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 要】作為黨和政府最為關注的問題,農村的經濟發展不僅影響著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決定著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在鄉村振興的視閾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通過解決我國農業目前的供給不足和供過于求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和動力源泉,對解決我國農村目前的“三農”問題有著非常重的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池州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分析,得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池州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對此從優化農產品結構、突出綠色導向、完善技術推廣體系三個方面得出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鄉村振興;農村經濟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振興的內在聯系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源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在優化結構、轉變方式、轉換動力的關鍵階段,“三農”工作的體現的更為明顯,例如隨著人們對食品的追求由“量”向“質”的轉變,農產品發展的結構性失調也日益顯現,出現了供給不足和供給過剩的同時存在的矛盾現狀,農產品的供給質量亟待提高、市場競爭力不夠,農民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尚未適應最新的生產力發展,因此需要積極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發展向更高質量的方向扭轉,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農戶的專業技能,已達到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的目標。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需要調整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在各方面資源供給方面找出路,重點解決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甚至錯位等問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調整農業農村農民資源,從而順應對“三農”需求的變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增添動力。
(二)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當前,在我國農村,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最為突出,鄉村的整體發展水平亟待提升。“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內涵非常豐富,涵蓋了鄉風、生態、產業、治理、生活等多個方面,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方向,賦予供給側改革新的時代內涵,同時也梳理了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鄉村振興實現目標,也意味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了彌補農業現代化的短板,助力三農發展,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在三農方面“去庫存”、“調結構”、“強科技”,為實現鄉村振興,促進經濟發展,乃至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鄉村振興視閾下池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與不足
池州市正在努力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強化農業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鄉村振興。
(一)農產品不斷優化,但是規模化和標準化低
近年來池州不斷優化農產品的供給,進一步推進農產品優質化工程,以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茶葉,水果等經濟作物,開發5000畝果樹,擴大3000畝無性系茶園。制定和實施富硒產業專項規劃,大力推廣先進技術和名優品種,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如西山膠棗,富硒大米,富硒茶,甜瓜和食用菌等。大力推進以鯉魚為代表的特種水產品的健康養殖,規模30萬畝。實施林業特色產業升級改造項目,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珍貴樹種等綠色產業,實現林業產量增長10余項,積極提升農業結構質量。
但與此同時,由于目前池州市農業規模化經營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農產品還處于原始產品銷售階段,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強,傳統的“小,散,單”農業模式仍舊存在,產業鏈短缺。產業鏈完整、關系密切、特色鮮明的農業尚未形成,加工農產品仍以加工產品為主。科技含量低,加工深度不足,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缺乏大型企業,大型農場,以及中國知名的大型基地。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整合滯后。
(二)注重生態修復,但綠色農業理念落實尚不足
池州通過按照《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經濟帶“關污源”專項行動方案》部署,增加有機肥資源利用,減少不合理肥料的投入,走高產,高效,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通過創新秸稈的利用方式,首先推出秸稈“經紀人”制度,在全市各鄉鎮、街道培養經紀人隊伍,解決以前需要秸稈的廠家“買不到”秸稈、農民“賣不出”秸稈的問題,并通過“以補促禁”的政策措施,使秸稈禁燒“水到渠成”;并推廣“肥沃土壤”技術,增加秸稈肥料,能源,飼料,原料和基料的強度。
但在相關政策的實施過程當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較低,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人員專業性不強;同時,由于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較為粗放,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力度不夠。
(三)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完善,但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不足
首先,池州市大力推廣農業技術,每個縣都配置一定數量的農業專家,每個村莊都有負責的農技人員,政府也會安排一些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業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設立并宣傳科技示范主體,從而產生輻射與帶動效應,聯動提高農戶的技術水平,并且多渠道保障農業技術的后續指導與服務。積極利用網絡信息化思維,利用農村互聯網傳播農業技術。其次提升農村的農業信息化水平較高,有完備的硬件設施,通過合理安排使用時間,大大提升了農機的使用效率。
但與此同時,池州的整體農業科技整體上尚處于較低水平,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防治等區域性難題尚未解決,同事池州農業機械化裝備的管理和服務仍然不到位,農業技術研發理念推廣工作不到位。
三、鄉村振興視閾下池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的對策
(一)優化農產品結構,促進規模化標準化
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業區域規劃,依托池州的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大力調整優化種養、區域結構,重點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果蔬苗木、茶葉、林下經濟和休閑農業等優勢特色產業。二是通過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發展電商產業園,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三是進一步完善池州農業產業扶持政策,針對優質糧油、茶葉等優勢農業產業,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規劃,完善扶持政策,引導其做大做強。
(二)突出綠色導向,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一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對于化肥、農藥,種子,飼料和獸藥等農資市場的安全源頭和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重大植物病蟲害預警系統。推進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和監督能力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和控制能力。建立了一批畜禽,有機大米,蔬菜,茶葉等標準化養殖生產基地。二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通過品牌領導,回收和整合三大產業,探索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有機肥替代有機肥的試驗。實施種植,養殖廢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示范工程,促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集中處理畜禽糞便,病畜死亡。提高安全監管水平,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穩步提高。
(三)完善技術推廣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首先,堅持科技興農原則,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農業培訓資金投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健全新型職業農業培訓體系,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因地制宜地創新培訓內容和方法。其次,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推進現代種植業和山地農業機械化,培育優質新品種,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探索建立“科研院校+示范基地+農技推廣體系+新型經營主體”的成果轉化模式,發揮科技的力量,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姜長云.中國產業發展: 從“十二五”到“十三五”[J].改革,2016(5).
[2]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 改革, 2016(2).
[3]陳錫文.中國農業發展形勢及面臨的挑戰[J].農村經濟, 2015(1).
[4]李國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有效途徑[J]. 中國合作經濟 , 2016(1)6.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池州市社科聯資助立項創新課題“鄉村振興視閾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探析——以池州市為例”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B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