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華
(福建省建福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是生產施工的關鍵環節之一,對于保證混凝土工程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采用工程實際使用的原材料相關參數,結合混凝土拌和相關規范來進行試配,根據試配的混凝土檢測結果來確定混凝土的最終設計配合比,配制時需要注意控制以下幾點:①混凝土的最大水膠比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的相關規定;②配合比設計中所涉及到的骨料含水率應符合要求;③對于需要添加減水劑、引氣劑等外加劑和粉煤灰及其他礦物摻合料時,所用摻量應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并同時調整拌和物所需用水量;④混凝土配合比各參數的計算需依據《普通混凝土設計規程》(JGJ 55—2011)以及《建筑施工計算手冊》來進行。
混凝土在生產過程中應嚴格按照配合比中所設計的用量來進行配制,水泥強度等級應符合要求,砂的細度模數、石子含泥量及砂石含水率均應滿足規范要求,混凝土拌和用水除了要滿足《混凝土用水標準》(JGJ63—2006)外,還需根據砂石實際含水率及外加劑使用量等進行用量調整。對于有抗凍、抗滲、抗腐蝕等特殊需求需要摻加相應外加劑的混凝土,還要考慮所添加的外加劑是否符合規范要求,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
混凝土運輸會因為受到混凝土級配、骨料大小、坍落度大小、施工方法及施工部位不同等的影響而采用不同的運輸設備,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主要采用混凝土攪拌車來進行。為保證混凝土運輸過程中質量,需注意以下幾點:①為保證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的均勻性,使其不發生離析、泌水等現象,混凝土攪拌車在運輸的過程中應保證拌筒處于低速運轉狀態;②為保證混凝土的質量,需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運輸時間,確保混凝土在初凝前入模并澆筑完畢,因夏季和冬季混凝土初凝時間有所差異,故運輸時間可進行適當調整;③采取適當的保溫隔熱措施,防止夏季混凝土升溫過快和冬季混凝土受凍;④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嚴禁私自加水。
不同樁基部分施工,由于地質情況復雜程度的不同,因此施工方法多種多樣,比如有人工挖孔樁、沖孔灌注樁、管樁、旋挖灌注樁等,每種施工方法、施工工藝、施工原理均不相同,不管用何種方法施工,最終控制目標是確保基礎混凝土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可根據樁基實體混凝土檢測數據來核定,檢測方法有低應變、高應變、超聲波檢測及靜載試驗檢測,檢測的目的是檢查樁身混凝土的完整性、極限承載能力是否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
為保證基礎底板混凝土澆筑質量,避免出現大面積裂縫,基礎底板通常按照后澆帶、伸縮縫、沉降縫不同構造劃分成不同板塊,板塊之間設鋼板止水帶進行防水設計。同時在主樓基礎集中受力部位設置大體積混凝土底板,通過大體積底板與樁基有效結合來抵制上部結構的各種荷載,而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水泥在硬化過程中會釋放大量水化熱,導致混凝土內外溫差增大,容易產生較高溫度應力和收縮應力,處理不好會產生溫度裂縫,危害結構安全,因此,基礎混凝土的質量控制重點就是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其常用控制措施如下。
1)因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水泥硬化過程中有產生溫度裂縫的可能性,為避免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在進行配合比設計時應優先考慮選用中、低熱的硅酸鹽水泥或低熱的礦渣水泥。
2)必須嚴格按照已審核通過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上的原材料用量進行混凝土的配制,且所有原材料進場符合要求,砂的含水率、石子的含泥量、水泥等級以及外加劑的性能均應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
3)混凝土拌制時摻入緩凝劑、減水劑、膨脹劑等外加劑。
4)按設計要求留置變形縫、溫度縫、伸縮縫、后澆帶等不同的構造或采用跳倉法進行施工。
5)高溫季節砂、石、水等原材料在進行拌和前應進行冷卻處理,以確保混凝土的入模溫度不能過高。
6)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及時進行二次振搗和二次抹壓。
7)在混凝土內部設置冷卻水管,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不超過25℃。
8)在混凝土表面做好保溫保濕工作,控制混凝土表面與空氣溫差不超過20℃。
9)控制水管水流速度,保證內部混凝土降溫速度不超過2℃/d。
10)混凝土澆筑完成后的12 h內,應及時覆蓋保溫保濕材料養護,抗滲混凝土澆水養護時間不少于14 d。
上部結構混凝土施工即梁、板、柱、墻這幾個部位的施工,而這幾個部位均處于高空作業,如何保證各個部位的混凝土澆筑質量不出現大的質量缺陷,需要采取不同施工方法和措施來確保混凝土澆筑質量和施工的安全。
高空澆筑混凝土可采用塔吊、三一泵、汽車泵等常用的垂直運輸設備送輸,塔吊施工速度慢、效率低,很難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只能作為不時之需。因此,最常見的澆筑方式為泵送,既能保證澆筑質量,又能保證澆筑效率。混凝土澆筑順序一般按由遠及近,先墻柱后梁板,先低跨后高跨的原則連續進行施工。
1)墻、柱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澆筑前應用鼓風機或水管對墻、柱底部木屑、垃圾等雜物進行徹底清理,以免混凝土澆筑完成并拆模后出現爛根現象,使結構上、下連接不夠牢固,造成質量缺陷。
(2)為保證鋼筋保護層厚度滿足要求,混凝土澆筑前應再次檢查混凝土墊塊是否按要求進行布設,間距是否合理。
(3)開始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入模采用導管下料,通常自由下落高度要小于2 m,當大于2 m時可采用溜槽或溜桶減少自由傾落高度,避免出現混凝土骨料分離的現象。墻柱混凝土標號相同時可同時澆筑,反之宜采用墻柱依次澆筑50 cm,交替進行。
(4)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進行振搗,振搗采用插入式振動器分層進行,上下兩層振搗搭接不得少于50 mm,振動器要求快插慢拔,不漏點,依次有序進行,直至混凝土表面出現浮漿和不再浮落為準。
(5)當墻柱與梁板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同時,為了保證節點混凝土質量,通常在墻柱四周各加寬50 cm的部位設置鋼絲網進行封堵并用鋼筋固定,這樣既避免了混凝土隨意流淌,又能保證模板兩側混凝土結合良好。
2)梁、板混凝土施工。
(1)梁、板混凝土澆筑前應再次對樓板標高進行復核,防止變形。
(2)對所有墊塊進行檢查,嚴禁使用鋼筋馬凳,以防出現漏筋現象。
(3)梁、板混凝土澆筑采用人工輔助軟管進行攤鋪,根據墻上部豎向鋼筋比板面高1 m的水平標高處的紅漆標記,來控制混凝土的頂面澆筑高度,由一端向另一端連續推進澆筑。
(4)樓板混凝土采用平板式振動器振搗,為了避免樓面開裂,找平時需先用磨光機配合一臺水準儀跟班復測整平,后進行二次收面抹光。
(5)由于梁的鋼筋間距相對較小,因此,在進行梁的混凝土振搗時應選擇規格合適的振搗棒,直徑不可過大,以免因振搗而改變了鋼筋間距,對整體承重結構產生影響。
3)施工縫的留置。為減少漏水滲水現象,一般外墻不留垂直施工縫,水平施工縫設置在距板底500 mm處。結構梁板不留施工縫,但澆筑過程中如遇特殊情況必須設置施工縫時,墻體在任一高度預留前應用振搗棒將混凝土振平,保證相同水平高度,便于施工處理。梁板施工縫留置在次梁跨中1/3的范圍內,并留成垂直縫。在施工縫處二次澆筑混凝土時,已澆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應小于1.2 MPa,并且已清除表面雜物、松動石子以及軟弱混凝土層,用水充分濕潤和沖洗干凈后,在施工縫處鋪一層10~15 mm厚與混凝土內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并細致搗實,使新舊混凝土緊密結合,避免出現冷縫和滲水現象。
1)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的8~12 h以內需進行薄膜覆蓋和澆水養護,墻柱混凝土拆模后還可采用養護液養護。
2)基礎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 d,墻柱、樓板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 d,直至達到設計要求為止。
3)樓板混凝土養護強度達到1.2 N/mm2時方可上人,成品混凝土除了養護得當外,還要防止踩踏,不得用重物進行沖擊,不允許過早堆載,不得超載,地下室周邊應及時回填土方,避免長期暴露出現干縮裂縫。
施工完成后,混凝土表面會出現麻面、露筋、蜂窩、孔洞、縫隙及夾層、裂縫、缺棱掉角等施工質量缺陷。如何盡可能減少相關問題,需在澆筑完成前做好上述相關每一步工作,并且在處理前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根據質量缺陷采取針對性的處理,同時要做好成品混凝土的保護工作,避免因保護不當而形成缺陷。
混凝土施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只有熟悉從配合比設計到成品保護全過程控制各種施工工藝和施工方法,嚴格遵守各種規范和章程,做好各個環節質量控制工作,才能保證混凝土施工的質量,進而確保工程施工質量。
[ID: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