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分析不同藥劑對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效果和特點,結果表明,吡蟲啉·噻嗪酮懸浮劑、阿維·啶蟲微乳劑、啶蟲脒乳油和吡蟲啉水分散粒劑均可作為防治稻飛虱的藥劑,對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的防治采用噴霧噴施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30 g/hm2和40%毒死蜱乳油1 200 mL/hm2的效果最好。并依據實際情況提出防治建議,要堅持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盡量在低齡幼蟲期用藥,確保防治效果,以期可以推動水稻稻飛虱防治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稻飛虱;藥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1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0-88-2
近年來,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在家務農的大多為年齡較大的弱勢群體,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效果較差,治病治蟲仍按傳統的方法,存在亂用藥劑、用水量不足等現象。為此筆者比較了不同藥劑的稻飛虱防治效果,為大面積生產水稻提供依據[1-4]。
1 方法與材料
1.1 供試藥劑
1.8%吡蟲啉·噻嗪酮懸浮劑(江蘇華裕農化有限公司),市售;1.8%阿維·啶蟲微乳劑(江蘇鹽城利民農化有限公司)市售;3%啶蟲脒乳油(江蘇豐山集團有限公司),市售;1.8%阿維菌素乳油(宜興興農化工制品有限公司),市售;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江蘇豐山集團有限公司),市售;25%噻嗪酮可濕粉性劑(青島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售;40%毒死蜱乳油(拜耳作物科學公司),市售和相應的清水。
1.2 試驗地概況
將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水稻田設為試驗田,田地肥力中等,排灌良好,土壤質地為沙壤土,pH值為6.8,水稻品種為黃廣油占。按本地習慣,2018年7月15日播種,8月5日移栽,平均有效孽數為16.4個,株行距為20 cm×20 cm,施藥時水稻長勢較好,處于抽穗揚花階段。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8個處理,以清水作對照(CK),見表1。隨機組合排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80 m2,各小區的栽培條件(肥料耕作、土壤類型、株間距)基本一致。
1.4 施藥方法與時間
試驗于2018年9月20日上午開始,施藥當天天氣多云,氣溫28~33 ℃,采用山東衛士WS-16P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按每小區5 kg進行噴霧,施藥后3.5 h后下小雨,夜間轉為中雨。
1.5 藥效計算方法及調查方法
采取盆拍法,平行跳躍拍10點每小區,每點2穴,共計20穴,藥前調查基數,藥后3、7、14、30 d調查殘留活蟲數,計算防效[5-6]。計算公式如式(1)(2)所示。
防治效果/%=[1-(對照施藥前蟲數×處理區施藥后蟲數)/(對照施藥后蟲數×處理區施藥前蟲數)]×100%" " (1)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數-施藥后蟲數)/施藥前蟲數]×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nbsp; " " " " " " " " " " " " " "(2)
2 試驗結果
2.1 藥后3 d防效
施藥后3 d(9月23日)水稻飛虱蟲情況如表2所示。
2.2 藥后7 d防效
施藥7 d(9月27日)后水稻飛虱蟲情況如表3所示。
2.3 藥后14 d防效
施藥14 d(10月2日)后水稻飛虱蟲的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
2.4 藥后30 d防效
藥后30 d水稻飛虱蟲情況如表5所示。
3 結論
防治稻飛虱(白背飛虱)用1.8%吡蟲啉·噻嗪酮懸浮劑149 mL/hm2(東臺東南有限公司生產)、1.8%阿維·啶蟲微乳劑375 mL/hm2(中農農用化學品有限公司生產)、25%噻嗪酮可濕粉性劑224 mL/hm2(河北威遠生化有限公司生產)速效性較好,好于上海升聯有限公司生產的40%毒死蜱乳油、浙江上虞市銀邦有限公司生產的3%啶蟲脒乳油、以上藥劑持效性均達14 d以上,且藥后14 d防效在90%以上。吡蟲啉·噻嗪酮懸浮劑、阿維·啶蟲微乳劑、噻嗪酮可濕粉性劑均可做為生產上防治稻飛風的藥劑,但必須堅持治早治小的原則,確保在低齡若蟲期可以用藥,前期水稻郁閉度較低,防治時提高噴霧質量,加大用水量,均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為了防止藥物產生抗性,在生產上要交替使用以上藥劑[7-9]。
參考文獻
[1]戚仁德,倪烈,檀根甲,等.水稻主要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及其應用[R].合肥: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2018.
[2]葉建人,馮永斌,黃賢夫.毒死蜱、氟腈·唑磷、氟蟲腈對水稻不同生態位害蟲的防效及其主要天敵種群的影響研究初探[C]//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2008:272-275.
[3]曾敬富,黃向陽,肖艷,等.不同藥劑替代高毒農藥殺蟲劑防治水稻白背飛虱田間藥效評估試驗初報[R].吉安:江西省吉安市植保植檢局,2010:232-234.
[4]葉建人,馮永斌,黃賢夫,等.氟腈·三唑磷等3種藥劑對水稻葉基部不同生態位害蟲兼顧作用及其主要天敵的影響[J].農藥,2009(8):609-610,621.
[5]潘多集,覃正維,楊慈,等.樂斯本、優樂得防治水稻“兩遷”害蟲試驗示范情況及效果[J].廣西植保,2007(s1):47-49.
[6]劉華林,王柏清,李星洲,等.水稻主要害蟲復合種群化學防控優化技術研究[C].孝感:// 華中昆蟲研究,2008:250-255.
[7]曾敬富,黃向陽,桂良杰,等.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白背飛虱田間藥效評估試驗初報[R].吉安:江西省植保植檢局,2011:259-261.
[8]侯再芬,謝啟強,邵先強,等.10%吡蟲啉·噻嗪酮乳油防治稻飛虱的藥效試驗[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7(5):409-413.
[9]吳春梅,何木蘭,石丙樓,等.50%氟啶蟲酰胺水分散粒劑防治水稻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6(6):92-9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