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它是窗前冰凌,是湖海奔騰,是潺溪躍泉,亦是生命之源;它所經之地,樹豐木茂,生機盎然,蜿蜒盤曲,靜默無聲”……上善若水,水是流動著的奇跡,人們的吃穿用度,須臾離不開水的給養——“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然而,囿困于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之客觀掣肘,在我國,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且隨著水資源需求量的持續增大,由水資源短缺所引發的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惡化等問題日益嚴峻,已演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隘所在。
鑒于此,針對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現狀及水資源利用效率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情勢,2019年4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印發并實施了《國家節水行動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意圖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促進綠色高質量發展。

中國的水資源指涉中國國土范圍內可資利用的天然水總和。概而觀之,我國淡水資源總體量位列巴西、俄羅斯及加拿大之后,排序世界第四,但長期以來,由于受制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極低,加之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明顯,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境內水資源呈現出空間分布不均及時程有別的顯著特點,意即國境范圍內,水資源分布嚴重失衡。進入21世紀以后,全球的水資源愈發顯現出寶貴而稀缺的情勢,各國對于保護水資源的定調甚而上升到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長治久安的戰略性經濟資源的高度,對于“人多用度大”的我國而言,其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
毋庸置疑,守護好我們的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妥善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節約用水是其必由之路。歷時性地看,2012年以降,水安全問題尤受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之水利工作方針,強調從觀念、意識及措施等方面將節水放在優先位置,為節水治水管水提供了行動指南。此后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會同相關部門更相繼印發了《“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方案》《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全民節水行動》《水效標識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節水政策、規劃或標準——節水管理制度建設由此逐步完善。而十九大報告更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到新時代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把水利建設置放于九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之首,同時,更明確將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列入建設美麗中國之重要內容——至此,“節水”被上升到國家意志及全民行動的新高度。
此次出臺的《方案》,即是在相關頂層設計上的更大施為。《方案》提出了具有系統性、戰略性及前瞻性的綱領舉措,極大地體現出國家意志,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節水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國家節水行動是十九大的戰略部署,而《方案》文件,正是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剛性約束——提高水資源之利用效率,形成全民節水的良好風尚,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支撐起經濟社會之持續健康發展更是《方案》歸旨所在。
《方案》明確,到2020年節水政策法規、市場機制、標準體系趨于完善,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23%和20%,節水效果初步顯現;到2022年,用水總量控制在“十三五”末的6700億立方米以內,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到2035年,全國用水總量嚴格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方案》提出,“總量強度雙控”“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重點地區節水開源”“科技創新引領”六大重點行動以及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兩方面舉措,共確定29項具體任務。
《方案》要求,在保障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堅持政策引領、市場主導、創新驅動的原則,培育競爭有序的節水服務市場。強調完善激勵政策,引導社會投資,扶持節水服務企業,推動節水產業發展。推行合同節水管理模式,提供節水整體解決方案,使節水服務產業成為拉動地方就業的新途徑,推動綠色發展的新支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此外《方案》強調,加強黨對節水工作的領導,各方面協同統籌實施。推動法治建設,完善財稅政策,充分發揮稅收促進節水的作用。拓展融資模式,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節水領域。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綠色節水觀念,倡導簡約、適度消費模式,讓節水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使愛護水、節約水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和自覺行動。
事實上,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節水工作,長期致力于將節水型社會建設作為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一項戰略性及根本性舉措,予以全面推進……“十三五”以來,全國用水總量持續增長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各行業節水取得較好效果。據悉,較之2012年,2017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3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2.9%,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16提高到0.54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63.5%提高到76.9%。但總體上看,節水意識不強、三大產業及城鎮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并未實現根本改變,用水粗放、浪費嚴重等現象亦未得到有效扭轉,亟需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調動民眾積極性,堅持創新驅動,試煉創新模式,推動節水工作夯實。
不難看到,繼2014年首提,2015年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年三部委聯合發文力推之后,此次《方案》再次明令推行“合同節水管理模式”,此語一出,無疑昭示了國家對該種模式治下的首肯與支持,誠如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所言——節水優先,不是簡單地減少用水量,必須搞清楚什么是節水、優誰的先、怎樣做到優先。兩手發力,就是要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在解決水問題上的協同作用……而作為一種契合大勢所趨,秉持節水優先、堅持兩手發力的創新方式與前沿探索,“合同節水管理”無疑對于促進社會資本參與節約用水、節水管理、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具重要意義,更暗合“堅持政策引領、市場主導、創新驅動的原則,培育競爭有序的節水服務市場”之《方案》文件精神,我們說,逐步對其厘清概念、分析形勢、探討路徑無疑意義深遠。
正如合同節水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肖新民認同的,只有形成讓用水戶大幅度省錢、節水服務機構賺足夠的錢、金融機構愿意積極投錢的局面,轉變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等狀況,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使合同節水管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此處姑且“續貂”之——才能讓合同節水管理模式真正接地氣,反哺水資源有效利用之長效機制建設,讓水清水凈水豐裕恒久充盈我們子孫后裔的“綠色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