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妝品作為女性的必需品早已以“掃蕩”的姿態出現在化妝品臺上,可仔細看就會發現,很多“藥妝品”也赫然在列,甚至獨搶風頭。在一些化妝品宣傳中,那些含有藥物成分的化妝品都被稱之為“藥妝”“醫學護膚品”。很多消費者誤以為此類產品有藥性,可以醫治皮膚病或解決美容等問題。那么,真的是這樣的嗎?
柳女士一直以為“藥妝”就是含有藥物成分的化妝品,可發揮同藥物一樣的作用,在解決痘痘、斑點這類最為常見的面部肌膚問題上應該大見成效。年前,柳女士臉上一長痘痘,就立刻去買了一款藥妝“對癥治療”,可幾個月過去了,痘痘依舊未見好轉,反而越冒越多。
解析:“藥妝”中盡管帶了一個“藥”字,有藥物成分“加盟”,但因劑量很小,其本來屬性并未改變,所以主要作用仍然是潤澤、保護皮膚,頂多起到一些減輕或改善等輔助作用,難以擔起治病大任。再者,人體皮膚上生活著多種正常菌,不僅無害于皮膚,反而能保持皮膚的生理循環與代謝,防止其他有害菌與霉菌的入侵與繁衍,而“藥妝”卻可能對正常菌“大開殺戒”,反倒幫了有害菌的忙。
一項數據顯示,“藥妝”所致的皮膚疾患已占皮膚科門診患者的5%~10%。究其原因,消費者選用不當的化妝品固然難辭其咎,但“藥妝”本身或添加的成分也有過敏性(如防腐劑),或為了掩蓋植物提取物的難聞氣味而違規添加了香精等也難脫干系。
現如今,在我國尚無監管機構批準文號的情況下,“藥妝”更多的還是一種商業營銷稱謂,消費者絕不能當藥物來用,而皮膚病是皮膚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后,形態、結構和功能均發生了變化所產生的病理過程,并先后出現各種臨床表現,諸如頑固性痤瘡、皮炎、濕疹等等,唯一明智之舉還是看皮膚科醫生,選擇“藥準字”號藥品治療。
王小姐兩頰毛孔較粗大,便想靠廣告中宣傳的“藥妝”縮小毛孔。結果買了一大堆,卻始終未看到效果。
解析:對于有問題的皮膚,合格的“藥妝品”不僅可降低皮膚敏感性,還能作為藥物的輔助治療手段而減少皮膚疾病發作和藥物的使用量;對于健康皮膚,它可以減少刺激,維護正常的皮膚屏障和平衡,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但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選擇適合自身體質與肌膚需求的“藥妝”,切忌盲目跟風或只跟著廣告走。鑒于目前大多數“藥妝品”均為單一功效性,所以問題肌膚者在選購產品時應找準有效成分:
1.痤瘡類問題。建議選用含果酸、維A酸類(維生素A醛,維A酸衍生物)、水楊酸、馬齒莧、硫黃、維生素B6、大豆異黃酮、金縷梅、茶樹油、金盞菊等成分的護膚品。
2.毛孔粗大。建議選用含果酸、維A酸類、酵素、南瓜子油、抗氧化劑等成分的護膚品。
3.色斑。建議選用含左旋維生素C、曲酸、熊果苷、果酸、硫辛酸等成分的護膚品。
4.黑頭。建議選用含維A酸類、水楊酸、果酸等成分的護膚品。
5.油脂分泌過多。建議選用含果酸、維A酸類、馬齒莧、硫黃、南瓜子油等成分的護膚品。
6.紅血絲。建議選用含金縷梅、洋甘菊、枳實、維生素A醛等成分的護膚品。
提醒:過敏性體質的人盡量避免選用有強烈香味和酒精的產品。敏感性肌膚者須避開維生素C、維A酸、果酸、水楊酸等刺激成分,盡量選擇配方簡單的無香料、無酒精、無色素、弱酸性產品。
中草藥化妝品常被商家宣傳為“純天然,無任何毒副作用”,可喬女士選用了一款“魅力XX霜”后不久,臉上便冒出了黑斑。她后來得知商家在霜中違規添加了黑芷,因其具光敏性而致喬女士長出黑斑。
解析:中草藥化妝品是用天然的中草藥為原材料,以中藥理論為指導而萃取出來的植物精華,如“姜黃素”“芍藥苷”“丹皮酚”“甘草黃酮”等,其美白、抗炎、抗氧化功效都已得到證實。盡管如此,消費者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與警惕,注意以下幾點:
1.謹慎使用,針對肌膚問題選準有效成分,別忘記“是藥三分毒”,沒有特殊情況,不應隨意使用“藥妝”。
2.用前看懂“藥妝”說明書,對其利弊做到胸中有數,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好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及時停藥,盡量將損害減到最低。
3.用法要正確。如先用溫水把雙手和患處洗凈,待皮膚半干后輕輕均勻抹于患處,再輕輕按摩1~2分鐘以利于藥物吸收。涂抹頻率不用太高(如外用乳膏通常每天涂抹2次即可),涂抹量也非多多益善(尤其是激素類乳膏,過多可引來諸多不良反應);使用藥膏的前幾天應在皮膚小面積使用,沒有任何不適后再大面積推廣;肌膚問題一旦改善,應立即停用“藥妝”,換用普通護膚品。
謝女士喜歡在網上買面膜自制配方,回來自己做面膜,并認為這樣的面膜安全,可避開防腐劑等添加劑。可是,當她用了自制的一款面膜后不久,面部卻出現感染,她不得不向醫院皮膚科醫生求助。
解析:對于自購美容配方,消費者要慎重。網上的美容配方信息往往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一旦誤用或錯用,效果不佳還在其次,引起皮膚過敏等傷害就糟了。自制面膜雖可避開防腐劑,但用量不精準,且無消毒等舉措,比商業產品更容易發生過敏、刺痛、紅腫甚至感染等問題。
以自制果蔬(如黃瓜、檸檬)面膜為例,一來植物中的原液過敏性風險很大,大多有刺激性,對皮膚生理功能可產生較大影響;二來未經過滅菌消毒的原液最容易滋生細菌、病毒。這些所謂的“植物成分”通常是大分子結構,未必真的能透入皮膚中起到什么作用(人體皮膚的屏障功能很強大,一般成分如不通過特殊處理很難滲透到皮膚內),其“功效”更多的只是“安慰劑”而已,經不起嚴格的科學驗證。消費者如果一定要上網購買自制面膜,應將配方搞清楚,并征得皮膚科醫生的認可,且制作過程中接受專業人士的指導,切忌盲目與隨意。
2019年1月10日,國家藥監局明確指出:我國現行《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中第十二條、第十四條規定,化妝品標簽、小包裝或者說明書上不得注有適應癥,不得宣傳療效,不得使用醫療術語,廣告宣傳中不得宣傳醫療作用。對于以化妝品名義注冊或備案的產品,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的,屬于違法行為。部分國家的藥品或醫藥部外品類別中,有些產品同時具有化妝品的使用目的,但這類產品應符合藥品或醫藥部外品的監管法規要求,不存在單純依照化妝品管理的“藥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