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莉(湖南女子學院)
古箏音樂是我國傳統瑰寶,在我國古代,古箏有著較高的藝術地位,由于其具有優美的彈奏旋律,富有畫面感的音色,受到官吏鄉紳的極力追捧,同時也成就了古箏藝術的發展與傳承。由于過去特定的時代原因,使得古箏音樂一度陷入低迷。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古箏音樂從以往的冷門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喜愛,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宏揚古箏音樂打造出廣闊的空間,也給從事古箏演奏、 教學與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機遇。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傳統文化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其中古箏藝術就是人們追逐的對象之一。在這種良好的大環境下,湖南的古箏藝術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積極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精神,大力宣傳我國的特色文化,從而在使古箏藝術得到有序發展的同時,更好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一是宣傳力度不夠。現代社會充斥著“快餐文化”,如搖滾、流行音樂,其宣傳鋪天蓋地,海報、廣告、粉絲團隨處可見。傳統的古箏藝術被現代傳媒引領下的娛樂文化的喧嘩聲所抑制,不為廣大的民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所熟知,除了 “曲高和寡”等因素之外,宣傳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二是教育資源方面的問題分析。如果說教師資源是軟件,那么教育資源便是硬件,同時受到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影響。目前古箏專業的數量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已經成為最大的問題;與此同時,部分民辦古箏培訓班也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在辦學條件上達不到標準等。由于一些地區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加之古箏音樂屬于“冷門”,造成一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根本忽略掉這一個問題。
三是古箏音樂教師的待遇有待提高。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國音樂教師的地位與待遇等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處于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確規定了音樂教師享受的政治和經濟待遇。但遺憾的是,在實際中,由于經濟條件與人為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音樂教師的待遇仍普遍偏低,音樂教師培訓、學習的機會和條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一是對古箏音樂教育的內容認識存在偏差。近年來,一方面,人們逐步認識到音樂教育在人們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來越意識到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士,諸如家長和老師等對于學前教育的功能和性質問題還存在著許多不適應時代要求的觀念與想法。
二是古箏教育研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與支持。古箏教育研究的問題上還存在著不少不利因素。 與中小學相比,國家級或省市級的古箏教育科研項目無論在項目數量還是在經費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這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古箏音樂的科研工作更普遍深入的開展。
三是活動資源不充足。民間人士與在校師生往往都組成了各類以古箏為主的小組、 團體,然而他們的活動資源大都處于貧乏的狀態,尤其是對在校學生來講,部分院校對古箏活動重視不夠,沒有專門的活動經費和活動場所;由于資源的缺乏,學生在自發的古箏學習、研究和演奏活動中安排不周密,形式過于簡單,缺乏品牌與特色,組織實施活動隨意性強,沒有規劃與設計,缺乏連貫性和深度,缺乏創新。
對于以上問題的解決,可以通過政府支持,出臺各種政策措施,支持古箏音樂軟硬件的完善,與此同時,社會各界應該大力支持古箏音樂的發展與普及。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古箏藝術由于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傳承特色,所以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所傳承與發展。自古以來,我國有多少文人騷客被它的聲音所迷倒,被它的韻律所陶醉,同時古箏藝術以其獨有的音色、優美旋律更是感染著一代代人,豐富著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所以,在現階段的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校以及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加大古箏藝術的校內宣傳,成立專門的古箏彈奏班,為更多學生提供接觸古箏、了解古箏的機會,實現古箏藝術的發展傳承;其二,教師應通過開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古箏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古箏歷史,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三,教師應對樂于學習古箏的學生,給予積極、及時的教學評價,并可以通過設置一些獎品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以此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有效的進行宣傳既要有技術也要有藝術:首先憑的是音樂創作者與演奏者的技能水平,其次是要有讓人們認識、了解的宣傳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視、手機、網絡、音像制品等多種多樣媒介已經滲透到千家萬戶,古箏音樂利用現代技藝與手段進行宣傳普及是必由之路。同時,創作者和演奏者的努力是根本,如備受人們關注的“女子十二樂坊”在她們的音樂中充分利用聲、光、電、色的多種效果,融入了諸多現代元素,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展示,通過媒體和市場實施商業化包裝,就有效地擴大了傳統藝術的社會影響力。
目前政府部門與高效對古箏的學習、研究和演奏的支持非常單一,也起不到作用,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建立經費來源和獎勵機制。其中,學校作為培養古箏人才的主陣地學校,要充分重視學生,給予經濟支持也是激發其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目前的支持方式主要是對學生經濟上的獎勵或名譽上的支持。但對學生的支持和獎酬應當更注重人本關懷,比如通過讓學生接觸高級音樂研討活動來讓其建立有效人脈,拓寬視野,學校可以爭取更多的表演名額或分配更多名額給學生(而不是指導教師)參與到專業古箏培訓、研究和表演中去,并提供優厚的經費以應對各種開銷,同時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古箏音樂的發展與普及。
新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國年輕一輩,深受外來文化影響,更加開放;同時對古箏等傳統中國文化有一定疏遠傾向。為了維護古箏文化的發展,有必要建立起大量的后備人才儲備庫。文化管理部門應當扶持民間愛好者對古箏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出臺政策選擇有志于古箏的愛好者進入音樂院校進行深度研究。同時,要積極倡導青少年投入到中華傳統藝術復興的道路上來,在推廣及宣傳渠道上,要善于運營新媒體等電子時代的傳媒工具,結合青少年的興趣點,設計與時俱進的古箏曲目,深化古箏的藝術影響,帶動古箏學習的熱潮。
古箏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中國及世界舞臺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古箏有極高的音樂魅力和價值,這價值不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對古箏藝術進行推廣和宣傳,是當代古箏藝術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責任。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熱潮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支持,古箏藝術將愈發弘揚廣大,為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揮自己的力量。湖南古箏藝術教育雖在不斷發展,同時也存在一些需改進之處,我們應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激發人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公民的精神水平,創新高校教育教學模式,完善古箏藝術的產業化道路,培育更多的古箏文化傳承人,從而在豐富國民生活質量的同時, 促進現代社會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