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淑穎
藕粉、芝麻糊、雜糧粉、豆漿粉、杏仁粉……如今,超市貨架上的粉糊類食品多得讓人眼花繚亂。除了包裝好的產品,現磨粉也受到不少人追捧。各大超市都有相關專柜,上面擺放著芝麻、黑豆、紅豆薏仁、核桃、枸杞等各種原料,消費者可以根據需要選購,店員現場將其磨成粉。粉糊類食品食用方便,只需要沖入沸水即可享用,營養價值到底如何呢?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李再貴說,食物打成粉后,會損失維生素等成分,保存過程中如果與空氣接觸較多,容易氧化,不但影響產品口感,也存在一定健康風險。同時,打粉處理破壞了食物原有結構,讓食物內部的成分直接與消化道接觸,加快食物消化吸收速度,這對消化不好和牙口不好的人來說是好事,但對需要控制血糖者就不好了。除此之外,營粉糊類食品還可能存在以下幾個營養“陷阱”。
第一,含糖量高,真正有益健康的成分少。糖和糖漿是粉糊類食品濃甜味道的主要來源。超市調查中發現,某品牌紅棗蓮子羹配料表中第一位是大米,第二、三位分別是白砂糖和麥芽糊精,然后才是紅棗粉和蓮子。麥芽糊精是以淀粉制成的分解產物,比淀粉容易消化吸收,對手術后消化能力差的病人有一定益處,但其升血糖速度極快,可與白糖媲美。相比之下,現磨的粉糊類產品營養相對較好,但存在包裝不當、容易變質的風險。
第二,熱量高,可能含反式脂肪。在某速溶椰子粉的配料表上,排名前兩位的依次是植脂末和白砂糖。植脂末俗稱“奶精”,它賦予椰子粉絲滑的口感,不僅高脂肪、高熱量,還可能含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
第三,宣稱的“添加鈣、維生素”可能是忽悠。很多人容易被粉糊類食品包裝上的“添加鈣”“添加維生素”等字樣誘惑,其實這類產品未必更好。在某款沖調燕麥片包裝上標注有“高鈣”字樣,配料表顯示其鈣含量是465毫克/百克,但另外一款即食燕麥片鈣含量可達440毫克/百克。其實,有些產品本身含燕麥、核桃等原料的比例很小,即便再加入一些其它營養素,如鈣、維生素等,營養價值也有限,與純燕麥、純核桃的營養價值相差很遠。
李再貴建議,挑選粉糊類食品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根據自身營養需求。如有控制體重的需求,建議優先選擇飽腹感強的淀粉豆類產品,比如紅小豆粉、紅蕓豆粉、綠豆粉等;腸胃不適人群,盡量選擇易吸收的產品,例如大米、黑米等產品。需要特別提示的是,中藥養生粉不能憑感覺盲目食用,如想用中藥調理身體,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食用。若盲目食用,可能適得其反。二是要看食品標簽。麥芽糖漿、白砂糖、植脂末等排在前列的產品,最好少買。如果是沖著某種成分,比如核桃去購買產品,則要關注配料表中核桃是否排在前三位。如果排在很靠后的位置,說明其含量很少。三是最好選擇大超市里有品牌的商家。此外,買粉糊類食品時不要圖省事,做到“少量購買、盡快食用”,同時要注意密封、避光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