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蘭
早期閱讀是幫助幼兒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可以讓幼兒在積極主動建構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親身體驗,表達個人情感。
很多人會認為早期閱讀就是讓孩子看圖識字,利用圖片或者畫片等載體教育孩子。但早期閱讀并不是早期識字,也不是一味培養幼兒看圖講故事的能力,更不是一味學習其中的內容,而應該是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
1.對幼兒的閱讀行為,缺乏合適的引導。幼兒具有不穩定的心理特點,缺乏耐心和持久力、好奇、好動,他們的閱讀方式是一會兒看這本書,一會兒看那本書,一會兒又去玩玩具了,碰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會用語言暴力對幼兒進行指責或者要挾:“這本書不看完不準玩玩具”“好好看不準干其他的事”,這些話語都會打擊孩子們的自信心,也會挫傷他們對閱讀的積極性。
2.對親子共讀,缺乏正確的認識。信息化時代,家長低頭看手機,而一味要求孩子在旁看書,這種現象頻頻出現。也有很多家長怕麻煩或者因為工作太忙而沒有時間給孩子講故事,就會買一些音頻資料來放給孩子聽。實際上,親子共讀的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讀書本身,而是更多的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身的愛,這樣的親子共讀更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3.對家園共育,缺乏思想意識。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幼兒園重視幼兒園內閱讀活動的開展,忽略了幼兒家庭閱讀的情況以及家長的家庭閱讀理念和指導水平。家長也缺乏溝通的意愿。很少有家長主動與幼兒園溝通孩子的閱讀情況,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開展家庭閱讀活動。這樣往往會出現家園對幼兒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等指導不一的問題。
幼兒園和家庭都是幼兒教育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參與和配合。
在早期閱讀指導中,教師應該為孩子營造出一種親近、自然的閱讀氛圍。提供幼兒可以閱讀的圖書、繪本或一些其他材料,鋪設柔軟的地毯、地墊,讓幼兒可以席地而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另一方面,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長應當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為幼兒營造更為合適的閱讀環境。家長也可以把孩子帶到大自然、社會中,多多閱讀這樣的“無字書”,欣賞自然風光,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加深對書中的內容的理解。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逐漸讓幼兒愛上閱讀,主動閱讀。
1.幼兒讀物的選擇。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幼兒才愿意聽、愿意看,愿意思考。對于早期閱讀而言,孩子的年齡越小,就越需要有趣的事物來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動機。比如1~3歲的幼兒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應為其選擇畫面精美、線條簡單、內容簡單的圖畫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書籍。3歲以后,幼兒有了初步的興趣,選書時既要根據他們的興趣,也要注意幼兒興趣的正確性,對于不正確的興趣要加以合適的引導。
2.觀念的改變。幼兒早期閱讀重在閱讀的過程。幼兒主要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材料、一些趣味的、生動的、色彩鮮艷的動畫形象來理解內容,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獲得知識經驗,將圖畫語言與口頭語言對應起來,進而讀懂圖畫書的內容。
親子閱讀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家長要在親子閱讀中教會孩子正確的閱讀方法,如有序地翻書、愛護書籍。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先讀圖,猜故事,最后用講述的方式去讀一本書,這樣既可以鍛煉孩子的觀察能力、語言能力,也發揮了孩子的想象力。親子閱讀不僅能拉近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距離,還能拉近幼兒與書籍的距離。如果能日積月累地堅持下去,幼兒也會把閱讀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游戲是幼兒最重要的成長方式。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參與游戲的過程,往往是自我成長、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早期閱讀應該是幼兒與教師、家長一起玩耍的游戲。
1.角色扮演,挖掘早期讀物的娛樂功能。早期閱讀時,利用故事中的角色,進行角色模仿,既可以提高幼兒參與閱讀的興趣,也可以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其對閱讀材料的理解。
2.充分挖掘早期讀物本身的游戲性。在幼兒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和家長要認真研讀、挖掘其中的游戲性因素,既可以大大減輕幼兒閱讀過程中的疲倦感,滿足他們好動的天性,也可以增強幼兒閱讀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