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鵬
(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機電處,山西 太原 030053)
特種設備安全法[1]中明確定義了“特種設備”,即指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的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適用本法的其他特種設備。煤礦企業主要使用的機電類特種設備有電梯、起重機械、叉車等。隨著特種設備數量的大幅增加,其在使用管理過程中的問題日益凸顯,2018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通告[2]中提到,機電類事故起重機械100起、電梯31起,場(廠)內機動車輛59起,特種設備的安全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為此,對煤礦企業在特種設備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煤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意識薄弱導致特種設備使用礦、廠主體責任落實不夠。1)《特種設備安全法》及《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中明確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必須建立特種設備管理機構,但實際執行過程中,絕大多數煤礦企業未按規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煤礦企業更加關注經濟利益,往往忽視了安全管理機制的建立,不愿意在機制建設上投入過多的人力和財力,存在“談機制色變”、對機制建設敷衍了事的情況。2)有些煤礦企業對人力資源成本控制嚴重,存在管理人員不足、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特種設備管理人員無法專心研究相關法律法規,更無法及時掌握更新的標準規范,安全管理機制形同虛設。3)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不強,普遍有重生產、輕安全的思想,對特種設備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培訓不到位、基礎管理薄弱、應急救援預案敷衍了事。例如在某煤礦企業檢查時發現,電梯應急預案中載貨電梯的應急救援中出現客梯的救援方法,嚴重違反了《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中電梯管理要求,應急救援演練記錄也存在造假現象。在特種設備管理制度、建設方面缺少合理的管理機制。特種設備管理員調動頻繁,不能形成長效傳承機制,全憑管理員自身素質,導致煤礦企業特種設備管理工作時好時壞,無法有效地提高煤礦企業特種設備本質安全水平。
據我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種設備事故通報數據統計,80%的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是發生在特種設備使用環節[2].有的煤礦企業未建立特種設備管理臺賬、隱患排查治理臺賬和安全技術檔案等,有的未辦理使用登記,實際非法使用、非法改造;有的存在注冊代碼錯誤、使用單位名字錯誤、設備型號參數錯誤等問題,此類情況依照《特種設備安全法》均屬于違法行為,出現特種設備事故時,無從查起、無人管理。使用單位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實際執行與政策要求差距大,實際執行效率相對滯后。
煤礦企業由于日常生產組織工作強度大、生產環境差,加之企業內部更加重視井下采掘設備生產銜接工作,使得煤礦特種設備損耗嚴重且常年得不到及時更新換代,多數已成為老舊設備,超期服役。使用單位技術資料也存在由于設備老舊、管理人員多次更換、原始資料移交不完整、保管人員保管不善等導致資料缺失問題。如現場設備銘牌存在丟失現象,再加上多年來進行維護保養時,除銹刷漆等原因造成銘牌信息看不清,導致設備出現問題無法參考技術資料,無法及時妥善修復,直接降低了生產效率,影響正常生產銜接,造成重大安全隱患。
一些礦、廠由于人員不足并承擔大量日常工作,專職設備管理人員經常被抽調到其它崗位,難以有效進行管理工作,甚至出現間斷“脫管”情況;一些煤礦企業由于主管領導頻繁調動,使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常處于無主管領導,導致相關工作難以有效推動;其他檢查人員普遍存在對特種設備種類、特性、安全及使用要求等相關基礎知識缺乏了解認識,使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留下隱患。
在日常檢查中經常發現一些煤礦企業未能按照《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中要求實際完成安全自查。《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明確要求使用單位需對設備進行試運行,每天運行前應進行安全檢查。在一次檢查中發現,13臺起重設備的運行及日常維護保養記錄中有2臺設備未按照安全技術規范要求進行試運行;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及事故應急演練不完善、管理人員及設備運行操作人員安全培訓教育無計劃無記錄、設備的定期維護和保養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在載貨電梯管理中特種設備法明確要求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必須聘用有資質、有能力的維護保養單位進行設備維護保養工作,實際情況中存在使用單位未嚴格落實管理責任,電梯維保單位不按照《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要求進行維護保養(超過15天進行一次保養),存在坐等電梯出現故障才去修理的情況。
G Gruppie[3]提出對于特種設備維修維護,首要落實使用單位的主體安全責任,必須具備專業技術進行定期檢驗檢測維護保養,注重提高職工的安全使用意識,保證特種設備正常運行。煤礦企業要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安全技術規范,按照“三落實、兩有證、一檢驗、一預案”要求,落實安全管理機構、責任人員和各項規章制度,人員持證上崗、設備使用登記,按期進行技術檢驗,適時開展應急演練。健全特種設備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強化對有關人員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推進企業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煤礦企業需組織高水平的、實用性的培訓講座,形成常態化培訓機制,杜絕照本宣科的形式主義。礦、廠使用單位的單位負責人和設備管理員、操作員應該全部納入培訓范圍,可以邀請國家及省內外特種設備專家重點組織學習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范、政策規定,建立并落實全員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管理、安全投入以及隱患排查、安全基本常識、崗位操作技能、自救互救技能、特種作業操作要求等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切實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提高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能力,夯實企業基礎。
創新優化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徑是積極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即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任小鐵[4]指出推進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督管理改革過程中,必須改變舊思想、沖破舊觀念、打破舊的管理機制,建立新模式,健全法律法規及相關技術規范,落實煤礦企業管理主體責任,對系統性的風險要重點防范。規范應急預案的制定標準和應急演練的實際效果。開展風險識別分析,建立基于特種設備安全風險評估的分級監督管理體系。首先要確定前期評估模式,建立可操作性的特種設備安全風險信息測評和評估模型,形成特種設備安全預警機制,做到對特種設備安全問題的早期發現、早期判斷、早期預警,煤礦企業實時掌控特種設備安全生產、運行狀況;按照煤礦企業的分類等級,采取適宜的管理方式和頻率;確定重點特種設備監控名單,實施重點監督管理;發現特種設備安全風險隱患動向或趨勢時,要進行專項安全檢查,形成閉環管理;明確管理負責人,及時向有關單位和部門通報特種設備的重大安全問題,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牛童[5]認為特種設備要完善緊急事件應急處置預案,防范潛在風險,建立特種設備專項應急救援預案。發生特種設備事故時,要根據應急預案立即開展現場應急處置,做到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組織救援,有效控制事態發展。鼓勵各礦、廠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活動,普及特種設備使用安全知識。在礦、廠區開展以法制宣傳和安全操作知識普及為重點,開展特種設備“進區隊、進車間、進班前會”活動以及“安全生產月”、“安全宣傳周”等安全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國家法律法規,引導職工樹立正確的特種設備使用觀,人人都是安全員,達到讓“安全第一”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效果。
煤礦企業的特種設備管理工作必須要牢固樹立“安全為天、生命至上”的理念,特種設備安全與其直接的使用單位、維護保養單位、管理單位緊密相關。但相關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卻有待加強,因此不管是設備使用單位還是設備管理單位一定要摒棄舊的、普遍存在的日常工作中紅線意識不強,底線思維不牢,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問題,恪守“不安全、不生產”原則,堅持安全“零容忍”態度,全面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牢牢把握安全生產主動權,有效預防特種設備事故,維護煤礦企業安全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