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非洲豬瘟是一種極易感染的流行病,自1921年肯尼亞發生此種疫病以來開始不斷蔓延,至今已經蔓延至52個國家。當前非洲豬瘟呈現出全球蔓延的趨勢,我國已有多起非洲豬瘟案例。由于非洲豬瘟這一病毒的存活能力及傳播能力較強,因此,對其進行防控難度較大。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風險因素及防控措施,以期能為我國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帶來啟示。
[關鍵詞] 非洲豬瘟;流行病學;風險因素;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0-102-2
眾所周知,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活動逐漸頻繁。在此過程中,由于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貿易活動中的風險因素不斷增加。針對非洲豬瘟而言,非洲豬瘟的產生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及食品安全面臨的潛在威脅逐漸增加,為我國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因此,研究非洲豬瘟流行病學及風險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非洲豬瘟流行病學調查
1.1 非洲豬瘟的流行情況
起初,非洲豬瘟只是在非洲較為流行,但是截至目前,非洲豬瘟已經橫跨亞歐板塊,從我國一直到俄羅斯等國家都存在非洲豬瘟這一病毒。就當前歐洲各國對于非洲豬瘟的重視程度來看,非洲豬瘟在俄羅斯屬于中等流行病,因為非洲豬瘟的傳播風險較大。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貿易工作的日益頻繁,導致2018年我國出現了第一起非洲豬瘟案例,由于我國擁有世界上50%的生豬存欄,因此,非洲豬瘟的發生會給我國食品行業帶來嚴重的影響,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1]。
1.2 非洲豬瘟的傳播路徑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致死率的疾病。由于非洲豬瘟病毒的存活率較高,并且對于寄生環境的要求較低,因此,只要非洲豬瘟大發生,那么將會導致防控工作及消滅工作難度增大。從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非洲豬瘟最終會成為一種地方性疾病。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將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豬肉制品冷凍1 000 d后進行檢測發現,豬肉制品中非洲豬瘟病毒仍舊存在。對發生過非洲豬瘟的養殖場進行檢測發現,30 d后養殖場仍舊能發現非洲豬瘟病毒的存在。由此可知,非洲豬瘟病毒自身的轉播能力較強,并且發生后極難清除。不同毒力毒株的非洲豬瘟病毒的致死率見表1。
通常,非洲豬瘟會通過2種方式傳播,分別為間接接觸與直接接觸。所謂直接接觸,指的是正常豬與感染非洲豬瘟的病豬進行直接接觸,或者直接被飼喂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食物以及受到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豬產品。此外,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吸血類昆蟲也是導致非洲豬瘟病毒不斷傳播的一種途徑。直接接觸的途徑還包含通過眼部、皮下及鼻腔等部位傳播病毒,這些部位的組織十分脆弱,一旦受到非洲豬瘟病毒的影響,會導致感染現象的發生[2]。間接接觸指的是通過蚊蟲叮咬這種方式傳播,還存在有非洲豬瘟病毒直接寄生在野生動物身上的情況,使野生動物成為非洲豬瘟病毒的宿主。此外,相關研究顯示,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過的運輸車輛也是導致病毒傳播的途徑之一。
2 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播因素
非洲豬瘟的傳播因素眾多,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從業經驗,從以下方面對非洲豬瘟的傳播因素進行重點介紹。
2.1 蜱蟲
從當前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形式來看,蜱蟲是其主要傳播因素之一。由于蜱蟲自身的生命力較為頑強,因此蜱蟲在受到非洲豬瘟病毒的侵害后會成為非洲豬瘟病毒的載體,隨后通過叮咬行為導致非洲豬瘟病毒不斷傳播。由于在傳統的養殖場中,不同的養殖區域之間存在一定的聯通關系,蜱蟲的生命長達15 a,非洲豬瘟在其體內能存活5 a,因此,蜱蟲極易通過不同養殖區域的連通關系導致非洲豬瘟病毒肆意擴展。目前,還沒有任何可以根治非洲豬瘟及蜱蟲的方法,因此,唯一的辦法便是將非洲豬瘟病毒感染過的養殖場放棄。
2.2 豬與豬產品貿易
豬與豬產品的貿易活動也是非洲豬瘟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目前,我國邊境檢疫站對于豬及豬產品的質量問題能進行有效保證,但是由于存在很多非法進口情況,因此導致非洲豬瘟病毒難以控制,這也是多地發生非洲豬瘟的主要因素。對此,為了使非洲豬瘟病毒能得到有效控制,應嚴厲打擊非法進口行為,加大邊境檢疫力度,以使非洲豬瘟病毒能被有效控制[3]。
3 非洲豬瘟防控措施
相關數據顯示,2014—2018年,俄羅斯等東歐國家已有近80萬頭豬死亡或被銷毀,按照每頭豬135美元計算,直接經濟損失約1億美元。羅馬尼亞發生非洲豬瘟疫情1年多,造成數億到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根除非洲豬瘟耗資巨大,僅實施根除非洲豬瘟計劃的最后5年,西班牙就花費了9 200萬美元。由于各國的自身情況有所不同,因此對于非洲豬瘟疫病采取的防控措施應有所不同。針對我國而言,應從以下方面對非洲豬瘟開展防控工作。
3.1 全面普及非洲豬瘟病毒的相關知識
要想對非洲豬瘟病毒進行有效控制,首先應加強對非洲豬瘟病毒的宣傳工作,以便能引起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外出工作、旅游的人員盡量減少前往疫情地區的出行活動,更不要從疫情地區買賣豬肉制品。此外,養殖生豬人員及生豬商販禁止開展走私買賣工作,并且在當地疫病部門開展檢測排查工作時要積極配合,當生豬無緣無故出現死亡及免疫失敗情況時,應將此情況快速上報給當地畜牧局,畜牧局要立刻組織人員對病豬情況進行分析,并要做好疫情控制工作及消毒清理工作。
3.2 做好養殖場的生物安全防護工作
在開展非洲豬瘟病毒防護工作時,首先應提高從業人員對于非洲豬瘟病毒的生物安全意識,使人民群眾能不斷提高自身對動物衛生活動的認識。明令禁止相關人員對疫區的種豬、胚胎、卵細胞等進行傳出引入,所有出入養殖場的車輛都應經過清洗、消毒及干燥等流程。此外,還要命令禁止疫區傳播豬肉及豬肉制品。對于生豬養殖場而言,應對出入人員進行嚴格的限制[4]。
在發生非洲豬瘟期間,各養殖場應盡可能禁止生豬調入,如果根據自身需求需要引入生豬,生豬應嚴格經過檢疫。此外,養殖場在開展生豬養殖活動過程中,應盡可能采用封閉環境,對生豬采用隔離措施,避免生豬與蜱蟲等接觸。養殖人員在飼喂生豬時,禁止對其飼喂餐余垃圾及泔水。同時,在非洲豬瘟發生期間應禁止對生豬飼喂含有血清蛋白等豬源性的飼料,針對死亡豬及病豬的糞便要進行合理的處理。
3.3 早發現早報告,迅速診斷,嚴厲處置
從我國出臺的《非洲豬瘟防治技術規范(試行)》來看,規定了任何組織、單位一旦發現野豬或者生豬無緣無故死亡的情況,或者養殖單位出現大范圍的生豬死亡現象,應及時上報當地畜牧管理部門及動物衛生監督部門,相關單位應及時對死豬開展采樣工作,將采樣內容及時送往檢疫部門進行檢疫。疫情明確之后,應對疫區的豬開展就地撲殺工作,并且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養殖場開展長達6周的消毒工作及無害化處理工作。隨后,在相關單位組織驗收合格之后,才能向政府部門申請解除封鎖狀態。
3.4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要想對非洲豬瘟病毒進行有效防控,相關組織單位應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以便能保證疫情發生時能及時對病料開展檢驗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沒有經過省級獸醫部門的批準,任何組織及個人不能擅自采集病料;除了已經制定的實驗室之外,任何單位不能對病料擅自進行保存。此外,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從事非洲豬瘟病毒的任何研究實驗活動。
4 結語
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生存率極高的傳染性病毒,能導致生豬大范圍死亡。要想對非洲豬瘟進行有效防控,首先相關單位應全面普及非洲豬瘟病毒的相關知識,以便能對非洲豬瘟早發現、早報告,迅速診斷且嚴厲處置。此外,應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控非洲豬瘟這一傳染性極強的疫病。
參考文獻
[1]孫洪濤,彭程,宋建德,等.全球非洲豬瘟流行情況及對我國的威脅[J].中國動物檢疫,2017(4):24-27.
[2]劉豐,張加勇,張君,等.黑龍江省非洲豬瘟流行病學調查和監測結果分析[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9):33-34.
[3]王之磊,劉豐,周曉玲,等.黑龍江省瘋牛病和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調查[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6):14-15.
[4]盧勁曄,顧蓓蓓,盧煒,等.淺析非洲豬瘟疫情分布、傳播及防控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