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
(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機械化施工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200)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對高速公路質量提出嚴格要求,水穩層作為路面基層,具有承載力強、水穩性好、經濟實用等特點,是路面結構的重要部分。一般情況下,水穩層厚度超過30 cm,為施工攤鋪和質量控制帶來較大難題。對此,可采用兩次攤鋪一次成型的方式來實現,不但可加快施工進度,而且能使工程質量與結構得到切實保障。
水穩層作為路面主要承重層,具有較強的承載力,施工方法成熟,但是其攤鋪速度相對較慢,每攤鋪一層,便要等待一定的養護時間,還會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在多雨季節影響施工速度,導致路面質量下降。在某地G321線路改建工程中,工期緊、任務重,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施工目標,通過收集和分析各項相關的實驗數據可知,新型兩次攤鋪一次成型施工方法與工程需求充分符合,不但可加快施工速度,而且使路基質量得到顯著提升[1]。
2.1.1 材料準備
在本次工程中,原材料采用粒徑為6~8 cm的卵石加工而成,水泥為硅酸鹽水泥,采用打井抽出的地下水用于基層拌和、養生中,各項指標與要求相符。在級配設計方面,水泥用量為2.5%~4.5%,現場控制上下限均為2.5%~4%。為了滿足強度、抗裂性方面的要求,通過限制水泥用量、控制粗細集料量等方式,減少材料裂縫的發生幾率。通過實驗室摻配得出,水泥劑量為2.5%~4.5%,根據遞增0.5%水泥量制作試件,開展標準擊實實驗,由實驗結果控制,該項目的水泥劑量為3.5%,含水量為4.5%,密度最大值為2.31 g/cm3。
2.1.2 設備準備
按照本項目的施工要求,租賃一套型號為WCB的穩定土拌和機,兩臺型號為DT1600的攤鋪機,一臺型號為CLB628H的壓路機,一臺型號為YZ20JC的壓路機,兩輛灑水車,兩臺型號為HD90的壓路機以及20輛自卸運輸車。
2.1.3 技術準備
在底基層驗收方面,要求各項技術與工藝均符合公路質量評定標準中的規定;在拌和場布置方面,應合理布置拌和場的位置,對運輸距離、進場便捷度、便道成本等因素綜合分析,在拌和場中設置機械停放、儲料、拌和等多個區域,確保場地干凈整潔,排水設施通暢,以免設備與材料被水浸濕。還應加強對材料堆放區的硬化處理,對不同級別的材料采取針對性堆放方法,并做好標識;對水穩混合料的質量進行檢測,從拌和運輸到碾壓成型對強度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各項工作。
該層表面應平整清潔,沒有松散的石料或者雜物,非軟土地基,在地面清潔后灑水潤濕。同時,下承層的高程、彎沉、路面寬度等指標均符合設計標準。在測量放樣方面,采用全站儀來完成,每間隔10 m處放出中線與邊線,按照路面基層邊緣線支立模板;在放樣斷面的基礎上,在兩側分別設置基準桿,利用基準鋼絲調平。采用分層攤鋪的方式,在不影響二層攤鋪的前提下,對鋼釬與鋼絲標高進行設置,待到高程確定后架設基準鋼絲,利用超過1 000 N的拉力拉緊鋼絲,再次對標高調整后將鋼絲固定[2]。
在攪拌方面,采用型號為WCB,拌和效率為550 t/h的拌和機進行拌料,在正式開始拌和之前,由操作人員對場內集料含水量進行檢測,明確施工配合比,含水量總量應超過最佳值的0.5%~1%。在拌料開始后,采用抽查的方式,每間隔2 h左右進行一次抽查,重點對水泥用量、含水量與配合比進行檢驗。當施工環境的溫度較高時,應適當增加用水量,如若混合料出現明顯的離析現象,應果斷拋棄。在運輸方面,采用運輸量為15 t的車輛,根據車廂前、后、中的順序進行分批裝料,避免出現離析現象。混合料應采用篷布覆蓋,避免水分加速流失而引發揚塵污染。
在攤鋪方面,采用兩臺攤鋪機對攤鋪的上下基層進行攤鋪,在本工程中,設計基層為36 cm,由檢測結果可知,采用1.22松鋪系數,每層鋪筑厚度為22 cm,攤鋪速度為1.5~2 m/min,對兩層的施工距離與時間進行控制,從拌和到二層攤鋪應在2 h內完成。在下層攤鋪過程中,攤鋪距離為50~80 m,當下層碾壓完畢后,應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檢測,檢測合格后放出上基層邊線,并支立木模,以鋼絲高度為基準確定后一層的高度,然后對基層進行攤鋪。在碾壓方面,采用振動壓路機來完成,當混合料的含水量超過最佳值時,正式進行碾壓,主要流程為:首先,利用20 t的壓路機進行兩遍碾壓,再用28 t的壓路機進行兩遍碾壓,用大型鋼輪壓路機進行一遍碾壓,最后用輪胎壓路機進行兩遍碾壓。在碾壓施工中,應堅持做到充分碾壓、不起浪、不過振,壓路機以1.5~2.0 km/h的速度前進,速度控制在2.0~2.5 km/h,如若在工作中基層水分流失速度過快,應及時補充適當的水分,確保基層濕潤。在水泥終凝之前完成碾壓工作,并確保壓實度與規定標準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基層鋪筑時,禁止采用膠輪穩壓收面,以免基層受收壓作用影響不利于結合。
在下層的攤鋪與碾壓工作完成后,應迅速對上層進行攤鋪,如若無法保障工作的連續性,應在下基層頂面加入適量的水泥漿,確保層間粘結得當。每層施工完畢后進行驗收,在驗收合格后應立即養生,主要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節水保濕,通過覆蓋薄膜的方式進行養生,在操作過程中應封閉交通,以免造成污染;另一種為乳化瀝青養生,利用陰離子慢裂乳化瀝青,在基層碾壓結束且通過檢查后,將乳化瀝青噴灑其中,劑量控制在1.5~3 kg/m3,在灑布結束后,對交通進行封閉,禁止車輛通行[3]。
在水穩層施工中,主要的原材料為水泥、水和石料。為了提高工程質量,應對各項原材料進行檢驗和確定,在應用過程中進行抽檢,將與規定不符的材料及時剔除,各項指標的質量要求如下。
1)水泥。在施工過程中,應盡可能地采用水化熱較低、抗折強度較大、穩定可靠的水泥。由于攤鋪的工作時間較長,應盡量選擇初凝與終凝時間較長的水泥,例如普通硅酸鹽水泥,初凝超過4 h,終凝超過6 h;在水泥劑量方面,如若劑量過多基層強度也隨之增強,使脆性增加,開裂的幾率提升。因此,在配合比確定時,不應隨意增加水泥劑量,在集中拌和時,只可增加0.5%,在路拌時,可提升1.0%。
2)水。在工程施工中應確保水質干凈衛生,綠色環保;在含水量的設置方面,要求強度滿足最佳配合比,如若含水量過多,很容易出現彈簧、翻漿等情況,如若含水量過少,集料不容易碾壓成型。通常情況下,含水量與施工現場溫度、運輸距離、碾壓性能等因素相關,與最佳值相比高出0.5%~1%即可,可有效彌補攤鋪與碾壓中流失的水分;
3)石料。水穩層強度與碎石自身強度、水泥穩定度等指標相關,石料的質量應符合標準,壓碎值應處于30%以內,集料顆粒不超過0.6 mm,針片狀含量在15%以內,在塑性指數實驗中,要求液限低于28%,指數低于9。
集料的拌和質量決定水穩層的強度與穩定性,一般情況下,采用集中拌和混合料,質量管控措施為:在出料過程中,禁止采取自由落體的方式堆積和運輸,應采用專門的活門漏斗料倉,由漏斗位置出料后,直接裝車運輸,車輛分三次進行運輸,以免混合料發生離析。此外,拌和站與施工現場之間應保持一定聯系,當施工現場出現問題時,可及時做出調整。在運輸方面,采用噸位超過15 t的車輛進行運輸,車輛數量應符合攤鋪需求,在裝料之前應確保車廂干凈整潔,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混合料運輸到施工現場,將車廂內的混合料覆蓋起來,減緩水分流失速度,如若車輛在運輸途中出現故障,導致水泥初凝時間錯過,該車廂內的材料只能當作廢料處理[4]。
1)當拌和完畢的成品料運送到現場后應盡快安排攤鋪,在實際工作中攤鋪機應均勻行駛,如若因故中斷施工,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應等故障修理后再進行鋪筑,并在此處設置施工縫。
2)在攤鋪工作完成后,應立即對其進行碾壓,壓實度應達到98%,碾壓距離由氣溫、試驗段距離而定,當溫度較高時,水分流失速度較快,可適當縮短碾壓距離,反之,則應適當延伸碾壓距離,通常在40~50 m。
3)在水泥初凝之內完成上下層的攤鋪與碾壓工作,避免因水泥初凝時間過長而影響上下層之間的銜接,導致無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受力整體。
4)在對下層進行攤鋪時,質控重點應放置在攤鋪厚度方面,使下層的松鋪厚度與上層相比較薄,確保每層壓實厚度在15~20 cm;在下層攤鋪方面,距離不應過長,通常不超過100 m,如若距離過長勢必會影響跟進,導致兩層之間的時間間隔過大,對水穩層的壓實度產生不良影響。
每日施工結束后,上下層接縫均要處于相同位置,利用人工進行修整,待到下次鋪筑時,應先對接縫處進行清理、潤濕后,再覆蓋一層水泥,便于前后鋪筑基層有效銜接。在施工過程中,禁止上下兩層存在接縫,否則將會使下層水泥凝結時間延長,導致基層強度受到影響,在二次鋪筑上層時,在壓路機反復碾壓下會影響下層強度,導致上下分層。在養生方面,當水穩層碾壓并檢測合格后,應對其進行養生,一般采用保水性較強的材料進行覆蓋,經過2 h后,利用灑水車噴水,以噴霧式為主,避免使基層結構受損,根據當地天氣情況,通常每日養護4~5次,在整個養護過程中禁止車輛行駛,養生期應超過7 d。
現階段,公路工程數量不斷增加,規模日益擴大,對公路工程質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在此情況下,設計與施工人員應立足于工程現狀,跟隨時代發展潮流,采用科學、有效的施工方法,并做好各方面的質量控制工作,通過兩次攤鋪一次成型的方式,提高水穩層的整體穩定性,不但使施工速度得以加快,而且可使工程質量得到切實保障,獲得更加理想的施工效果。
[ID:01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