中的經驗概括,而我國要想對企業優勢進行國際性質的提高,也就要綜合國內國外進行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侯欣裕,孫浦陽.外部市場需求沖擊與企業工資調整[J].國際貿易問題,2019(10):53-66.
[2]曾光,鐘昌標.進口產品質量對中國企業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企業吸收能力視角分析[J].科技與管理,2019,21(05):64-72.
[3]周英.基于管理學和國際經濟學視角的制造業企業全球采購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8,32(10):71-79.
[4]趙秋運,王勇.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溯源與進展——慶祝林毅夫教授回國從教30周年[J].財經研究,2018,44(0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