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動靜結合是一種寫景方法,指把景物的動態和靜態結合起來寫。寫景物的動態,主要包括寫景物的活動、變化、聲響等;寫景物的靜態,主要從形態、顏色、大小、位置等方面描寫景物靜止時的樣子。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可以避免單調呆板,使景物顯得多姿多彩。動靜結合繪美景,主要有兩種寫法,請聽我一一道來。
一、不同景物動靜結合
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景物,可以把不同的景物安排在一起寫,寫它們所呈現出來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動景有所變化,靜景靜止不動。有了靜景的映襯,動景更富有生機;有了動景的對比,靜景更靜謐美好。
劉柳同學的作文《家鄉的秋天》中有一段寫景的文字非常優美:
晚霞落進村西邊的荷塘中,只見層層疊疊的荷葉亭亭玉立,還有數不清的碩大的蓮蓬,使人心情愉悅。穿梭其間的采蓮姑娘的小舟,時而緩緩行駛,掩映于綠葉叢中,時而箭一般駛向岸邊,驚飛一群群嬉戲的野鴨。
描繪荷葉的數量、姿態以及蓮蓬的大小,作者使用了“層層疊疊”“亭亭玉立”“碩大”等極具畫面感的詞語,渲染了傍晚時分安靜的畫面。小舟所到之處,荷葉左右搖擺,野鴨振翅高飛。這樣寫,動靜搭配,相得益彰。
二、同一景物動物結合
動靜結合寫景物,也可以寫同一個或同一處景物,寫它在不同時間所展現的動態美與靜態美。究竟是先寫動態后寫靜態,還是先寫靜態后寫動態呢?這應當根據景物的實際情況來定。
讓我們一起走進巴金先生《鳥的天堂》一文。“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大榕樹,作者寫了自己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的見聞和感受。第一次是在傍晚:
我仿佛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等我注意去看,卻不見一只鳥的影子。只有無數的樹根立在地上,像許多根木樁。土地是濕的,大概漲潮的時候河水會沖上岸去。
第二次是在早晨:
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傍晚,大榕樹給人的感覺是“靜”,聽不到鳥鳴,看不見鳥影;早晨,它給人的印象是“鬧”,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作者兩次描寫“鳥的天堂”,一靜一鬧,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自己情感的變化:第一次失望,認為“鳥的天堂”徒有虛名;第二次驚嘆,覺得“鳥的天堂”名副其實。
眾所周知,靜態景物比較容易找到,即使是動態的景物,一般也會有靜下來的時候,所以寫景物的靜態不算難。可是,如果觀察到的景物看上去都是靜止不動的,怎么寫出動態的美呢?
1.選用動詞
動詞家族中的大多數成員都可以表現事物的動態變化。根據語言環境選用富有動感的動詞,能讓靜態的景物動起來,收到靜中有動的效果。雖然只是加入了一個或幾個動詞,但卻可以立竿見影,讓景物更加生動,更有生機。
請看《鳥的天堂》中的描寫:
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大榕樹枝繁葉茂、綠得發亮,這是靜態的美。然而,作者巧妙地運用“展示”“堆”“照耀”“顫動”等動詞,讓人感受到大榕樹的枝干與綠葉中涌動著旺盛的生命力,使靜態的大榕樹呈現出了動態之美。
2.捕捉變化
有時候,動景會被誤認為是靜景,原因是景物動的幅度實在太小,前后差異極其細微。對于這一類景物,適宜多次觀察或連續觀察,反復進行前后對比。找出景物的變化之后,再用連貫的語言把它的動態美表現出來。
請看賈平凹《月跡》中的一段文字: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月亮順著竹簾格兒往上爬,慢慢升高,跑到了穿衣鏡里,多像個頑皮的孩子呀!月亮的位置和形狀的變化是非常緩慢的,作者經過長時間觀察,才把月亮不易察覺的動態看出來、寫出來,而且寫得如此生動、有趣。
3.發揮想象
靜止不動的景物,可以從形態、顏色、氣味等方面入手,尋找富有動感的特征。比如形狀像猴子的石頭,可以想象它正對著你擠眉弄眼,抓耳撓腮;濃烈的花香,可以想象它從花枝上襲了下來,鉆進你的鼻孔。想象有多靈動,文字就有多精彩。
老舍先生的《草原》中有這樣一句話: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小丘的線條非常柔美,就像波浪一樣連綿起伏;小丘的顏色特別綠,綠得逼你的眼。根據小丘的這兩個特點,作者想象小丘翠色欲流,流入云際。讀著這樣的語言,我們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一幅流動的中國畫,靜景活了!
動靜結合繪美景,動景靜景都要寫,不要顧此失彼。值得一提的是,寫這兩種類型的景物不要平均使用筆墨,有時以動景為主,有時以靜景為主。主次分明,才能重點突出、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