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國畜牧業機械化現場會在山東青島舉行,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研究部署推進畜牧業機械化重點工作,提出了力爭2025年畜牧業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的工作目標。據悉,這是農業農村部首次召開畜牧業機械化方面的會議。
會議指出,機械化是畜牧業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標志,當前畜牧業正加快向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升級,對機械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進畜牧業機械化,尤其是中小養殖戶機械化,最根本的是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統籌畜牧業和設施裝備協調發展,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畜牧業機械化發展道路。要圍繞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以推進設施裝備與養殖工藝融合、養殖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設施裝備配置與養殖場建設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為路徑,推動畜牧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
會議提出,各地要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對畜牧裝備的支持力度,重點向中小規模養殖場傾斜,實行應補盡補;大力完善畜牧場設施用地標準,支持開展“宜機化”改造,為畜牧業機械化創造良好條件;加快推動技術集成創新,加強畜種、養殖工藝、設施裝備的集成配套與熟化,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中小規模畜牧養殖機械化技術體系;積極推進畜牧裝備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提升重點環節裝備的共享利用水平。
近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在四川省眉山市舉辦全國糧油綠色高質高效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培訓會。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實地觀摩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示范,總結交流了今年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的成效和經驗,有關專家系統講解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各項關鍵技術及其配套措施。
會議認為,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可以提高玉米生產的光能利用率和養分利用率,提高復種指數和土地產出率,在玉米產量基本不減的情況下增收一季大豆,對于拓展我國大豆生產的發展空間,促進種植結構優化和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該技術已在河北、內蒙古、山東、河南、四川等地進行多年多點試驗示范,基本形成了完善配套的技術模式,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展現出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為大面積示范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要求,各主產區要積極開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試驗示范,有條件的地方,特別是黃淮海地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要因地制宜組織該技術示范推廣。一要加大支持力度。將該技術的配套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購置有關機械、提供配套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該技術示范推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二要聚合相關資源。結合實施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大豆振興計劃、糧改飼、耕地輪作休耕等項目,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增強合力、提升效益。尤其在北方農牧交錯區和養殖業發展較好的地方,結合實施糧改飼項目,示范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發展青貯玉米和青貯大豆,既能使玉米大豆秸稈轉化為飼料糧,又能提升青貯飼料的蛋白質含量,促進農牧結合,提升種養效益。
三要強化科技攻關。組織科研、教學、推廣機構,開展聯合攻關。重點培育篩選配套的玉米大豆品種,探索適宜當地的種植密度、行間距等技術參數,改善機械生產工藝、材料,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操作技術的便捷化、智能化水平。要密切跟蹤科研動態,及時將新成果新技術進行試驗組裝和集成配套,不斷豐富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的技術內容,創新技術模式。四要加強技術服務。分區域、分層次開展技術培訓,關鍵農時組織專家、農技人員巡回指導,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新媒體,大力宣傳關鍵技術、示范典型、成效經驗。

當前,生豬生產各項扶持政策及市場看好對養殖信心提振效果明顯,養殖場戶的生產積極性正在進一步提高,我國生豬生產積極勢頭明顯。農業農村部監測表明,目前,全國生豬存欄下降幅度明顯收窄,能繁母豬存欄環比止降回升。10月份,生豬存欄環比下降0.6%,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0.6%。按此趨勢,年底前生豬產能有望實現探底回升,市場供應將逐步增加,明年有望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
據監測,8月份生豬存欄環比降幅為9.8%,9月份收窄至3%;8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降幅為9.1%,9月份降幅收窄至2.8%。兩項指標均為今年3月份以來首次收窄。目前,規模豬場生產由降轉增,豬飼料產量止降回升,種豬銷量持續大幅增長。
規模養殖場生產恢復較快,生豬存欄已經觸底回升。據對全國年出欄5000頭以上規模豬場全面調查,9月份生豬存欄4445.51萬頭,環比增長0.6%;能繁母豬存欄610.47萬頭,環比增長3.7%。
后備母豬銷量繼續大幅增長。據對100家重點種豬企業監測,9月份后備母豬銷量環比增長70.7%。
豬飼料產銷量全面回升。據對全國飼料生產企業全口徑統計,9月份豬飼料產量環比增長10%,其中仔豬料、母豬料、育肥豬料產量環比分別增長12.7%、8.7%和9.1%。
主產省份生豬存欄明顯回升。9月份,遼寧、山東、黑龍江、河北、山西、甘肅、吉林等省份生豬存欄環比增幅超過3%,比8月份增加6個省份;甘肅、黑龍江、山東、天津、上海等省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幅超過3%。從區域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以及中原地區部分省份生豬存欄止降回升。全國生豬調出第一大省河南,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雙雙止降回升。
日前,農發行出臺《關于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促進生豬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未來3年,全行計劃安排500億元信貸規模和資金,集中用于支持生豬全產業鏈發展。
《意見》提出,要全力支持豬肉中央及省級儲備,有效發揮儲備吞吐調節作用,穩定市場價格,保障市場供應;大力支持生豬養殖,支持豬飼料生產,夯實生豬養殖基礎,降低企業養殖成本,大力支持標準化規模化養殖,順應生豬養殖發展趨勢,有效解決環保、疫病防控問題,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建設;積極支持生豬屠宰加工,穩定生豬產業鏈條中樞,建立長效的利益和風險分擔機制;積極支持生豬冷鏈物流,降低運營成本,促進平抑豬肉價格。
《意見》明確,農發行將實行“對標同業、適當優惠”優惠利率政策,充分運用PSL資金(指中央銀行以抵押方式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資金)和“三區三州”專項扶貧再貸款資金,進一步降低企業資金使用成本。加大對大型龍頭企業的中長期信貸支持,滿足企業生產基地建設方面的資金需求。積極推廣“政府主導、國有企業承建、大型養殖企業租賃經營”等模式,解決企業基地建設投資能力不足,促進生豬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創新中小微企業支持模式,利用小微企業貸款政策,創新運用供應鏈、區塊鏈技術,為生豬生產及上下游中小企業、養殖場、養殖戶提供網上綜合金融服務和線上辦貸服務,降低融資成本。以大型企業與上下游小微企業的真實交易為基礎,積極予以信貸支持,有效解決中小養殖場、養殖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11月18日,2019年提高抗菌藥物認識周啟動儀式在京舉辦。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表示,抗菌藥物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獸用抗菌藥物殘留和動物源細菌耐藥性問題同樣事關人體健康。2018年,我國每生產1噸動物產品獸用抗菌藥使用量已降到140克,2018年我國養殖生產使用的抗菌藥總量為2.98萬噸(其中進口抗菌藥0.08萬噸),比2017年下降29.05%,提前兩年實現了農業農村部制定的獸用抗菌藥使用“零增長”目標。
據專家介紹,我國是動物養殖大國,肉、蛋、奶及水產品的產量分別達到8654萬噸、3096萬噸、3038萬噸和6445萬噸。我國養殖業對獸用抗菌藥的需求巨大,2018年我國養殖用獸用抗菌藥總量為29 774.09噸,涉及69種199個制劑,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四環素類,達13 664.82噸,占獸用抗菌藥使用總量的45.9%。
近些年來,我國多措并舉加強獸用抗菌藥監管。包括,嚴格獸藥審批準入監管,堅持“四不批一鼓勵”,即不批準人用重要抗菌藥、促生長抗菌藥、易蓄積殘留抗菌藥、易產生交叉耐藥性的抗菌藥作為獸藥生產使用,鼓勵研發新型動物專用抗菌藥。強化獸藥生產經營監管,完善獸藥二維碼追溯監管系統,讓每瓶獸藥都有自己唯一的“身份證”,目前已實現獸藥生產環節和獸藥產品賦碼“兩個全覆蓋”,獸藥生產企業、經營企業入網率100%,獸藥產品賦碼率100%,逐步實現獸藥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開展獸藥殘留監控和耐藥性監測,深入實施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對主要畜禽產品15大類79種獸藥殘留進行監測,國家級監測任務約9 000批次;全面推進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性行動計劃,監測10種動物源細菌對52種獸用抗菌藥的耐藥性。實施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開展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2018、2019年度分別選擇100家、104家畜禽養殖場開展試點;組織開展藥物飼料添加劑退出行動,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藥外的所有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