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一青 胡小吾
一天上午,在帕金森病門診,一位熟悉的“老面孔”又來了,他就是午近七句的張大伯。只是這次張大伯看上去與以往大不一樣,由老伴陪同,步履艱難,面無表情,情緒低落,駝背,四肢不自主抖動,聲音低沉,自訴“洗澡、穿農都要老伴幫忙了”。看到他這樣,我們也感到有點吃驚。他老伴說:“不瞞你講,因為擔心太早吃藥,病情會越吃越重,每次門診醫生開的藥,我都不讓他吃。”
張大伯現年68歲。2年前,他第一次來到門診室,看上去還是挺精神的,只是訴說近2~3個月不明原因出現右下肢行走拖曳,便秘、噩夢也有半年了。檢查發現,他動作此較慢,右下肢僵硬,并有輕檄抖動。頭部磁共振檢查發現:雙例基底節區腔隙灶。我們診斷為帕金森病早期,給他開了鹽酸普拉克索處方,囑其門診隨訪、復查。隨后幾次的門診,我們也—直囑其按時服藥。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竟從未服用!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治療及心理治療。其中,以藥物治療為首選,且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手術是藥物治療的有效補充,但目前所有治療方法都無法根治。一些患者認為,太早吃藥會使病情加速發展,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吃藥。真的是這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過去,確實有這樣的治療觀念:為了避免藥物所致運動障礙并發癥的提前出現,確診后并不立即治療,而是等到病情影響到生活質量,造成行動不便后才開始用藥。目前認為運動障礙并發癥的發生不僅與長期應用左旋多巴制劑有關,還與用藥總量、發病年齡、病程密切相關。用藥劑量越大、用藥時間越長、發病年齡越輕、病程越長,越易出現運動障礙并發癥。但目前最新研究認為,只要每天服用左旋多巴總劑量不超過400毫克,就不會使藥物引起的運動障礙并發癥提早出現。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應盡早啟動,以提高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如果等到癥狀很嚴重再吃藥,效果有限。
研究證實,在帕金森病早、中期,藥物治療效果較好;如果等病情發展到晚期再治療,效果就不佳了。有個患者講得好,有好的新鮮蘋果,若你放著舍不得吃,等啊等,等到蘋果爛了再吃,顯然吃不到新鮮蘋果的味道。目前,也有理論認為:帕金森病早期進展較晚期快,是因為早期存在有害的代償機制,盡早開始藥物治療可能阻斷其有害代償,延緩病情的發展。因此,目前的主流觀點是:一旦早期診斷,即應盡早開始治療,抓住治療時機,這對帕金森病的治療成敗起關鍵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早治療并不是一開始就服復方左旋多巴,更不是過量服用。早期治療分非藥物和藥物治療。前者包括認識和了解疾病,補充營養,加強鍛煉,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得到社會及家庭的理解、關心和支持。早期藥物治療一般使用單一藥物,也可以小劑量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力求達到療效較好、維持時間較長而運動障礙并發癥發生率最低的治療目的。
·60歲以前發病的患者,一般可先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如普拉克索、吡貝地爾和羅匹尼羅)或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如司來吉蘭和雷沙吉蘭)。應用上述藥物可以推遲左旋多巴的應用時間。
·60歲以后發病的患者,可首選復方左旋多巴,宜從小劑量開始,堅持“劑量滴定”原則,逐漸緩慢加量,力求實現“盡可能以小劑量達到滿意臨床效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