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威

·冬令進補補“上火”人們通常會在冬季進補,如服用人參、紅棗、阿膠、鹿茸、藥酒等。一補兩個月左右,尤其服用膏方時間較長。如果補益不當或補益太過,在春季時就會出現“上火”現象。
·辛辣油膩吃“上火”春節期間,餐桌上豐盛的雞鴨魚肉、煎炸熏烤,加之花生、瓜子、巧克力等零食,讓人大飽口福的同時也埋下春季“上火”的隱患。此外,節日期間,很多人會打破日常生活規律,熬夜玩樂,導致晚上陽不入陰,體內陽氣上浮而“上火”。
·空調暖氣烘“上火”從冬季至春季,因為外界環境氣溫較低,大家戶外活動減少,喜歡長期待在有暖氣的環境中,室內空氣干燥,如果又不經常喝水,就容易“上火”。
·陽氣升發引“上火”中醫認為,春季對應于肝,主升發。春天萬物復蘇,大自然開始陰消陽長,人體陽氣亦相應上升。此時,本身肝火、心火偏盛者,以及有工作或生活壓力大、喜歡或被迫經常熬夜、性生活不節制等情況的人,春季容易陽氣過度引發,出現各種“上火”表現。
·細菌、病毒染“上火”春季雨水豐潤,細菌、病毒易滋生繁殖,氣溫變化較大,抵抗力差者容易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口腔潰瘍、皰疹、咽痛、咳嗽等“上火”病證。
“上火”涉及的病證頗為廣泛,切不可一味追求清熱瀉火,應根據具體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準確地進行預防與治療。
1.按臟腑分
·心火型有虛實之分,多表現為心煩易怒、胸悶心慌、小便短黃、失眠多夢、睡眠出汗、口腔潰瘍、口干舌燥等。可選用蓮子心、竹葉、黃連等泡茶或煮粥,味覺苦者可酌情加冰糖調味。
·胃火型有虛實之分,多表現為口干口苦、口氣嚴重、牙齒出血、牙齦腫痛、大便干硬、痔瘡腫痛或出血、惡心、反酸等。此型糾正飲食偏嗜尤為重要,應少食辛辣厚味,忌煙酒刺激,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暢通。出現牙痛、口氣嚴重者可選用石膏水煎,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加入粳米、綠豆等煮粥食之。便秘者可選蜂蜜決明子茶治療,適當食用杏仁、桃仁等果仁類食品以潤腸通便;還可喝一些酸奶,配以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
·腎火型多為虛證,常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潮熱臉紅、夜間出汗、手足心熱、頻繁遺精等。可選用桑葚、女貞子、山萸肉、生地、鱉甲、龜板等煮水煲湯服用,如枸杞甲魚湯有補益肝腎、滋陰強壯的作用。此外,還應適當節制性生活。
·肺火型有虛實之分,多表現為咽痛咽癢、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鼻衄、咯血、扁桃體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皮膚紅疹等。可選用金銀花、桑葉、菊花、茉莉花、胖大海、羅漢果、玉蝴蝶、薄荷等泡茶,以清肺熱、利咽喉;可適當多食梨、百合、白木耳、荸薺、杏仁等涼性食物,如冰糖燉川貝雪梨可潤肺止咳化痰。以上方法也有助于改善便秘。鼻腔干燥出血時,可冷敷額頭、鼻梁以止血;緩解后,可取白茅根或藕節煎水,代茶飲。
·肝火型有虛實之分,多表現為頭痛頭脹、目干目糊、臉紅目赤、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煩躁易怒等。中醫認為,情志過激或抑郁容易導致氣機逆亂、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或郁久化火。因此,調節情志、少生氣、多歡笑是“降火”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更要注意不能過于激動,避免暴怒。可選用玫瑰花、臘梅花、佛手等泡茶喝,以疏肝解郁;用天麻、羅布麻葉、菊花、決明子煮水或煲湯喝,治療頭痛頭脹、眼睛酸澀充血、大便干硬等;肝火太旺、血壓高者還可選羚羊角粉吞服。
2.按內外虛實分
·病毒感染(外感實證)有學者發現“上火”與病毒感染有密切聯系,病毒進入機體后,會引起免疫失調,導致口腔黏膜潰瘍和炎癥。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及情志不暢等對其也有影響。易發生口腔潰瘍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加強鍛煉,提高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口腔衛生;避免過食辛辣、肥甘厚膩等刺激之品;規律生活,避免勞累、熬夜。在潰瘍發作時,應選擇半流質軟食,避免過熱、過成及粗硬食物;可適當選用蒲公英、大青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中藥泡茶喝。
·火熱熾盛或濕熱壅盛(內傷實證)
此型患者“上火”時,沒有明顯虛弱、疲勞等表現,可兼有下肢沉重、頭重、有痰、口氣、大便黏、舌苔厚等濕重癥狀。此時,應注意飲食清淡,苦瓜、芥藍、豆芽、豆腐、菠菜、百合、白木耳、荸薺等蔬菜均有一定“去火”功效;可適當選用柚子、蘋果、梨、橙子等水果,以及苦丁茶、綠茶、菊花茶、山楂涼茶等茶飲。名醫夏翔教授曾傳授經驗:取250克荸薺,洗凈,不去皮和尖,煮水喝,可潤肺瀉火;如濕重,可用赤小豆、薏苡仁、白扁豆煮粥食用以祛濕;用冬瓜皮、玉米須煮水喝可利水。此型保持大便通暢很重要,嚴重者可選用大黃、黃連、黃柏、石膏等瀉火,用蔻仁、金錢草、六一散等清熱化濕。
·陰虛火旺(內傷虛證)患者往往表現為盜汗、手足心熱、心煩不安、下午或夜間多見潮熱、口干喜飲等。此時,應注意室內溫度不宜太高,保持一定濕度。飲食上宜吃具有滋陰養液、生津潤燥作用的食品,適當飲梨汁、藕汁、荸薺汁、麥冬汁、鮮蘆根汁、甘蔗汁等養陰清火潤燥;泡服西洋參、枸杞子、菊花茶;鴨肉煨湯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黑白木耳有潤肺清腸的作用。
“降火”注意事項
無論哪種類型的“上火”,都應少吃煎炸、燒烤、火鍋等;少食易“上火”的食物,如生姜、大蒜、辣椒、花椒、羊肉、狗肉、韭菜、蒜苗、芒果、荔枝、桂圓、菠蘿、榴蓮、橘子、炒瓜子、炒花生等;忌酒。
此外,“降火”應結合自身體質和具體狀況,不宜太過。如果吃得過“冷”,則易傷腸胃,引起胃痛、腹痛、腹瀉、暖氣等不適;女性易因此而出現痛經及月經有血塊、色暗、量少等不適。由于“上火”的虛實不同、部位不同、臟腑不同、經絡不同等,還需辨證,選用中藥須經醫生指導,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孕婦、產婦、嬰幼兒、有其他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