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悅 金美滋 戴妍 許宵 王亞辰
【摘 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實現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是當前的緊迫任務,稻田生態模式則應運而生,其綜合效益主要體現在農業增效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收、一舉多贏”,有效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拓展了發展空間,促進了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
【關鍵詞】“稻+N”生態種養模式;循環農業經濟
一、“稻+N”生態種養模式概述
稻田生態種養是以水田稻作為基礎,種植水稻為核心,在不減少糧食產量的前提下,在水田中放養魚、蝦、蟹、鴨等水產動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熱、水及生物資源,通過水稻與水產動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復合循環種養生態模式。稻田生態種養高效模式被農業部譽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典范,現代農業的一次革命”。本文僅介紹主流熱門的“稻+N”種養模式。
二、“稻+N”生態種養模式類別
2.1“稻蝦共作”模式
“稻蝦共作”模式就是在種植水稻的田間放養一定量的小龍蝦,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生長、以廢補缺、化害為利的互利共生狀態,實現了“田面種稻,水體養蝦,蝦糞肥田,稻蝦共生”的效果。在稻蝦共作模式中,農業從業者需要在插秧前在稻田四周設置蝦溝,并在水稻插秧時,將小龍蝦驅趕至蝦溝中,避免二者互相影響。這種模式不僅可以緩解兩大產業之間的矛盾性,還能夠有效增加小龍蝦的生長周期,提高小龍蝦的產量和質量。同時,小龍蝦的排泄物可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必需的有機物質,最終實現一舉兩得的雙贏局面。
2.2“稻魚共作”模式
“稻魚共作”模式是在水稻生長季將水稻和水產動物放置在同一環境中生長的生態農業模式,是稻田水產養殖的最主要模式。稻魚共生系統利用種養耦合的方式合理利用稻田生態系統的水土空間和養分,發揮水稻和水產動物之間的生態互惠作用,實現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雙贏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稻田養魚不僅能有效控制病蟲草害,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魚產生的排泄物又可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的生物肥。此外,魚在稻田中的活動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中耕、增氧、增溫的作用,可以改善土壤通氣性、增強根系活力,從而使得水稻結實率高、穗長粒多、籽粒飽滿,實現水稻增產;同時稻田養魚又可獲得可供自用或出售的食用魚。
2.3“稻鴨共作”模式
“稻鴨共育”種養模式,即是將水稻種植與養鴨結合。作為一種傳統的生態農業類型和生物防治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稻鴨共生既能保障水稻的穩產增收,又能減少農藥的使用,同時生產無公害或綠色農產品,實現了社會、生態、經濟效益的統一,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稻鴨種植和養殖技術的結合有利于無公害大米的生產,用無機肥減少稻田和水稻的污染。鴨子的糞便可以代替化肥。10公斤鴨糞相當于49克氮、72克磷和32克鉀。鴨糞直接排入田間,發酵后及時補充給水稻,為水稻生長提供豐富的養分。
2.4“稻蟹共作”模式
稻蟹共生技術是一項以水稻為主體,利用河蟹的生活習性,在水稻田中投放適量的河蟹飼養,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得到顯著提升的新型生態種養模式。水稻為河蟹提供空間和水體環境,而河蟹幫助水稻中耕松土,還為水稻除蟲除草。這一共作模式有效地將水稻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物質循環和能量守恒原理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起來,最后為農戶帶來水稻和河蟹雙豐收。與單作水稻相比,常規稻蟹和有機稻蟹模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提高土壤中相關酶的活性,使土壤肥力得以保持,增強土壤的可持續利用性。
2.5“稻螺共作”模式
稻螺生態種養模式是一項具有科學合理性的技術模式,是在不影響水稻生長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稻田時間與空間資源進行田螺的養殖。在稻螺生態系統中,稻田為螺的取食與活動提供良好的場所,田螺以稻田中的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泥土中的腐殖質、微生物、田間雜草及部分稻田害蟲等為食,延長了稻田食物鏈,減少了稻田的病蟲害發生。田螺在稻田中的排泄物,含有N、P等營養物質,是天然的有機肥料,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機物,減少了化肥與農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抗性,改善了稻米品質,增加了稻米的質量與安全性,減少了農藥和化肥對環境的污染,改善稻田生態環境。
三、總結
“稻+N”生態種養模式,是現代農業模式的一種有效形式,不僅能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擴大種養規模,降低飼養成本和種植成本,且利用兩種資源的特性實現優勢互補,增加農戶實際收益,同時輔以綠色防控、秸稈還田等農業技術措施,能夠大幅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改善水稻品質的效果。稻田綜合種養還具有投資少、風險小、周期短、見效快、帶動強的特點,“一地兩用,一地雙收”能節約耕地,大幅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能有效帶動土地流轉,成立專業合作社能有效促進就業。
【參考文獻】
[1]周長城,王友民,王建霞.“稻鴨共育”模式介紹[J].山東畜牧獸醫,2019,40(09):77.
[2]王育紅,武志海.稻鴨種養優勢及綜合效益分析[J].吉林農業,2019(16):45.
[3]周晶,黃璜,陳燦,周天送,隆斌慶,楊飛翔,王忍,呂廣動,伍佳.稻螺生態種養模式效益分析及其發展前景[J/OL].作物研究,2019(05):437-442[2019-09-15].https://doi.org/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20.
[4]羅喜秀,李成芳,陳燦,何明鈺.稻蟹共作模式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OL].作物研,2019(05):352-355[2019-09-15].
https://doi.org/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03.
[5]韓偉豪,張長青,馬延東.稻蝦共作種養生態農業模式及技術應用探究[J].湖北農機化,2019(14):31.
[6]徐瑩,傅志強,黃璜.武陵山片區稻魚種養模式發展現狀與前景[J/OL].作物研究,2019(05):455-460[2019-09-15].
https://doi.org/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24.
[7]易芙蓉,林瑋詩,張鳴宇,傅志強.稻蝦共作對稻田水體環境的影響[J/OL].作物研究,2019(05):362-365+373[2019-09-15].
https://doi.org/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9.05.05.
[8]謝仲桂,張勛.幾種高效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模式分析[J].湖南農業,2016(05):13.
項目信息:河海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業循環模式研究——以高郵市為例”,項目編號20191029408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