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舜堯
(四川省甘孜州畜牧站,四川 康定 626000)
按照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的《藏區畜禽遺傳資源調查規劃方案》及四川省畜牧總站《關于召開藏區牦牛、羊遺傳資源調查工作會的通知》,筆者于2016年對甘孜藏區的牦牛及羊遺傳資源進行了補充調查,并在2017年和2018年對相關數據再次進行調查核實。
重點調查除九龍牦牛、昌臺牦牛外的拉日馬牦牛、亞丁牦牛和瑪格綿羊、勒通綿羊。調查項目包括:一般情況(指品種名稱、來源、發展及產區自然生態條件),體型外貌描述,體尺體重測定,生產性能測定(包括產肉性能、繁殖性能、泌乳性能、產毛性能),飼養管理,有關品種的附加信息,品種的評估及開發利用情況,同時還需對調查的品種拍照。
依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技術規范——牛》(GB∕T 27534.3-2011)、《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技術規范——綿羊》(GB∕T 27534.4-2011)以及《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技術手冊》設計調查表格,在各品種的主產區確定3個調查點,逐項進行品種調查、體尺體重測定、產奶量測定、產毛量測定及屠宰測定。
2.1 拉日馬牦牛
2.1.1 主產區數量及群體結構 2016年主產區遺傳資源調查結果見表1。分布區新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存欄86 777頭,其中能繁母牛39 183頭,種公牛3 726頭。2017年新龍縣境內統計數量為127 851頭,其中能繁母牛56 951頭;2018年新龍縣境內統計數量為133 476頭,其中能繁母牛61 317頭。

表1 2016年拉日馬牦牛數量及群體結構 頭
2.1.2 體重體尺 拉日馬牦牛體重體尺測定結果見表2。

表2 拉日馬牦牛體重體尺測定結果 頭、kg、cm
2.1.3 宰前體重體尺 拉日馬牦牛宰前體重體尺測定結果見表3。

表3 拉日馬牦牛宰前體重體尺測定結果 頭、kg、cm
2.1.4 產肉性能 拉日馬牦牛產肉性能測定結果見表4。

表4 拉日馬牦牛產肉性能測定結果 頭、kg、cm2
2.1.5 胴體測定 拉日馬牦牛胴體測定結果見表5。

表5 拉日馬牦牛胴體測定結果 頭、cm
2.1.6 產奶量測定 拉日馬牦牛產奶量測定結果見表6。

表6 拉日馬牦牛產奶量測定結果 頭、kg
2.1.7 繁殖性能 公牛初配年齡3歲,4~10歲為適配期,6~8歲為配種旺期;母牛4歲產犢,終身可產6~8胎,季節性發情,7~9月為配種旺季,發情周期為18~22 d,發情持續12~24 h,妊娠期為250~260 d,繁殖成活率達41.73%。
2.2 亞丁牦牛
2.2.1 主產區數量及群體結構 2016年主產區遺傳資源調查結果見表7。2017年稻城縣境內統計數量為75 109頭,其中能繁母牛21 939頭;2018年稻城縣境內統計數量為61 315頭,其中能繁母牛17 705頭。

表7 2016年亞丁牦牛數量及群體結構 頭
2.2.2 體重體尺測定 亞丁牦牛體重體尺測定結果見表8。

表8 亞丁牦牛體重體尺測定結果 頭、kg、cm
2.2.3 宰前體重體尺 亞丁牦牛宰前體重體尺測定結果見表9。

表9 亞丁牦牛宰前體重體尺測定結果 頭、kg、cm
2.2.4 產肉性能 亞丁牦牛產肉性能測定結果見表10。

表10 亞丁牦牛產肉性能測定結果 頭、kg、cm2
2.2.5 胴體測定 亞丁牦牛胴體測定結果見表11。

表11 亞丁牦牛胴體測定結果 頭、cm
2.2.6 產奶量測定 亞丁牦牛產奶量測定結果見表12。

表12 亞丁牦牛產奶量測定結果 頭、kg
2.2.7 繁殖性能 公牛初配年齡一般為3歲,使用年限為8~10年;母牛初配年齡一般為2歲,使用年限為6~8年,能繁母牛一年一胎占36.31%,兩年一胎占63.69%。亞丁牦牛為季節性發情,一年一胎的母牛,配種時間為每年8月下旬到10月上旬;兩年一胎的母牛,配種時間為7~8月,發情周期為18~22 d,妊娠期為255 d左右,繁殖成活率達61.78%。
2.3 勒通綿羊
2.3.1 主產區數量及群體結構 2016年主產區遺傳資源調查結果見表13。分布在理塘縣其他鄉鎮及雅江縣的存欄48 605只,其中能繁母羊27 018只,種公羊3 124只。2017年理塘縣的統計數量為45 293只,其中能繁母羊24 458只;2018年理塘縣的統計數量為40 865只,其中能繁母羊20 723只。

表13 2016年勒通綿羊數量及群體結構 只
2.3.2 體重體尺 勒通綿羊體重體尺測定結果見表14。

表14 勒通綿羊體重體尺測定結果 只、kg、cm
2.3.3 宰前體重體尺 勒通綿羊宰前體重體尺測定結果見表15。

表15 勒通綿羊宰前體重體尺測定結果 只、kg、cm
2.3.4 屠宰性能 勒通綿羊屠宰性能測定結果見表16。
2.3.5 胴體體尺 勒通綿羊胴體體尺測定結果見表17。

表16 勒通綿羊屠宰性能測定結果 只、kg

表17 勒通綿羊胴體體尺測定結果 只、cm
2.3.6 產毛性能 勒通綿羊產毛量測定結果見表18。

表18 勒通綿羊產毛量測定結果 只、kg
2.3.7 繁殖性能 公羊10~12月齡性成熟,母羊8~10月齡性成熟,初配年齡為12~18月齡。每年6~9月母羊發情配種,發情周期為19.0±3.0 d,發情持續24~36 h。公、母羊自然交配比例為1∶20~1∶25,妊娠期為152.0±2.5 d,當年11月至翌年2月產羔,一年一胎,一胎一羔,羔羊150~180 d斷奶,斷奶成活率達89%。公羊利用年限為8~9歲,母羊為7~8歲。
2.4 瑪格綿羊
2.4.1 主產區數量及群體結構 2016年主產區遺傳資源調查結果見表19。2017年得榮、鄉城、巴塘分布區的統計數量為18 126只,其中能繁母羊7 454只;2018年得榮、鄉城、巴塘分布區的統計數量為21 471只,其中能繁母羊8 295只。

表19 2016年瑪格綿羊數量及群體結構
2.4.2 體重體尺 瑪格綿羊體重體尺測定結果見表20。

表20 瑪格綿羊體重體尺測定結果 只、kg、cm
2.4.3 宰前體重體尺 瑪格綿羊宰前體重體尺測定結果見表21。

表21 瑪格綿羊宰前體重體尺測定結果 只、kg、cm
2.4.4 屠宰性能 瑪格綿羊屠宰性能測定結果見表22。

表22 瑪格綿羊屠宰性能測定結果 只、kg
2.4.5 胴體體尺 瑪格綿羊胴體體尺測定結果見表23。
2.4.6 產毛性能 瑪格綿羊產毛量測定結果見表24。
2.4.7 繁殖性能 初配年齡為12~18月齡。每年6~9月母羊發情配種,發情周期為18.0±2.5 d,發情持續24~36 h,自然交配。公、母羊配種比例為1∶15~1∶20,妊娠期為149.0±2.5 d,產冬羔和春羔,一年一胎,一胎一羔,羔羊120~150 d斷奶,斷奶成活率達79%。公羊利用年限為8~9歲,個別優良種公羊可利用至10歲,母羊利用年限為7~8歲。

表23 瑪格綿羊胴體體尺測定結果 只、cm

表24 瑪格綿羊產毛量測定結果 只、kg
3.1 拉日馬牦牛 屬肉乳兼用型牦牛,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適應高寒草地的優良牦牛類群。遺傳性穩定,適應性好,抗病力強,耐粗飼。產肉性能優良,公、母牦牛屠宰率分別為52.51%、50.32%,凈肉率分別為45.75%、43.96%,較州內其他草地型牦牛類群高3~5個百分點。
3.2 亞丁牦牛 屬肉乳兼用型牦牛,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適應高山峽谷寒冷生態環境的優良牦牛類群。遺傳性穩定,適應性好,抗病力強,耐粗飼。產奶量高,居我國牦牛之最,153 d的產奶量為760.19 kg,比九龍牦牛(產奶量400.00 kg)高90.05%;比肉乳兼用型麥洼牦牛(產奶量313.60~509.60 kg)高49.17%~142.41%。繁殖性能好,繁殖成活率高達60%以上,比其他牦牛品種高出20個百分點。
3.3 勒通綿羊 適應高海拔(4 000 m以上)、極度寒冷的惡劣環境,具有耐粗飼、抗逆性強等特點。外貌具有典型“五棕一白”的特征,即:頭、頸、耳、胸部及四肢被毛為棕褐色,其他部位為白色。
3.4 瑪格綿羊 適應干旱河谷,善攀爬,是一類具有耐粗飼、耐干旱、抗熱、抗病力強等優點的小型綿羊類群。外貌特征一致,公、母羊頭部和頸部毛色為黑色,其余部位為白色,少部分個體四肢有黑色斑點;公、母羊多無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