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菲菲
一、網絡輿情概述
網絡輿情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 公眾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1]
根據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達99.1%,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6.86億。[2]“互聯網+”時代來臨后,伴隨著大數據等新產業、互聯網社交平臺等新應用的不斷發展,網絡輿情在日益龐大的網民主體的不同聲音中不斷發酵,由于新興網絡媒介的持續出現、網絡信息傳播的模糊性、公眾法律認識水平的欠缺、網絡法律監管缺位種種因素的存在,網絡輿情具有自由性、群體性、多元性、導向性、盲目性等特點。
二、我國網絡輿情的法律規制現狀及其問題
我國互聯網立法發展已逾二十載,立法工作初具規模。當前我國在網絡輿情立法體系也已初步形成,并不斷努力從各個層面落實相關立法,其中有《網絡安全法》等國家層面的法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評估規定》等部門規章;另有11月起剛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以及《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此類規范性文件,共同為依法管控網絡輿情提供法律支撐。
盡管我國在網絡輿情立法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我國網絡輿情法律規制制度還未健全,還不能達到對網絡輿情的有效規制,當前我國現有法律位階不高,對于網絡輿情的法律規制大多停留在行政規章的層面,且各法律法規間存在內容重復或沖突、對利用網絡輿情違法犯罪行為還界定模糊,網絡輿情與司法公信力存在沖突等問題。
三、路徑探究:完善網絡輿情法律規制體系的有效對策
(一)構建頂層設計,完善我國互聯網網絡發展戰略
我國需要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國外互聯網網絡發展戰略中的先進經驗,完善我國互聯網網絡發展戰略,依法管控網絡輿情,對網絡輿情進行良性引導:一是依據《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等綱領性文件,明確我國互聯網網絡發展戰略,并圍繞戰略目標穩步實施;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信息化發展道路,實施網絡強國戰略[3],在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的領導下,推動輿情治理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一環,筑造網絡安全的“防護欄”;三是深化網絡安全理念,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積極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在“互聯網+”時代下運用大數據等新產業監測網絡輿情動向,推動網絡主流輿論話語建設;四是樹立全球戰略眼光,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積極應對國際社會對我國網絡發展戰略和網絡輿情規制的挑戰,維護網絡空間和平與安全。
(二)加強網絡輿情相關立法,建立系統性的法律規范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新興輿論場伴隨著互聯網信息的快速傳播而不斷涌現,利用網絡輿情實施犯罪的事件也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我國應當針對網絡輿情的特點和發展形勢,結合現有的以《網絡安全法》為基礎的互聯網安全保障法,制定專門有關網絡輿情管控的相關立法,對網絡輿情的法律界定、權利義務主體、問責情形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其次,厘清互聯網相關基礎性法律與現行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在網絡輿情相關立法的基礎上,輔以《刑法》《民法》等既存法,在對網絡輿情進行刑法規制時應采取“謙抑”的態度,在民法角度注重訴前行為保全的合理運用等,同時制定并完善相關司法解釋、地方及部門法。最后,形成以《網絡安全法》為基本保障,其他各互聯網專門性法律法規為主要框架,各部門法相互配合的網絡輿情規制法律體系,凈化虛擬社會輿論環境,切實維護我國網絡空間公共秩序的和諧穩定發展,推動輿情導向與司法公正的良性平衡。
(三)完善配套法律制度,推進實施網絡實名制度
我們需要正視網絡輿情的力量,在網絡空間內網民的言論自由權和隱私權應當受到保障,但網民也需要為自己的違法不當言論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網絡實名制度在互聯網平臺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國應當加大互聯網技術人才的培育,加強技術開發,在“互聯網+”時代大環境下對網絡輿情進行深層次、多維度、全方位的網絡監控,依據《網絡安全法》對網絡實名制度的相關規定,可從網絡運營商開始逐步推行,在微博微信等網絡輿論超強陣地實施實名制度,之后在逐步推進到全體網民,進一步落實網絡實名制度,運用法律手段治理網絡輿情中異化現象,約束并遏制負面網絡輿情,共同凈化網絡空間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毅.略論網絡輿情的概念、特點、表達與傳播[J].理論界,2007(01):11-12.
[2]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載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3]《“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載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7/content_5153411.htm
[4]王葉剛. 如何從民法視角治理網絡謠言[N]. 光明日報,2013-10-24(015).
[5]陳媛,古麗阿扎提·吐爾遜.論網絡輿情法律規制的國外經驗及其啟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02):44-49.
[6]項婷婷.網絡輿情與司法公正的沖突及平衡[J].懷化學院學報,2016,35(08):70-72.
[7]子映湘.論網絡輿情的特點及其立法現狀[J].法制與社會,2018(15):237-238.
[8]姜源豐.以刑法學視角淺談網絡謠言的治理問題[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1):29-32.
項目來源:本文系江蘇大學2018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7C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