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中

黃文秀
2019 年6 月26 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蓬勃的朝氣和昂揚的銳氣奮斗新時代、展現新作為,2019 年10 月10 日黨中央決定,追授黃文秀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很想寫一寫黃文秀,突然就想到這個標題,這些年,“秀”字是個很流行的字眼兒,秀美食、秀恩愛、秀旅游、秀手工藝品等等,這里的“秀”帶有炫的意思,不完全是貶義,多數人是很喜愛看別人所秀的東西的,心有所慕。在這里,我們不禁深思:黃文秀用她短暫的一生,為我們“秀”出了什么?
黃文秀為我們“秀”出了社會精英的反哺意識。我們注意到,黃文秀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她的家鄉在哪里?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是個貧困山村。多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農村真苦、農民真窮、農業真危險。不錯,這也許是事實,但如果我們不自己動手去改變這一切,只是哀嘆這些又有什么意義呢?與其無奈地感嘆,不如立而行之,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這一切。黃文秀就是這樣做的。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2019 年9 月5 日,習近平回信寄語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深情叮囑,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希望涉農高校廣大師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意義也就在此。社會精英反哺農村農業,中國美好的鄉村夢才會成為現實。
黃文秀為我們“秀”出了青年才俊的奮斗意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黃文秀遇難時年僅30 歲,正是青春年華。“在我駐村滿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25000 公里,我簡單地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這是黃文秀說的話,她是將駐村當作自己心中的長征來對待的,當作一件神圣的事來堅持的。作為“扶貧書記”,她用自己柔軟的雙肩,挑起了村民的期望、組織的重托,也挑起了自己的信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她倒在了扶貧路上,但她的精神不死。沒有奮斗,無以談人生。只有擁有堅定信仰的奮斗者,才會明確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該往哪兒走,此時,生命哪怕短暫,也是輝煌無比的。縱是流星,也要用自己的光亮給這個世界帶來溫暖。
黃文秀為我們“秀”出了時代先鋒的奉獻精神。大境界造就大胸懷,大格局成就大作為。只要有一顆為民之心,人生處處是戰場,是奉獻的天地。舉個身邊的例子,在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黃金村,同樣是在農村,有一位被群眾稱為“黑皮書記”的人,他叫嚴清華。20 年來,他帶領村兩委一班人,白手起家,硬是將一個省級貧困村建設成國家級生態村、小康家園示范村。他創辦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示范社”。嚴清華的成功告訴人們,廣闊農村大有可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匯聚到農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這一切真的大有可為,這也給廣大人才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戰場。
革命先驅李大釗說:“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這是戰爭年代常有的事,但和平建設時期,我們也要有一種犧牲奉獻精神,這樣才不會遇事只為自己打算。讓我們以黃文秀這樣的先進人物為榜樣,主動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走在時代前頭,勇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奮斗者、開拓者、奉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