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近年來,我國傳染病疫情總體形勢穩中有降,但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性傳播成為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疫情逐步由易感染艾滋病危險行為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波及范圍廣,影響因素復雜,干預難度大;現有慢性乙肝患者約2800萬人,慢性丙肝患者約450萬,每年新發結核病患者約90萬例。地方病流行區域廣、受威脅人口多。地方病重點地區與貧困地區高度重合,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突出。加大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工作力度是維護人民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健康扶貧的重要舉措。
到2022年和2030年,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分別控制在0.15%以下和0.2%以下;5歲以下兒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分別控制在1%和0.5%以下;肺結核發病率下降到55/10萬以下,并呈持續下降趨勢;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法定傳染病報告率保持在95%以上;到2020年消除瘧疾并持續保持;到2022年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蟲病危害,到2030年消除血吸蟲病;到2022年70%以上的流行縣人群包蟲病患病率在1%以下,到2030年所有流行縣人群包蟲病患病率在1%以下;到2020年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到2022年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節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制飲水型氟砷中毒、飲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水源性高碘病危害;到2030年保持控制和消除重點地方病,地方病不再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點問題。
倡導個人進行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的措施包括:
1.主動了解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危害、防治知識和相關政策,抵制賣淫嫖娼、吸食毒品等違法犯罪行為,避免和減少易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危險行為。發生易感染危險行為后主動檢測,不歧視感染者和患者。
2.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的家庭成員、男性同性戀或有多個性伴侶者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建議接種乙肝疫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母親生育的嬰兒,建議在出生24小時內(越早越好)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阻斷母嬰傳播。
3.出現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帶血等可疑癥狀時要及時到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結核病患者要遵醫囑,堅持規律、全程、按時服藥。傳染期肺結核患者應盡量避免去公共場所,外出時必須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密閉交通工具。
4.兒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建議在流感流行季節前在醫生的指導下接種流感疫苗。
5.飼養者應為犬、貓接種獸用狂犬病疫苗,帶犬外出時,要使用犬鏈或給犬戴上籠嘴。被犬、貓抓傷或咬傷后,應立即沖洗傷口,并在醫生的指導下盡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6.接觸禽畜后要洗手;不與病畜、病禽接觸;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或未經衛生檢疫合格的禽畜肉。動物源性傳染病病區內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煮透的禽畜肉、不食用野生動物。發現病死禽畜要及時向畜牧部門報告。
7.包蟲病流行區居民做到家犬定期驅蟲,犬糞深埋或焚燒進行無害化處理,染病牲畜內臟深埋不隨意丟棄。屠宰人員不隨意丟棄牲畜內臟、不用生鮮內臟喂犬;血吸蟲病流行區居民避免接觸疫水,漁船民下水前做好防護措施;肝吸蟲病流行區居民不生食或半生食魚類、螺類和肉類,不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喂魚和施肥;鉤蟲病流行區居民避免赤足下水下田;黑熱病流行區居民使用藥浸或長效蚊帳,安裝紗門紗窗。
8.大骨節病病區居民購買商品糧;克山病病區居民養成平衡膳食習慣;碘缺乏地區居民食用碘鹽;牧區居民飲用低氟磚茶;飲水型氟砷中毒地區居民飲用改水后的合格水,做好自家管道維護;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地區居民使用清潔能源或改良爐灶。
倡導社會和政府進行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的措施包括:
1.動員社會各界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開展艾滋病防治宣傳、感染者扶貧救助等公益活動。
2.落實血站血液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核酸檢測全覆蓋,落實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措施全覆蓋,落實感染者救治救助政策。綜合提高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的針對性、綜合干預的實效性,提高檢測咨詢的可及性和隨訪服務的規范性。
3.全面實施病毒性肝炎各項防治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及其相關肝癌、肝硬化死亡上升趨勢。
4.加大重點地區以及學生、老年人、貧困人口等重點人群的篩查力度,強化耐藥篩查工作,及時發現結核病患者。實施結核病規范化治療,提高診療水平。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結核病患者全療程健康管理服務。
5.持續開展流感監測和疫情研判,掌握流感病毒活動水平及流行動態,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鼓勵有條件地區為60歲及以上戶籍老人、托幼機構幼兒、在校中小學生和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6.開展寄生蟲病綜合防控工作,加強環境衛生治理。
7.加強對寵物飼養者責任約束,提升獸用狂犬病疫苗注射覆蓋率。開展包蟲病人群篩查,對患者給予藥物或手術治療。逐步實行牲畜定點屠宰,加強對屠宰場(點)屠宰家畜的檢驗檢疫,做好病變臟器的無害化處理。
8.對飲水型氟砷中毒高發地區,完成改水工程建設;對居住分散、改水成本高的,可結合脫貧攻堅進行搬遷。對飲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高發地區,支持地方政府采取定點生產、財政補貼等措施,推廣低氟磚茶。對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高發地區,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清潔能源,不燃用高氟(砷)的煤,引導群眾進行改爐改灶。
9.對大骨節病高發地區,制定針對病區2~6歲兒童的專項營養及換糧政策。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將仍有新發病例的病區村進行整體搬遷。
10.做好大骨節病、氟骨癥等重癥患者的救治幫扶,對于符合農村貧困人口條件的患者,按照健康扶貧有關政策要求,加強綜合防治和分類救治。對大骨節病、氟骨癥等患者進行殘疾評定,將符合條件的納入殘疾保障范圍和最低生活保障范圍。