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小平

調查發現,中年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很難把口腔健康列為—項“重要任務”來對待,因“忙于生計”而忽視口腔健康是普遍現象。另外,過去有“牙病不算病”的說法,很多人缺乏口腔健康意識,對輕微的口腔健康問題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目前,我國成人每天2次刷牙率只有36%,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年人在維護口腔健康方面做得不夠。
調查發現,以下幾種口腔健康問題在中年人中“表現突出”。
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中年人牙結石的檢出率最高。口腔內的溫度、濕度和復雜結構都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條件,細菌、糖類、蛋白質、脂肪、鈣、磷、食物殘渣等聚集成牙菌斑,附著在牙面上;牙菌斑鈣化后,即形成牙結石。
牙結石表面粗糙,食物殘渣、細菌易附著在上面,導致其越來越大。牙結石多沉積于牙頸部,會刺激牙齦組織,引起牙齦水腫、充血、糜爛、出血、萎縮等一系列癥狀。繼續發展下去,牙槽骨將會受到破壞,進而導致牙齒松動。總之,牙結石如不及時清除,最終可導致牙齒松動、脫落等嚴重問題。
牙結石形成之初,硬度較小,通過刷牙等方法往往可將之清除;但隨著鈣化日積月累,牙結石在口腔中緊密附著,普通的刷牙或口腔清潔方法難以奏效。此時,必須求助于專業的口腔科醫生,采用超聲潔治(洗牙)和手工刮治的方式去除。
預防牙結石的具體措施有:①堅持刷牙,每天應刷牙2次,每次不少于3分鐘;②每半年進行一次全面口腔檢查,及時發現牙結石,并通過潔治等方法將其清除;③多吃粗纖維食物,少吃甜食及黏性強的食物,包括零食。
牙隱裂是繼牙周病、齲病之后,引起成年人牙齒缺失的第三大主要原因。當過度的咬合外力施加在健康牙體組織上,或生理性咬合力施加在薄弱牙體組織上時,就可引起牙齒折裂,造成牙隱裂。調查顯示,35~50歲的男性牙隱裂發生明顯增多,表現為牙齒咬合痛且反跳痛明顯,患者不敢咬硬的食物。中年人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大,很多人有“緊咬牙關”的習慣,易發生牙隱裂。
牙隱裂的典型臨床癥狀為咀嚼、咬硬物或粗糙食物時局部尖銳疼痛,壓力去除后疼痛緩解;不可解釋的對冷刺激敏感。出現這些癥狀后,應及時到口腔科進行診斷。牙隱裂患者通常存在牙科充填治療史,有緊咬牙、夜磨牙等不良習慣,以及猛然咬硬物等經歷。口腔科醫生會結合叩診、咬診及牙髓溫度測試來檢查患者的情況;可用尖銳的探針探查可疑區域,當對裂紋施加壓力時,患者常會出現疼痛:還可借助光纖透照、口內拍照及放大鏡等進一步探查。
牙隱裂治療方案的選擇取決于裂紋的位置、方向、大小或程度。隱裂輕微者不需要任何治療;嚴重者必須接受根管治療,甚至要拔除患齒。牙隱裂治療的首要目的是穩定、保護牙體組織,以預防裂紋進一步擴展,防止折裂部分在咀嚼壓力及食團作用下不受約束地移動,避免牙齒完全裂開,以及唾液、細菌等微生物的入侵。牙隱裂的治療方法包括咬合調整和各種保護患牙的修復方式,如使用金屬冠、烤瓷冠或全瓷冠等來保護隱裂牙。

口腔異味俗稱口臭。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口腔異味是當頰舌運動量小、基礎代謝率低、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作用受到抑制時,食物殘渣和脫落的上皮細胞發生腐敗而產生的不良氣體,通常睡眠后容易出現。這種異味持續時間短,采取正確的口腔衛生措施(如刷牙、漱口等)后可很快消除。
病理性口腔異昧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由口腔局部因素引起,占大多數。口腔衛生狀態欠佳,有牙菌斑、牙結石、軟垢堆積,以及牙齦炎、牙周病、齲病、口腔腫瘤等,都可導致口腔異味。第二類是因為其他身體部位疾病導致的口腔異味,如消化不良、鼻咽喉部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
另外,吃了某些食物,如大蒜、洋蔥、某些辛辣調味品等,以及女性月經期、吸煙等,也可導致口腔異味。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口臭”,往往是由親近的人告訴他們的。口腔異味不僅影響社會交往,更可能是疾病的征兆。因此,發現口腔異味應及早到醫院就診,找出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從預防角度講,中年人平時要注意以下問題: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減少口腔有害細菌的繁殖;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均衡;保證睡眠充足、作息規律。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牙齒磨損發生率越來越高,且有年輕化趨勢。調查顯示:45歲左右的中年人,因牙齒重度磨損而就診的人數明顯增加;無論男女,中年時期牙頸部楔狀缺損發生率明顯增加;由于精神緊張,中年人夜磨牙癥發病率也明顯上升。
牙齒磨損是一種非齲性、非外傷性的牙體硬組織的進行性損失,從牙齒萌出開始一直存在,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生理性牙齒磨損無須治療;而病理性、快速進展的牙齒磨損則須被及時干預,接受合理的修復治療。
牙齒磨損包括酸蝕癥,以及各種原因導致的牙齒磨耗、磨損、楔狀缺損等。導致牙齒磨損的常見因素有:①夜磨牙癥;②有害的口腔習慣(如嗑瓜子、咬指甲等);③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飲食失調(如神經性暴食癥、厭食癥等);④嗜食酸性食物和飲料;⑤干燥綜合征;⑥先天性牙釉質、牙本質發育不全;⑦工作環境中有酸性氣體;等等。
牙齒磨損表現為牙齒酸痛,尤其是受酸甜食物和冷水刺激時,牙齒會十分敏感。牙齒磨損不像齲齒那樣易于診斷和治療,特別是早期,往往容易被忽視。牙齒磨損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患者的治療要求并不急切,當牙齒磨損影響美觀、產生酸痛、降低咀嚼效率、經常性咬傷牙齦及唇頰黏膜時,患者才會就診。
治療牙齒磨損,要盡可能找出病因,采取預防性措施。例如:當患者有夜磨牙癥時,可考慮采用樹脂墊置于口內,防止夜間磨牙時后牙的咬合接觸;也可采用頭帽式咀嚼肌肌電刺激方式阻斷肌肉的興奮,以防止夜磨牙癥的發生。另外,要根據牙齒磨損的具體情況進行牙齒修復。
牙齒磨損的早期干預措施還包括:①改變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酸性飲料攝入;②減少使用可引起口腔酸性環境的藥物,特別是女性腎病患者,長期服用枸櫞酸鈉可導致牙釉質廣泛性脫鈣;③有效治療胃食管反流及其他相關疾病。
侵襲性牙周炎
侵襲性牙周炎是一種發病旱、進展速度快的重度牙周疾病。盡管此病初發年齡可以在20歲左右,但暴發和加重的時間在女性為35~45歲,在男性為45.55歲。此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局部或廣泛性牙齒松動,牙槽骨重度吸收,最終導致牙齒松動、脫落或被拔除。侵襲性牙周炎的發生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大量研究證明,細菌、病毒感染是侵襲性牙周炎的重要致病因素。②侵襲性牙周爽具有遺傳傾向,有顯著的“家族聚集性”。③吸煙是侵襲性牙周炎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④精神壓力也是一種危險因素,嚴重的焦慮癥和抑郁癥患者可能由干應激反應系統過度反應,而增加牙周炎易感性,并促進牙周炎的進一步發展。治療侵襲性牙周炎的措施包括徹底消除感染,清除結牙石和牙菌斑及病變的牙骨質,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以及手術治療,等等。
牙齒缺失、咬合功能異常
調查發現,一些中年人還存在缺失牙齒后未能及時修復的情況,導致牙齒咬合功能異常。事實表明,牙缺損越久,牙體缺失數目越多,修復越困難,功能恢復也越差。中年人牙缺失后,應及時修復,既有利于美觀,又有利于維護咀嚼、發音等功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口腔健康被定義為:牙齒清潔、無蛀牙、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中年人雖然工作繁忙,但也不能忽視口腔健康。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如每天刷牙、飯后漱口、使用牙線等。其次,要定期到醫院檢查口腔健康,進行口腔保健,如牙周潔治等,同時接受口腔保健方面的指導。最后,出現口腔疾病后,要及時至醫院口腔科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