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驍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有對于出汗的生理、病理認識。醫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多張可用于治療自汗和盜汗的處方。千百年來,人們在診治異常出汗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也涌現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單方、驗方。以下特別挑選幾張藥食同源、療效可靠且較為安全的驗方與廣大讀者分享,所標劑量為成人一日參考用量。
【處方】生黃芪(薄片)30克,五指毛桃根(薄片)50克,黃鱔(去頭尾及內臟后切段)150克。
【用法】將生黃芪、五指毛桃根薄片置于砂鍋中,先以1200毫升溫水浸泡半小時,再武火燒開,轉文火煎20~30分鐘,濾去藥渣,以湯烹煮黃鱔至熟透,分次食用黃鱔肉、喝湯。
【方解】本方為筆者珍藏的民間食療驗方。方中生黃芪、五指毛桃根健脾補肺,二者合用,益氣固表止汗之效更佳。黃鱔能補五臟,補氣養血,與上兩味本草合用能氣血雙補,固表止汗。本方適用于治療久病體虛、稍動則多汗的患者,所選藥物均為藥食同源之品,較為安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指毛桃根是嶺南民間草藥中的優秀代表,有“南芪”的美稱,不僅補氣作用較佳,還有一股椰奶般的清香,除可供藥用外,也是兩廣地區民眾喜愛的煲湯食材。全國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當年對此藥非常推崇,甚至提議將此藥納入國家藥典。
【處方】百合15克,生地15克,五味子9克。
【用法】上藥置砂鍋中,先以600毫升溫水浸泡半小時,再武火燒開,轉文火煎10~15分鐘,取湯代茶飲,分次服用。
【方解】本方源自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百合地黃湯,其中百合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生地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五味子能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三藥合用,共奏養陰清熱、潤燥止汗之功,尤其適用于陰虛內熱所致的盜汗、五心煩熱、失眠等情況。方中藥物均為藥食同源之品,較為安全。但養陰藥物可影響脾胃消化功能,脾胃虛弱者服用后可出現腹脹、食欲減退、腹瀉等情況,應慎用。
【處方】生黃芪30克,煅牡蠣30克,糯稻根30克。
【用法】將煅牡蠣置砂鍋中,先以600毫升清水煎半小時,與此同時,以400毫升溫水浸泡生黃芪和糯稻根。待牡蠣煎滿半小時后,將上述二藥連同浸泡的溫水一起倒入砂鍋,武火燒開,轉文火煎10~15分鐘,取湯代茶飲,分次服用。
【方解】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牡蠣潛陽補陰,糯稻根養陰、除熱、止汗,三藥聯用能補氣滋陰,潛陽止汗。煅牡蠣是以牡蠣殼煅燒炮制成的中藥飲片,由于貝殼類藥物不易煎出,需按上述步驟先煎才能獲得可靠療效。本方對于氣虛、陰虛或氣陰兩虛所致的自汗、盜汗均有療效。
以上三方是筆者在臨床工作中常用的止汗驗方,應用得當??色@得滿意的止汗療效。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導致多汗的病因遠非氣虛、陰虛這么簡單。外感風、熱、暑、濕等邪氣,患結核病,服用某些藥物,以及情志不調、臟腑受損、飲食不節、濕熱阻滯中焦等,均可導致異常性多汗。只有針對病因,恰當治療,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在不確定自身出汗原因或嘗試上述食療驗方療效不佳時,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此外,中醫學認為汗液屬于人體正常津液范疇,出汗過程受人體正氣調控,稱“氣能行津”。在生理情況下,隨著環境氣溫升高或運動增加,機體會適度出汗,以便及時適應環境變化,維持健康穩態。氣虛或氣的固澀功能失調時,出汗就可能異常性增多。過度出汗后,人們往往感覺疲乏無力,這是因為“津能載氣”。汗液作為氣的載體,適度出汗時并不會引起顯著不適,大量出汗會導致氣的大量丟失,從而導致虛弱乏力的產生。因此,出汗較多的患者不宜隨意通過汗蒸、桑拿等方式發汗,也不宜劇烈運動,否則,過度出汗可能導致病情加劇。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有助于補養身體,維持氣血和臟腑功能平衡協調,對于多汗患者也非常適用。相反,嗜辛辣刺激食物往往導致出汗加劇,病情纏綿難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