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梅 王學義
張老先生3個多月前接受白內障手術后,逐漸出現全身發緊、手發麻、心慌、胸悶、頭暈等癥狀,常感覺心煩,坐立不安,身體活動不靈活。他擔心自己得了大病,就到當地醫院就診,做了很多相關身體檢查,結果沒問題。
不過,張老先生還是覺得心里亂糟糟,全身不舒服,乏力,總擔心醫生沒有認真檢查、遺漏了問題。他變得不愛出門,在家里不愿意一個人待著,讓老伴兒女輪流陪自己,不然“心里不踏實”。最近,他扭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癥”,緊張、頭暈等表現明顯加重,不停地向親人“訴苦”。家人讓張老先生看電視,想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但他卻說看不下去……于是,家人帶著他輾轉多家醫院求醫問藥。有位醫生建議他看精神科,最后被診斷為“廣泛性焦慮障礙”,住院治療1個月后,病情好轉出院。
張老先生有較為嚴重的焦慮情緒,患上了“焦慮癥”。焦慮是常見的一種不良情緒。老年人身體素質下降,患有一種成多種慢性疾病,再加上刺激性生活事件較多,個人應對壓力的能力下降,很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緊張等情緒。焦慮情緒如呆未能得到及時疏導,則可能加重,發展為焦慮癥。
焦慮癥表現復雜、變化多端,主要分三大類癥狀。①軀體癥狀: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失眠、疼痛、頭暈、乏力、出汗等全身癥狀,以及心悸、胸悶、呼吸怠促、喉部鼻腔堵塞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尿頻、尿急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癥狀;②情感癥狀:與處境不相符的緊張不安、過分擔心、心煩、害怕或恐懼、易怒等;③行為癥狀:坐立不安、搓手頓足、顫抖、身體僵硬、深長呼吸、經常嘆氣、反復詢問、言語急促、過度要求醫師給予安慰或保證、警覺性和敏感性增高、注意力難集中等。
1.軀體健康問題
許多軀體疾病容易與焦慮“共同出現”。隨著年齡增加,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疾病開始困擾老年人,而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漸下降,很容易出現焦慮情緒。同時,軀體疾病本身的發病機制涉及情緒相關腦區,神經遞質、激素等改變也容易誘發焦慮癥狀。
2.應激性生活事件
許多焦慮障礙患者發病前往往經歷過應激性生活事件,如發現自己身體出現異常狀況、生活環境突然發生改變、子女未能達到自己的期望等。在性格層面,做事猶豫、瞻前顧后、謹小慎微、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急脾氣、好鉆牛角尖的老年人,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3.遺傳因素
焦慮障礙具有遺傳性。有研究顯示,本病遺傳度約為30%。
1.維護情緒穩定
情緒穩定有利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維持情緒穩定、注意心理減壓,有助于維持老年人神經、心血管、呼吸、胃腸道等系統的健康穩定,預防或減輕焦慮情緒。輕度焦慮可以通過傾訴、合理宣泄、轉移注意力等方式加以應對。老年人平時應注意心理保健,發現情緒問題及早干預;對待生活中的事件或問題不要反應過于激烈,盡量保持心態平和。
2.合理看待焦慮情緒
易受焦慮情緒影響的老年人容易出現兩類“邏輯錯誤”。其一是過高估計負性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尤其是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其二是過分戲劇化或災難化地想象事件的結果。老年人要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看出自己想法的不合理性。另外,要多了解心理知識,了解焦慮的原因和表現,做到對焦慮問題不恐懼。
3.學會放松心情
老年人平時可聽聽音樂,適當運動,放松心情,以減輕焦慮情緒。具體的放松方式可結合自身情況摸索,也可向精神科醫生請教,還可以在醫院接受專業的生物反饋治療、音樂治療等。
4.接受綜合治療
焦慮情緒持續時間較長者,要警惕患焦慮癥的可能,應到醫院精神科就診。明確診斷為焦慮癥的患者要接受綜合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老年焦慮癥治療的重要方法,大致可以分三期:第一期為急性治療期,需要2~3個月,主要目的是緩解或消除焦慮癥狀、恢復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第二期為鞏固期,需要2~6個月,藥物治療劑量同急性治療期;第三期為維持期,至少需要12個月,僅以小劑量藥物維持治療即可。鞏固期和維持期對于預防復發非常重要。焦慮障礙的總療程為2年左右,不少老年人因為難以堅持服藥而導致疾病復發,以致治療難度更大,療程更長。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醫生會對患者實行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放松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