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從而引發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提升。本調查選取長春市各區人工智能應用品專營店實地調查,并以長春市市民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并根據問卷結果得到相關結論。基于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以及人工智能市場現狀,我們給出相關建議:加強相關法律建設,增強政府監督建立安全市場環境;引入個人信息保護課程到課堂;加強相關法律宣傳工作;推動各高校及研究機構對數據機密性的研究。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律建設;問卷;市場環境
一、研究背景
互聯網是20世紀人類最重要的科技發明之一,它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社會。時至今日又進一步地促進了整個社會信息化和網絡化深度融合,促進了物聯網技術、智慧城市、移動設備和社交網絡等不同領域的交叉融合,從而催生了數據爆炸式的增長,促進了大數據(Big Data)時代的到來,而人工智能也潛移默化的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來。
(一)人工智能市場現狀
現如今人工智能已經在很多地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諸如指紋識別等從前只能在科幻片中所見的場景,已通過人工智能實現并投入應用,諸如自動駕駛、全自動智能機器人,圖像識別等以及其他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都有人工智能的應用實例,人工智能已經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中各個領域。
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蓬勃發展,由此引發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針對海量數據的隱私保護的研究成為了近年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本文針對廣大人工智能使用者對人工智能安全問題及安全意識進行調研。
二、數據分析
(一)大部分網民通過新聞了解到人工智能
在問道人們是通過哪些渠道了解到人工智能時,大多數受訪者都曾經通過新聞事件等了解過人工智能,可見人工智能作為新高端技術仍然是時事熱點隨時受到著各界媒體的關注及新聞的報道;而將近一半的受訪者都曾通過科普讀物、娛樂活動、課堂教學中了解到AI技術;還有少數受訪者曾通過朋友處了解到人工智能相關信息。
(二)年齡對于消費者留下信息途徑影響較大
將五個年齡段按照年齡特征分為三個部分,即28歲以下,29-48歲,49歲以上。28歲以下的消費者中,通過網絡注冊活動以及交友留下信息途徑的情況較多;29-48歲的消費者中,網絡注冊、銀行業務、交友等留下信息途徑的情況分布較為平均;49歲以上的消費中,銀行、手機等業務留下信息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留下信息的途徑,這也是對于不同年齡層可能會出現信息泄露的情況,應該針對不同年齡層的人群,制定不同的防信息泄露措施。
(三)受教育程度較大程度影響消費者對于信息安全的法律條令的認知度
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的消費者對于信息安全的法律條令認知度較低,有62.5%的消費者從未聽說過信息安全的法律條令,只有33.33%的人一般了解信息安全法律條令;學歷為大學本科的消費者,有73%一般了解信息安全法律條令,有22.73%的人從未聽說過與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條令;學歷為碩士的消費者,非常了解信息安全法律條令的人占比30%,而一般了解的占比50%;學歷為碩士及以上的人大部分人對于信息安全法律條令都有一定程度了解,僅有小部分人從未聽說過,由此可知,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對信息安全法律條令的認知度。但從所有消費者群體來看,各學歷層的消費者中,非常了解的人占比均未最少,由此說明,信息安全法律條令的普及度較低,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
(四)受教育程度影響消費者對于人工智能聊天軟件的認知
學歷為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消費者更加擔心花費問題,對于產品安全問題和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有一定程度的擔憂,而對于聊天軟件不能實質性解決隱私問題沒有擔憂;在受教育程度為大學本科的消費者,對于聊天軟件的擔憂集中于個人信息泄露上,對于產品安全問題和花費有一定程度擔憂,小部分消費者關注聊天軟件不能實質性解決隱私問題;學歷為碩士的消費者對于聊天軟件的關注點在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上,但對于不能夠實質性的解決隱私問題有較多關注;學歷為碩士及以上的消費者對于聊天軟件的關注集中于不能夠實質性的解決隱私問題和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上,由此可知,學歷較大程度影響消費者對于隱私問題的關注度,同時影響了對于聊天軟件的認知度。
三、建議
(一)加強相關法律建設,增強政府監督建立安全市場環境
在法律層面,針對大數據環境下隱私保護法律規定較為零散,規定較寬泛不明晰。在政府對互聯網監管方面,建議政府建立相關專門部門監管,并組織吸納專業人才應對網絡個人信息泄露及企事業商業機密泄露問題,尤其對通過互聯網竊取我國相關機密的黑客進行嚴厲打擊與預防。
(二)加強相關法律宣傳工作
對于網絡中個人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根據調研,發現大部分使用者對相關法律了解程度較低,且難以在發生信息泄露或被都用等情況時通過相關法律進行自我保護。有關機構應加大對相關法律的健全且大力宣傳,增強人們隱私保護法律法規知識。保證在突發情況來臨時,人們可以自我通過法律進行隱私保護。
(三)推動各高校及研究機構對數據機密性的研究
如何在保證不泄露用戶隱私和保護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大數據的挖掘利用率,從而推動數據的共享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是目前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加大相關研究的資金投入,推動各高校或研究機構的聯合研發。以保護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使用者的信息安全。
【參考文獻】
[1]晏子昂.《網絡安全法》實施背景下的互聯網經濟犯罪研究.2018.6.1
[2]楊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倫理問題研究.2017.5.18
[3]王穎璐.個人信息安全保障問題研究——以電信網絡詐騙案為例.2018.6.6
[4]張穎.大數據時代侵犯財產隱私權問題研究.2017.5.25
作者簡介:侯欣語(1997—),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現在吉林財經大學,統計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