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中國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正式發布。這是繼1982年和1993年之后的第三次大規模調查。本次調查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共32 552名侶歲以上調查對象完成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及藥物使用障礙、間歇暴發性障礙、進食障礙、精神分裂癥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老年期癡呆等七類主要精神障礙。調查顯示,焦慮障礙患病率最高,終身患病率為7.57%;緊隨其后的是心境障礙,終身患病率為7.37%;精神分裂癥的終身患病率則僅為0.75%;在6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老年期癡呆的終身患病率達5.56%。18歲以上人群的整體精神障礙(不合老年期癡呆)終身患病率達16.57%,即約六分之一的人一生中可能患有精神疾病,而這還不包括睡眠障礙等輕癥心理疾病。這一數字遠高于1982年和1993年的調查結果。
為什么中國的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增加如此之快?事實上,精神疾病患病率的變化有幾方面原因。首先,每次流行病學調查采用的標準和工具均不相同,隨著研究的發展,疾病的識別率有一定的提升,原來無法識別的部分患者在本次調查中得以識別;其次,由于病恥感的原因,既往調查中被調查對象隱瞞了自己的癥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心理壓力不斷增加,精神障礙患病率的確在升高。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精神障礙患病率都有大幅度增加,如精神分裂癥患病率在過去四十年中并沒有發生顯著變化,與其他國家報告的患病率(1%左右)基本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此類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遺傳等生物學因素,并不會隨社會發展而發生重大變化。但是,以焦慮、抑郁為代表的與社會環境因素或心理壓力密切相關的精神障礙,患病率則呈現出爆炸式增長。這種變化與過去四十年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轉型、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人際互動模式變化密不可分。這種疾病譜的變化并非我國所特有,在其他國家也曾發生,是社會快速發展所致的必然現象。
這些新的變化對普通民眾有很大的警示意義。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心理障礙離我們并不遠,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親人、同事和朋友正在經受心理疾病的困擾。其次,面對精神障礙不必恐慌,要積極到專業機構接受治療;目前,大部分精神障礙都可以治療,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康復的。當然,精神疾病的診療需求大幅度提升,也給我國心理衛生工作者帶來了嚴峻挑戰。最后要特別提醒的是,對于心理疾病,最好的治療仍是預防。每個人都應該主動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積極采取措施維護心理健康,不給心理疾病機會侵擾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