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英偉,李貴芝,吳虹霽
(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四川 成都 610091)
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油氣管道肩負著輸送能源的重任。根據《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到2020年全國長輸油氣管網規模將達到16.9萬km;到2025年,管網規模將達到24萬km。油氣管道在建設和投運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油氣管道環保問題也日益為行業及公眾所重視。根據《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 石油天然氣開采》(HJ 612—2011),根據行業特征,在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正常運行、配套環境保護設施建成使用后即可開展驗收調查工作,從而為環保主管部門在環境管理方面提供參考和依據。
本文對輸氣管道類工程建設和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生態影響及恢復情況、環境影響報告書及批復中提出的各項環保措施的落實情況及其有效性核查,并根據調查與監測結果提出環境保護補救措施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對此類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與監測中應注意的若干要點進行分析總結,以期對輸氣管道類工程驗收調查與監測提供參考[1]。
輸氣管道類項目主要涉及的工藝為集輸、調壓處理環節。建設部分基本包括主體工程、公用工程、輔助工程、環保工程及辦公生活設施五部分。主體工程包括試采干線、連接管線、穿越工程與站場工程等。公用工程包括通信工程、給排水工程、消防工程、供配電與防腐工程等。輔助工程包括臨時、永久占地、棄土場、臨時堆管場、施工便道等。環保工程主要為放空系統、站場排污池、飲用水源保護設施等。辦公生活設施主要為值班室等。
在輸氣管道類項目輸氣、調壓、計量等主體工程運行正常,配套的生產廢水、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應急放空措施等環保設施完備的情況下,按照行業特征,即可視為具備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條件。
在調查過程中,調查范圍應與環評生態評價范圍基本一致,一般為站外管線、道路兩側200 m內區域,并對管道沿線兩側各2 km范圍內的生態環境敏感目標(如沿線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進行調查。
調查是否所有構筑物在永久征地紅線范圍內施工建設;臨時占地在施工完成后是否進行了清理,若涉及到臨時占用耕地,則調查在施工結束后是否已平整場地并交付自行恢復耕種和土壤增肥培育(給予適當貨幣補償);臨時占用林草地是否恢復;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臨時用地是否恢復原貌,若出現損壞,是否對其加固。
調查工程涉及的首、末站場以及管線途經區域是否涉及特殊生態敏感區(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要生態敏感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濕地、原始天然林、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天然漁場)。此外,應調查工程涉及的首、末站場以及管線途經區域是否涉及環境空氣敏感區(大氣環境一類功能區)、聲環境敏感區(聲環境質量0和1類功能區)與水環境敏感區(Ⅰ、Ⅱ、Ⅲ類水域)。
此類型項目水土流失主要來源于管道工程區、穿(跨)越工程區、施工便道道路工程區等,應重點調查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是否嚴格落實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各項水保措施,在管線堡坎、護坡、排水溝渠等工程措施上措施是否落實到位,在洼地回填、新匯水區導排水等可能集水區防治工程措施上是否落實到位,是否通過及時地恢復地貌措施有效控制項目區域不因項目的建設而產生新的、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2]。
此外,還應對植被影響、野生動物、水生生物、土壤環境影響進行重點調查。
對施工人員、站場值班人員生活污水、運行期清管廢水、試壓廢水等處理方式、最終去向進行調查。若涉及處理外排的情況,需對處理效率、受納水體的水域功能進行核實。對于涉及到外運處理的情況,應對接受單位處理能力、接受協議、運輸方式、外運聯單、臺賬進行核查;若處理去向發生變動,則需論證是否屬于重大變動。若項目管線涉及穿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需對施工作業過程對水體影響進行回顧性調查。
此類項目運營初期放空泄壓廢氣接入放空區措施落實及環境影響情況檢查為大氣環境影響調查的重點,特別是清管作業頻次與持續時間須重點調查,如若項目周邊居民存在投訴情況,應對敏感點的環境空氣進行監測。
對項目站場周邊聲環境敏感點分布情況進行調查,根據項目運行的時間段與周期制定廠界環境噪聲與敏感點環境噪聲的監測方案。
對施工人員、站場值班人員生活垃圾、施工期廢土石方、清管廢渣等處理方式、最終去向進行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為了更直觀地了解項目建設前后環境質量變化,根據項目具體情況、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要求、相應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確定項目影響區域內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聲環境監測點位、監測指標、監測頻次等,采用有相關監測資質單位出具的有效、合法監測數據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如若出現項目建設前后環境質量變化較大且不能滿足環境區域功能標準的情況,則應對造成該變化的原因進行重點調查,從而確定環保補救措施。
對項目在施工期間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進行回顧性調查,對運行過程可能出現的環境風險進行調查,應重點調查應急管理機構的設置情況、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處置措施情況、應急響應程序制定情況及應急保障情況,從而判定環境風險是否可控[3]。調查是否按照規范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按規定向當地環保主管部門備案。
對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是否嚴格遵循HSE程序文件和作業文件進行調查。重點調查項目是否開展環境監理、是否建立完備的運營管理制度章程和環境管理制度、是否設立專門環保管理機構。并對現場HSE教育培訓、站場設備運行狀況記錄、日常應急預案演練記錄、污染物排放記錄(廢水、固廢拉運聯單)等進行核查[4]。
通過對輸氣管道類工程沿線、涉及站場受影響范圍內居民意見的調查,了解其對建設項目施工期和運營期相關環保意見及建議;對工程所在地環保行政部門進行走訪,了解建設項目在施工期和運行期是否存在環保投訴,及其最終解決途徑及效果。通過以上途徑,督促建設單位進一步完善項目環境保護工作。
1)項目工況負荷需滿足驗收調查、監測的要求。項目主體工程與環保工程正常運行,從而具備現場調查、監測的前提條件。
2)公眾對項目環境風險事故的發現、上報、及時撤離等應對事故措施是該類項目在環境風險防范中的重點,調查單位應督促建設單位對其進行完善并在后續管線巡視期間,注重管道安全巡查的同時加強管道環境風險事故應對技能的宣傳教育工作。
3)該類項目的驗收監測點位及監測因子的設置均需要結合項目的實際建設及產排污情況設置,同時還需結合當地環保主管部門提出的管理要求進行設置,避免缺項、漏項。由于現場踏勘階段的失誤導致了缺項、漏項,那么在現場監測階段就應及時調整監測方案以保證驗收監測的科學性,從而最終能根據調查與監測結果提出環境保護補救措施。
4)輸氣管道類建設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過程中,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環保主管部門的驗收結論,驗收調查單位應結合具體項目的實際情況,針對環評文件提出的相關要求,加強與環評單位、現場監測單位的溝通,達到促進驗收調查技術手段改進的目的。
[ID:0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