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鋒
務實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扎扎實實,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推進工作,才叫務實。務實一詞,語出《國語·晉語六》中,原話這樣說:“昔吾逮事莊主,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請務實乎。”務實一是指致力于實在或具體的事情,二是指講究實際。
務實是我國農耕文化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務實,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打誑語”,而是實事實做,實話實說。有些務實,甚至是只做不說,甚至是做了不說。然而偏有人做了不僅要說,還要大說特說,還要添枝加葉,還要無中生有,甚而“將一說成十,將十說成百”。
就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也有一些人、也有一些地方要把“務實”大說特說出來。他們也知道“包子有肉不在褶上”的道理,卻又怕“酒好也怕巷子深”,怕人們發現不了這是“一缸好酒”。于是,便有人用簽訂責任狀的方式,表示自己工作做得細,做得實,做得到位,做得有功;這樣的“務實”,怕就是思想動機不純,怕就是另有隱私,怕就是懷中揣著自己的“小九九”。
責任狀,并不是一個筐。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裝進“筐”里,都必須裝進“筐”里,才叫壓實責任。比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工作,簽訂責任狀能起到壓實責任的積極作用,取得好的治理效果。而另一些工作,簽訂責任狀反而并不一定取得良好效果,比如耕地拋荒,比如招商引資,比如春季禁漁等,簽訂責任狀會給人一種往下推卸責任的感覺,這種責任狀更像責任風險“轉嫁”。
并不是什么工作都適合簽訂責任狀,也不是簽訂責任狀工作就能務實推進,責任就能落實到位。務實,是“少簽責任狀,多下真功夫”。事事都用簽訂責任狀方式推進,不可能哪次“大雷聲”響過之后,都會“下大雨”;如果責任狀簽訂之后,“雨點”很小,不僅對所開展的工作沒有任何益處,甚至將導致以后的工作不僅壓不實責任,也讓基層干部群眾感覺這是一次“走過場”。過多的責任狀,其實也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

干工作“一刀切”,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開展工作,用簽訂責任狀的形式“一鍋燴”,也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盡管簽訂責任狀常常有毋庸置疑的“理由”,甚至有“成功先例”,卻難逃將責任風險“轉嫁”到基層的嫌疑;在新形勢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也會穿上時尚的“馬甲”,和務實捆綁在一起。有些時候,這務實和務虛,這真干和假干,還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真不好發現這簽訂責任狀里原來藏有“貓膩兒”。
責任狀是一種公共管理手段,也是一門管理科學。如果上級將工作任務布置給下級,只是靠簽訂一份責任狀,下級就能完成工作目標,這樣當領導,誰還不會?就是必須簽訂的責任狀,簽過之后,也不是責任就可以壓實、落實到位,也不是就可以放心睡大覺;過多過濫的責任狀,只是一種形式,不可能壓實責任、“將壓力變成動力”。
責任狀過多過濫,就是用“有形的東西”掩蓋自己的不務實,不真抓,不實干,不謀事,不干事。換一句話說,就是還有人用穿“馬甲”的形式主義,“緊跟形勢”,對付官僚主義的上級。有一則治拉肚子藥的廣告說得好,“不看廣告看療效”,用來檢驗工作務實,最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