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睿
(四川省都江堰市農業和林業局,四川 都江堰 620000)

指縫太寬,時間太瘦,十年猶如白駒過隙,回首十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我感觸頗多。這十年,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面對挑戰和機遇,有付出也有收獲。我們始終擔負著守衛“人民群眾舌尖上安全”的重任,成功創建了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和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筑牢了舌尖上的安全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關于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的要求,這是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綱領性指示,我們必須站位高遠、保持定力,站好食品安全這班崗。我們牢記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筑牢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思想防線。
學習是取得一切進步的基礎,我們學習并了解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和農業部配套制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等規章及強制性技術規范。當今知識信息快速更新,每一項檢測技術日新月異,我們始終堅持以問題和技術為導向,反復練兵,每季度制定質量監測分析報告,進一步強化農業質檢機構的軟硬件建設,鍛造出了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術、懂管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隊伍,嚴格執行檢測技術規范,杜絕檢測事故發生。目前,我所在的都江堰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通過了省級資質認定和實驗室機構考核的“雙認證”,具備對35個品種、75個參數的檢測能力。同時,配套建設了信息化檢測評價平臺,每年通過檢測儀器和檢測平臺完成的定量檢測數據上傳及分析達1 000項以上。
我們會反復討論實驗操作步驟、操作規范是否嚴謹,反復核驗檢測數據,力求精準。對于實驗儀器出現的每一個小問題,我們會不厭其煩地進行各種測試,以便找出癥結。我們深知,只有不斷提升實驗室規范化、精細化、優質化的管理水平,才能保證每一份檢測報告準確有效。
我們始終牢記“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宗旨,主動為行政部門的執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主動與種植、養殖大戶對接,到田間地頭、畜禽圈舍、養殖魚塘抽檢,并及時反饋抽檢結果。還會定期到基層站點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培訓與指導。
面對難題,我們積極破解制約瓶頸,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出了一套成功的工作路徑:
層級監管。依托“互聯網+”,構建了“一圖”(監管區域分布圖)、“二責”(屬地責任、主體責任)、“三員”(監管員、協管員、檢測員)和“四定”(定制度、定區域、定任務、定考核)的“網格化”監管體系,配套建立農業“一卡通”體系,實施信用管理,形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多層次、鏈條化、全方位的“智慧監管”機制。
網格監管。將整個都江堰市的監管區域劃分為14個屬地網格、112個基礎網格,確定縣級監管員65名、鄉鎮級監管員143名、村級協管員112名,實現網格化監管的全域覆蓋。
平臺監管。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指揮平臺,通過手機APP,實時調度各級監管員、協管員開展巡查,實時反饋結果,實現“遠距離監管、零距離巡查”。
檢測監管。建立“1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實驗室+14個基層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站檢測室+70個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快檢點+16個生產基地自檢室”的四級全域覆蓋檢測網絡。
追溯監管。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精細化管理,現已建成14個農業物聯網試點示范基地。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健全生產檔案,并關聯生成二維碼,重點對農業投入品使用、生產操作過程、質量檢測等信息進行實時記錄并上傳到追溯系統,實現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追溯。全市200余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已納入追溯平臺管理,24家企業已實現全程追溯。
經統計,都江堰市已有40家生產經營主體入網注冊國家級追溯平臺,占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和“三品一標”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的44%。生豬、茶葉、獼猴桃產業等5家試點開展追溯業務的生產經營主體已完成基礎信息錄入并開展追溯業務試運行。都江堰市鄉韻獼猴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用國家追溯平臺并加貼追溯標識后,產品銷量增加了17%,銷售額增加了26%。2016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汪洋對都江堰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
這些成績的取得包含了無數農業質檢人員的辛勤付出。致敬農檢人,致敬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