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運

下午近五點半,我剛剛結束了對當天最后一位患者的診療,正準備下班。此時,門口來了一對中年夫婦。女方很著急地開口請我“加個號”,并直接要求給丈夫行常規孕前檢查。但丈夫卻表現得很不好意恩和不情愿,一個勁地說:“沒事沒事,不用麻煩大夫了!”我請這對夫婦坐下,詳細詢問了就診目的及雙方的看法、分歧。原來,這對夫婦計劃生二胎,妻子最近到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結果都不錯;丈夫覺得身體狀況保持得不錯,沒必要做檢查。而妻子卻認為,丈夫年齡大了,吸煙、喝酒、時而上夜班等會影響下一代健康,因此迫切希望丈夫做個檢查。
不少大齡男性有生育打算,存在一些困惑。多數男性自覺身體狀況保持得不錯,雖然年齡大了點,但沒必要去做“孕前檢查”。他們認為,如果妻子懷不上,再去檢查也不遲。另外,一些男性已經當了爸爸,認為自己在生育方面不會有問題。大齡男性“孕前檢查”到底有無必要?
眾所周知,男性精液質量受體內激素、個體素質及體外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研究顯示,1938-1990年,全球男性精液量和精子密度、精液質量都不斷下降,這種長期的變化趨勢可能與生存環境變化、體質下降和工業污染有關。
有研究對吸煙、飲酒、射精頻率、運動強度和生活壓力對精液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吸煙嚴重危害人體生殖能力,酒精對男性的生精能力及精子的生成和成熟都有負面影響。現實生活中,很多男性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而不良生活習慣持續越久,生殖能力下降越明顯,治療越困難。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齡男性在生育第一胎后,經常會將曾經保持的良好生活習慣“拋之腦后”。
另一方面,研究顯示,男性子代出現染色體缺陷的風險與年齡的增長密切相關;男性年齡越大,配偶自然流產風險越高。近期一個涉及精子DNA損傷的研究顯示,20~30歲年齡組精子DNA合格率顯著高于30~40歲年齡組和40~50歲年齡組的男性。這提示20~30歲是最適合生育的年齡段。
大齡男性準備生育時,妻子年齡往往也并不小。眾多研究已證實,女性生育能力也與年齡密切相關。這種情況下,不管是丈夫還是妻子,都需要做更多的準備。作為常年從事一線臨床工作的男性科醫生,我建議大齡男性準備生育前,可先自行結合個人的年齡、身體健康狀況、工作環境及生活習慣等進行一次全面的自我評估。若自評后有所顧慮,應盡早到醫院檢查,聽取必要的“育前建議”;若自評各方面情況都良好,但在不避孕的情況下,數月后妻子未能自然妊娠,則應早日就診。
當然,即使年齡大了,也不必對自己的生育能力產生擔憂和焦慮,否則反而會給自己和配偶帶來不利影響,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反過來也會對生育有影響。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心態放松、樂觀,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利于優生優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