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霞
(河南省科學技術館 河南 鄭州 450000)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耙粠б宦贰钡幕ヂ摶ネ椖繉⑼苿友鼐€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對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應秉持求同存異、兼顧包容、共同發展的原則,采取針對性的對策,促使經濟與文化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我國向世界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
“陸上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路線,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涼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接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開辟于秦漢時期。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后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各國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等。
“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耙粠б宦贰钡陌l展,需要各國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世界各國之間廣泛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需要突破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差異,增強人民之間的聯系;需要利用多樣化的文化傳播與交流途徑,構建一條被普遍認可的橋梁,促進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全面發展[1]。
“一帶一路”提倡共享、共建、共商,其原則和宗旨是互利互贏、和諧包容、開放合作,是共同發展與繁榮。“一帶一路”倡導的是人文交流,促進務實合作,深化共同建設“一帶一路”國家的互聯、互通,從而建造發展共同體。因此,“一帶一路”的發展并非單方面的訴求,而是建立在共同發展、和平發展、多元包容的基礎上,尋求合作、共同發展經濟的對策。
總之,要通過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促使各國之間的資源傳播和共享,形成相互補充、資源共享的局面,惠及各國人民。
“一帶一路”沿線經過了多個國家,其中涵蓋了東南亞、南亞、中亞、北非、中東歐、中東以及獨聯體等地區,各個地區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及顯著差異。因此,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實現文化傳播與交流,必須要發現國家間的共同點,并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文化傳播與交流;只有找出共同點,才能夠激起不同國家的人民的情感共鳴。每個國家有屬于自己的發展歷程、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加強文化交流必須要面對其中的巨大差異,增強對沿線國家的認知,推動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進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在“一帶一路”推進中,我們不僅要與經濟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合作,還要與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進行經貿、文化的合作與交流。由于社會及歷史原因的影響,部分相對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阻礙,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善,文化交流設施亦是如此[2]。部分國家文化產業鏈的形成與完善存在問題,影響著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
與此同時,我國文化產業相比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目前由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機制尚未成熟,轉化文化產品的能力相對較弱,特別是在與國際市場融合發展中,更加凸顯許多問題與不足,這也直接影響著“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傳播與交流發揮作用。
第一,秉承求同存異、深化交流的原則?!耙粠б宦贰钡陌l展過程中,面對經濟水平與文化發展的差異,應秉承求同存異、深化交流的原則,尋找文化的共同之處,并基于此推進文化傳播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的發展。要以各方面的共同文化語言作為基礎,加深國與國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各國人民形成情感共鳴。
第二,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我國秉承相互發展、共同發展的初心,倡導“一帶一路”,這不僅僅是為了促進我國自身的發展,更是為了推動沿線國家的發展,加強國家之間文化傳播與交流[3]。我國作為“一帶一路”倡導者、發起者,在沿線國家開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各方面的合作,不僅能夠加強與各國政府的合作交流,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還能夠促進民營企業實力的增強與發展,促使網絡通信、公共交通、電力設施、建筑工程等行業走向國際大市場。與此同時,可以分享各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促進國家之間文化產業的合作,相互促進、共謀發展。
第三,健全文化產業機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開展國際文化傳播與交流,必須健全文化產業機制,促使文化市場規范化發展,有效引導文化企業發展,提升文化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健全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促進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政策,為我國輸出文化產品夯實基礎;制定相關政策,創新文化交流方式,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文化企業的合作交流;構建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的互動平臺,加強對文化人才的培養,加強文化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根據市場需求有計劃、有組織地開設高水平的高校文化課程;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精心打造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