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小宇出生以后,我和老公的育兒觀點一致:人品和性格比學習成績重要,它關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可令我們沒想到的是,小宇從小就是個一毛不拔的“葛朗臺”。一個不樂于分享的人,這輩子怎么能快樂呢?好在我們及時糾正,著重提高小宇的情商和財商,他才將吝嗇的壞習慣改掉,還因此交到很多朋友,性格也越來越開朗。
小宇自出生以來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家里四個老人都慣著他、依著他。起初,我還覺得孩子在愛中長大,會很有安全感。可他四五歲時,竟然變得摳門起來,像極了“葛朗臺”:他的零花錢一分也不舍得花,饞了就在幼兒園蹭其他小朋友的零食吃。
小宇上小學一年級時,我一個要好的閨蜜剛裝修完房子,想買點綠植吸甲醛。我家正好有不少吊蘭、綠蘿,我就讓她來搬幾盆。小宇和閨蜜的關系堪比親母子,玩笑打鬧,十分親密。但當閨蜜要搬著花盆離開時,小宇的臉色瞬時變了,號哭著阻攔:“這是我們的花,姨媽不能帶走!”任我費盡了口舌,閨蜜還是空手而歸。
本以為“小氣”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經過程,但小宇的吝嗇期未免長了些。思之再三,我覺得自己應該干預。知道他一毛不拔,我想得教他先從不花錢、不舍物的付出開始。

一天放學后我去接小宇,同班的晨晨熱情地與他打招呼,他可能急著要回家看動畫片,只淡淡地應了一句,連眼皮都沒有多抬。機會來了,我抓住時機,頗嚴肅地對他說:“提個小意見可以不?你的同學與你大聲打招呼時,你要微笑著大聲回應,讓同學感到你的善意。這樣大家才愿意跟你玩兒。”小宇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第二天放學,有個同學遠遠走過來,我趕緊朝小宇示意。一開始他還有點不情愿,我看孩子的家長面熟,就上前打招呼:“你是原原的媽媽吧?我是小宇的媽媽,原原這孩子真可愛呀!”簡單的寒暄之后,我對小宇說:“小宇,跟原原說再見吧,我們要回家了。”小宇有樣學樣,干脆地喊了句:“原原、阿姨,再見。”
待原原走后,我將小宇抱在懷里,親親他的小臉蛋,夸他說:“小宇,你今天簡直是個充滿陽光的大帥哥。”小宇居然臉紅了。在我的鼓勵下,小宇每每碰到熟人,都會主動上前大聲打招呼。沒幾個月,他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就變得更加融洽了。心中有愛,小宇也慢慢愿意跟小朋友分享零食了。
小宇十歲那年,我爸患了心臟病住院。別人去探望時送的營養品堆在病房里放不下,我媽就讓我搬回家。爸爸出院那天,我開車帶上之前帶回家的營養品接他們。到了爸媽家,我往下卸營養品時,小宇當即沉下了臉,十分不情愿:“媽媽,這是咱家的,為什么要放在姥爺家?”
理所當然的語氣讓我驚覺,家人對他單方面的付出早已成為習慣,現在,他一旦得不到,就會有心理落差,就像今天這樣。這可不是什么好現象,當晚,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與爸媽做了溝通:“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付出,或者,適當時候也要向他索取。”好在,父母很支持我。
很快就到了我爸的生日,我問從來沒有給家人準備過禮物的小宇:“這次姥爺要過生日了,你準備送什么禮物呀?”他有些懵,問:“小孩也要準備禮物嗎?”我肯定地點點頭:“你在學校知道要跟同學表達心意,對待愛我們的家人更應該如此呀!”
小宇花了幾個晚上,認真地為姥爺畫了一副肖像畫。生日那天,我爸收到禮物后很激動,馬上拿出一個紅包就要往小宇口袋里塞,好在被我及時制止。媽媽看到我的示意,及時提出要求:“畫得真像,寶貝,什么時候也為姥姥畫一幅?”小宇見自己的畫這么受歡迎,開心地答應下來。
不久,我爸媽鄭重其事地將小宇的畫裱好掛在了客廳,逢人就夸獎說:“這是我外孫小宇畫的,他可真是長大了,是個好孩子……”聽到這些溢美之詞,小宇更加開心地表現自己:姥爺帶他出去釣魚,他會幫著整理魚竿;到奶奶家吃飯,他會幫著整理碗筷;我們出門時,他也會記得提醒我們帶手機。他做這些的時候,大家不但不拒絕,還會夸獎他一番,他因此更有動力了。
有了這些作為鋪墊,我又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給長輩買禮物,還告訴他我因此覺得幸福時,小宇也漸漸學會了給家人買禮物。有一次,小宇跟我爸去釣魚,見我爸被曬得睜不開眼,回來后就央求我教他在網上給姥爺買了一副太陽鏡。姥爺開心地收下后,他更加得意,此后經常讓我幫忙在網上給大家買小禮物。
不過,名義是小宇買給大家“禮物”,事實上還是他選購,我買單。有那么幾次,我故意向他要回我墊付的禮物錢,卻被他嬉皮笑臉地擋回來了。這個小“葛朗臺”,真是本性難改。
我平時購物要么網購,要么去超市采購,極少用到現金。因此,小宇雖然買過一些東西了,但對錢的概念還是很模糊。有一次,我到學校接他放學,竟然聽到他跟同學吹牛:“我家住著一億多元的房子。”我哭笑不得。
為了建立小宇對金錢的具體概念,我開始帶現金購物。帶他買菜時,我有意識地選擇去菜市場,這樣可以買一次算一次賬。從起初的一張粉色百元人民幣,慢慢地變成五十元、十元的紙幣,小宇看得津津有味。
那天買菜,我選了上海青、西紅柿,攤主稱好后報了價,我撓撓頭,悄悄對他說:“兒子,就這點菜,加起來有十二元嗎?我怎么覺得沒有這么貴,你算算阿姨有沒有多收咱的錢?”我請攤主重報了一次數量單價,小宇立馬精神抖擻,動用他的全部能量:“西紅柿4元一斤,2斤2兩是8.8元,加上油菜3.5元……”他算了半天,最后告訴我:“媽媽,加起來是12元3毛,阿姨沒有多算,還讓了咱們3毛錢。”我故作驚訝地對他說:“這樣呀,謝謝。媽媽沒有計算機不會算數,拿出手機來算怕別人笑話,你以后負責幫媽媽算賬好不好?”小宇興高采烈地點頭。
再去買菜時,我不會在一個攤位全買全,而是一個攤位只買兩三種,這樣方便他心算。后來,我就只充當“搬運工”,把拿錢付款的重任都交給了他。沒用幾個月,小宇對錢的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對各種價格也門兒清。意想不到的收獲是,買東西引起了他對數學的興趣,成績提高了一大截。
2019年春節剛過,我發現小宇守著一疊壓歲錢,在一張紙上寫寫畫畫。我悄悄地走到他身后一看,發現他把錢的花法分為了幾類:一半是存著,其余的買參考書、玩具,送小伙伴生日禮物,分得井井有條。我心中不禁感嘆:“孺子可教也。”
如今,小宇成績雖不說特別好,但穩中有升,性格樂觀開朗,三觀很正,與同學朋友之間相處得也不錯。總之,各方面發展都超出預想。看著個頭快趕上我的兒子如春天的小樹一樣生機勃勃,我十分欣慰。
(題圖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