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穎雋
呼吸衰竭是RICU(呼吸重癥監護病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呼吸衰竭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導致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那么,呼吸衰竭能治好嗎?
導致呼吸衰竭的原因有很多,大多都是由呼吸系統受損引起的。呼吸系統由兩部分組成,“開關”和“呼吸泵”?!伴_關”是肺組織,“呼吸泵”由呼吸道、神經系統、呼吸肌和胸壁組成?!氨谩彼ソ叩闹饕蚴峭夤δ苷系K?!伴_關”或“泵”的任何部分阻塞都可能導致呼吸衰竭。
1.神經肌肉疾病。腦血管損傷、頭部受傷、腦炎、鎮靜催眠藥等可能直接或間接阻塞呼吸道。脊髓損傷、脊髓灰質炎、多項式炎癥、肌炎、生物磷酸鹽中毒和嚴重的鉀代謝異常等也會阻塞呼吸道。
2.氣道阻塞性病變。喉嚨發炎、呼吸道腫瘤、異物、組織疾病等,例如COPD、嚴重哮喘等。
3.胸廓與胸膜病變。如肋骨多處骨折、脊柱胸腔變形、胸腔后手術、胸腔積液和粘連、嚴重的肺炎、大量胸腔積液等。
4.肺組織病變。涉及肺泡或肺間質的多種疾病可導致呼吸衰竭,例如嚴重的肺炎、肺水腫、纖維肌痛、肺栓塞、硅肺等。
輕度缺氧在臨床上沒有表象特征,隨著病情的惡化,缺氧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注意力分散、智力和視力輕度喪失、頭痛、躁狂、嗜睡、甚至昏迷,會對神經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加之患者體內電解質和酸堿不平衡,會伴有呼吸困難、低血鉀等相關病癥。
二氧化碳潴留對機體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其發生速率。輕度至中度潴留會刺激呼吸道并引起呼吸急促。嚴重時可能會阻塞呼吸道,同時引發神經系統疾病,導致頭痛、反應遲鈍、嗜睡、神志不清和昏迷;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跳加快、出汗增加、血壓升高和浮腫等,可能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和低鉀血癥。
氣道阻塞是引發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氣道暢通是成功搶救和治療的關鍵。例如,醫生可利用吸痰管或光纖支氣管鏡抽出患者氣道中的分泌物??人暂^重或難以咳嗽的患者可以接受霧化治療。支氣管痙攣的患者可以利用支氣管解痙劑擴大支氣管。
保持人體正常的呼吸狀態是治療呼吸衰竭的最終目的,即保持患者體內的氧氣狀況。針對I型呼吸衰竭,醫生要改變患者身體缺氧的狀態,提高患者氧氣治療的濃度。II型呼吸衰竭可能會對中樞神經的驅動力有一定的削弱作用,醫生要在保證患者通氣和血流量之間的平衡力度,使用恒定的低流量氧氣。
呼吸興奮劑會與大量潴留的二氧化碳結合,導致呼吸抑制,這在晚期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較為常見。使用呼吸興奮劑時,醫生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并確保氧氣供應充足,否則只會增加患者呼吸功能的負擔并加重呼吸衰竭。相關研究表明,II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興奮劑的效果相對較好。醫生在使用呼吸興奮劑時要嚴格控制流程和數量。
機械通氣可以改善氧合作用,保護肺部,改善內部環境。目前,機械通氣僅適用于相對嚴重的呼吸衰竭患者,對原發疾病或其他惡化方面沒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急性呼吸衰竭病癥出現的原因較多,醫生要針對其病癥形成的原因進行對癥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病。
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具有較高速度的新陳代謝、呼吸肌疲勞和免疫力受損。適當的營養支持尤為重要。相關研究表明,充足的營養支持本質上可以提高人體的能量代謝率,確保充足營養,緩解發燒和感染等應激情況下的能量需求,促進疾病相關治療并達到更好的治愈效果。另外,充足的營養支持還能縮短患者康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